전주최씨의 의병활동/인제공 赤裳山寶鏡寺香爐峯記

인제공 휘 현의 赤裳山寶鏡寺香爐峯記

아베베1 2010. 2. 4. 22:21

訒齋先生文集卷之十
 
赤裳山寶鏡寺香爐峯記


萬曆庚戌冬。備邊司啓曰。茂朱南二十里許。有古山城。號爲赤裳。四面峭壁。人不可攀。只有一條線路。緣崖以上。一夫荷戟。萬兵可遏。中有流川深池。可以築城于此。爲他日保障之所。宜先募僧徒。開基建刹。廣聚屯軍。以立築城根本。上可其議。遂命成均館大司成辛慶晉。相067_362a視形便。又以義僧將上護軍禪宗德雄。爲都摠攝大禪師兼僧大將。主管築城建刹等事。雄師避遊南海。辭不獲。辛亥春二月初九日。出自智異山靑鶴洞佛日菴。來赤裳城中。結草爲幕。率緇徒五十人。拓古闕基。將欲建寺。得古銅鏡二隻,沙尊一雙,古銅香爐,銀釵之類。香爐體蓋。皆完而折其一角。重二斤十兩。尊則破其一。全其一。有漏金之痕。而入地歲久。磨滅無跡。爲斧觜所觸。有小竅。重三斤有奇。容注一斗四升。鏡大小各一。大則徑圓九寸。重二斤十一兩。小則徑圓五寸。重一斤十三兩。釵有兩股。純銀也。余以兩南巡撫御史。到茂縣。登所謂067_362b赤裳城者。雄師以鏡釵尊爐等物示余。余曰異哉。三韓一區土。爲千百載戰伐之場。而此地實在羅濟交爭之境。最得地利之險。城于此者。不知其幾許。但所謂古闕遺址者。據史無徵。不可必信。而亦不可謂無此理也。今師拓基之初。迺獲古器。不知其經幾劫灰。而發之於今日。殆亦有數焉爾。昔人得古器。則或紀其年。或名其地。今名峯以香爐。名寺以寶鏡。且以此器藏而傳之。以爲古跡。不亦可乎。師曰然矣。荒山廢寺中。世俗孰知有香爐峯寶鏡寺。而況銅銀人所利也。能不爲竊取去耶。余曰。豐城之劍。隱見有時。陶公之梭。得失有日。此地之廢067_362c于昔而修於今也。豈有人能輕而能重之也。此器之埋于土也。豈有人能藏而能發之也。後此千百年間。不知此城之興廢有幾。此器之得失有幾。但當識其山而存其器。付之自然而已。是豈吾師之所能與也。亦豈他人之所能取也。師笑曰。公可謂明於物理者也。將以書諸壁。以爲後之來此者觀焉。壬子孟冬初六日。兩南巡撫御史弘文館修撰崔晛記。

 訒齋先生文集卷之十
 
棄老齋記 067_357d


南洲曺公。謝簪笏適畿墅。築室先壠之側。與櫟亭元公士順,松庵金公復善,水村李公韡。比隣而遊。其胤養浩氏。適親之意。將營棲息之所。所居迤北數十步。而得異067_358a處焉。斬茅而幽洞豁。發石而淸泉冽。匯泉成池。繞池成堤。傍堤爲砌。壓砌爲齋。蓮于池。柳于堤。花于砌。奉杖屨朝夕乎其間。陶陶然不知歲月之逝也。去年冬。書以屬余曰。子之南歸也。棲于此數月矣。亦嘗共吾親。遊吾洞臨吾池矣。子之去此未幾。而池荷數百朶。今已盛開。堤柳兩三行。今已拂池。吾齋適成。而吾志已就。吾親日與二三丈老。逍遙其中。而恨子之不與同也。願子記吾齋而慰吾親之思也。余曰。不然。湖山之奇麗。莫過於漢陽。風流豪貴之士。莫盛於京師。彼其據高阜臨淸漪。雕甍繡閣。鱗櫛乎上下者。不知其幾何。而詞人墨客。從而詠067_358b歌之。摛煙雲噴月露。吟哢草樹。繪畫江山。侈崇觀而聳瞻聆者。皆一時之名流也。夫如是然後。可以快耳目窮娛樂。而稱美於好事。今公之構亭。不于漢陽之形勝。而于彼下邑之僻區。公之求文。不於當世之博雅。而於我癃癈之拙手。公之取舍。可謂貿理。其將以媒衆人嗤笑。余安敢副其求。求猶不已。而南洲亦以書相責曰。昔吾兄弟三人。共處城內。歡洽一堂。沈一松相公。至有三皓之詠。而子亦記之。以爲勝事。吾兄旣沒。吾獨在世。托松楸營斗屋。治薄田數畝。供先人粢盛。食其餘以自給。得以優游於是亭。三椽之廬。半畝之塘。吾何讓臨江之樓067_358c臺柳岸之鶯蓮沼之魚。吾何讓滕閣之霞䳱乎。況乎華峯入望。可以紓吾終南之戀。冠嶽在左。可以領吾煙霞之趣。時邀隣老。岸角巾披鶴氅。徘徊於楊柳之風。脚倦神疲。則席蒲鼎坐。酌流霞以相屬。蒼顏白髮。頹然乎雲影之傍。斯亦足以樂吾生而終吾天。吾何慕其他。噫昔日三皓之樂。吾不可再矣。今吾四老。幷棄於世而樂于此。故扁齋以棄老。志吾事也。子盍以記三皓之意。更記吾齋。則子之身。雖在嶺海之遠。而子之心。同遊於吾亭之上。此實老夫之幸也。余無以爲辭。乃喟然而歎曰。人固有厭芻豢之味。斥錦繡之文。而嗜啗薺衣布者。好惡067_358d異也。余知南洲之意。不以繁華之樂。易其淡泊之味。而養浩氏。乃能肯搆而成其意。亦可尙也。南洲曾莅楊口縣。今年七十九。三人者。年皆八十餘。以前大夫。棄仕郊居。嗚呼。此非世之所謂四皓而爲兹亭之盛事也耶。若其溪山之勝。四時之興。洛之士大夫。其必有能言者矣。今不暇及焉。時萬曆庚申正陽上澣。烏洛晩逸訒齋書。

訒齋先生文集卷之十
 
金陵館重建記 067_358d


戊午夏。余客寓金陵之鳳溪洞。洞人鄭君維翰。袖一紙來授余曰。郡廨之東館。重新有年矣。尙未有記之者。子盍爲一言。敍興廢顚末。以續梅溪鳳樓之文乎。余辭曰。067_359a梅溪古之賢達也。余則世之棄材也。何敢效西子捧腹。揭名楣間。以博人冷齒哉。鄭君曰。凡人之過逆旅一再宿者。猶且寓目起興而發於言詞焉。子之往來吾郡。非逆旅偶過之比。而今子之來。適在吾郡重新之後。豈無感舊之懷也。且吾郡雖小。地據上流。山河之形勝。人材之輩出。比肩尙善。而土品之腴。民物之蕃。有足稱者。一經夷燹之慘。而蕭然非復昔日之地矣。舊址遺礎。夷漫蕪沒。而不可復尋矣。以三戶之殘氓。披荒原之蓬荻。介於湖嶺之交大逵之衝。將相使賓。相屬於途。而征賦之日急。歸輸之輻湊。理此土者。不亦難乎。吏不脫衣。民不067_359b秉來。朝呼夕聚。奔命策應之。且未遑。奚暇分餘力而事工築乎。歲萬曆甲辰之八月。乃我鄭侯好仁下車之三年。民之窮者旣業。而政之廢者幷擧。歲登人和。公私俱給。依然有前日太平之氣象。侯乃謀於衆曰。郡之公廨。廢久不建。館待使命。苟僦閭舍。非所以敬王人也。卑職初來。非不留意於此。而實難於重勞民以擧贏。今其少休矣。迄可經始矣。左右二廊。卒難幷作。先立東軒。次第修擧。不亦可乎。惟布與粟。省節數年。幸有餘資。正爲此耳。不敢以尺斗病民。衆曰諾。惟我侯令。於是會匠鳩材。程功授能。令不煩而用力齊。勸有序而成功速。民不再067_359c召。役不逾時。而嵬然傑構。軒翥於介然之頃。衆皆神侯指授之能也。觀其層樑疊拱。楹桷欄楯。宏緻而不奢。方塘曲砌。松行蓮梅。整植而環列。不事營爲而具完。於公退之暇。衆皆服侯心匠之妙也。登軒而四望。則地勢增其軒豁。山川增其明秀。民物增其和樂。草樹增其敷榮。使蓋之東西行過是郡者。亦皆悅其復舊而暢其心神焉。遂共名之曰金陵館。余忝鄕首而任其監董之責。故詳其首末如此。嗚呼。梅溪之言曰。館宇之廢興。足以知一鄕之盛衰。一鄕之盛衰。足以知世道之隆替。斯館也幾經廢興。至于梅溪。而又幾經廢興。而至于今日耶。昔067_359d之荊棘於數十年者。旣爲世道之歎。則今之輪奐於一朝者。寧不爲世道之賀也耶。雖然。今世公館之廢而不擧者。不知其幾許。而擧而不適其時。以病吾民者。又不知其幾何耶。今我鄭侯旣不違時而病民。又不後時而廢職。省費畜力。量時而作。下而禮使賓而隆館待。上而賁承宣而贊聖治。侯之功。於是乎尤大矣。繼侯而來者。誠能心侯之心而踵侯之跡。則館宇之未建者。漸次可建。而足以卜世道豐亨之兆矣。不然而不度其時。不量其力。罄公私之儲而興營繕之役。秪以夸耀於過客。則畫棟雕欄。適足爲畜怨害政之祟。亦何觀焉。余曰然。067_360a子之言。有關於世道。是足以爲記。吾復有說則贅矣。天啓元年暮春。烏洛晩逸完山崔晛書。

訒齋先生文集卷之十
 
洛山山水屛記 067_360d


崑崙而爲白頭。白頭而爲金剛。肇西域極東海。宗脊群山。奇壯甲天下。仙靈之所宅。釋氏之稱頌。中國人。至有願生高麗得見金剛之祝。而生東土跡不及。老而死者滔滔。眞甕間之醯鷄也。余恨若是。蓋五紀餘。頹齡薄暮。霜鬢颯然。夢想心馳。豈啻飢待哺而渴思泉哉。丙寅抄秋。奉節東來。喜宿志之少伸而淸福之不可讓。促裝東巡。徑投山中。紅錦盡脫。白雪盈尺。山顏寂寞。氣象寒凛。有來暮之歎。明年丁卯。與許高城沃余,金銀溪稚登。約會共遊。登陟忘先後。坐臥聯枕席。時値秋孟。積潦新霽。067_361a萬瀑雷鳴。超崩厓凌絕磴。極探討之樂。余謂諸君曰。山花紅葉。正是尋山之節。而昔何太晩。今何太早。勝事信難全也。老衲逌爾笑曰。貧道入此山有年。山之全體不變。而四時之景。各異其趣。古今尋山者何限。只償其春花秋錦。花葉丹靑。一戲玩耳。至於雪景之奇飛瀑之壯。專在於冬夏。而得觀者絕無。今公盡山中之趣。而觀人之所未觀。何其自小耶。余顧諸君曰。韙哉。遂約置契屛。爲他日臥遊之資。許君主其事。裝且成。屬余志之。適余坐緩捕仁居罪。繫理四朔。天日洞照本情。減死竄會寧。是歲九月。特命放還。道經山之東。逢許君于驛館。067_361b則再屬以前日之識。噫歲纔一周。而世變之推移。人事之榮悴。若是其不一。尤足以使余興感。而誌何得辭焉。若其模寫雄峻。有秋江,恥齋遺錄。今復有說則贅矣。崇禎元年戊辰臘月上澣。崔晛書于洛山寺。

訒齋先生文集卷之十
 
聞韶縣桐木記 067_361b


聞韶義城別號也。義城鄕校大成殿。爲倭夷焚蕩。自壬辰經癸巳周一歲。遺址埋沒荒草中。秋七月。有校隷莫同者。尋見舊墟。彷徨於庭廡之側。油然有黍離之感。秉彝所同者然也。有梧桐騈生于文廟殿上。長尺餘。其數三十有六。當正位一面生者若干。當配位兩旁生者067_361c若干。整整焉若拱立而列坐焉。吁聖殿近地。舊無此木。今無根而生。如人植之者。何其異哉。於是本縣曁隣邑大夫士。聞而驗之。果不誣。蓋桐屬陽之木也。陰曀極矣。陽德其萌乎。木屬東之物也。吾東將復其舊。如碩果之不食乎。如㽕蘖之復生乎。桐者同也。校者敎也。天下同書而文敎復行乎。不於他地而生于聖殿。表聖道之尊也。三十六株。亦應易之三十六宮也。桐之爲物。其生也。鳳凰棲焉。其材也。琴瑟鳴焉。植物之最良者也。噫我國。詩書禮樂之邦也。衣冠文物之鄕也。汚衊腥膻之辱。雖關氣數之盛衰。而剝復否泰之理。不容一息而泯067_361d滅。則文明之瑞。盛世之音。安知不眹於殷憂多難之日乎。今此物。十年可材也。將見菶菶萋萋。待朝陽之鳴。而南薰殿上。聽九成之音。休徵已驗矣。邑有聞韶之嘉號焉。旣以封植勿翦。丁寧乎邑人。而因記所見。以竢後日焉。

訒齋先生文集卷之十
 
晩翠堂記 067_362c


權君峻甫。家于鶴駕山麓。自少學于鶴峯先生。與余同門友也。昔在丙申丁酉年間。余卜築于眞城之境。峻甫067_362d亦違花山而居眞城。皆爲避亂計也。相從數歲。情義甚密。厥後余客宦千里。音塵邈然者。十五六載矣。今年冬。余以鶴峯文集編撰事。戾金溪。峻甫亦棄眞城而還家有年矣。靑眼纔擧。舊情無涯。相與證訂文字之暇。又相與款敍闊別之懷。或于金溪。或于鳳停。或于陵洞。不待他友。而惟峻甫之同事焉。一日。峻甫語余曰。我於屋後。築地爲臺。植以松柏數株。名之以晩翠堂。因以自號焉。請子爲我記之。以賁吾堂也。余曰。君卽林泉自適之士也。我是風塵汨沒之人也。安敢記君之堂。而辱君之松柏耶。峻甫強之。余固辭不獲。乃請名堂之義。答曰。陽和067_363a氣煦。紅紫燦爛。日永風薰。柳幕成陰。吾之堂。固無異於衆矣至於淸霜落木。柯葉不改。白雪滿地。蒼翠自若。吾之堂。於是焉益奇。蓋有取於歲寒後凋之義。而澗畔晩翠之興也。曰堂之制。如何。峻甫笑曰。吾堂之制。非椽非瓦。非墻非壁。吾家貧親老。菽水且不給。又焉能堂爲。曰然則何以堂爲號耶。峻甫曰。虯枝偃蓋。盤屈髼鬆。吾堂之甍桷也。玉沙淨鋪。壇砌整然。吾堂之細氈也。淸風時至。商徵鏗鏘。是吾堂之琴歌也。明月相照。鶴影婆娑。是吾堂之彩雘也。鶴駕千丈。聳于北。葛蘿三峯。峙乎南。是吾堂之列屛也。入而定省乎난001萱。出而吟哦乎松間。與067_363b二三冠童。誦詩講書。瞻鶴峯而起懦。望松巖而自警。是吾堂之事爲也。如是而可以寓吾之趣。而樂吾之生涯。吾何必堂爲。余乃竦然擊節而歎曰。巍乎高哉。子之堂也。雖千萬間渠渠之屋。未足以擬子之堂矣。昔者淵明。有琴而無絃曰。但得琴中趣。何勞絃上聲。今子有堂而無屋。其亦淵明之意歟。彼數尺之榱題。數仞之高堂。陋矣。又何足居也。余無以復贅於子之言矣。萬曆癸丑嘉平下澣。烏洛晩生記。
訒齋先生文集卷之十


[난-001]春 : 春從木邊


訒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完山崔氏別譜跋 067_367a


余初不知和順崔與全州崔同姓。譜牒亦未得其詳。旣問於人。心疑之。問于族姓人崔命龍。指譜中有海州牧使諱永濡。爲和順始祖云。然譜牒不知其分派之由。或疑傳寫之誤。以女孫爲子。必欲遍求和順之譜最久。得之開寧崔民挺氏。首以牧使公爲始。一展而了然無疑。以此尤知族譜之不可忽也。一本分枝。至於千萬。雖不能盡其族親之義。忽焉之。至使不知族姓之同異。或亂以婚娶。不亦可駭可恨之甚者哉。卷中。又摭曹適菴所067_367b爲序。令人尤起感歎之情也。然牧使公。是侍中文成公阿之第二子。初名龍角。與兄龍生弟龍甲,龍鳳竝名。而後改賜永濡。譜與序。宜錄而不載。此爲一欠。今當添入於全州崔氏譜中。而載和順支派。以明同爲侍中文成公之後。庶使子孫。知本宗之不可忘而族姓之不可以遠近視也。萬曆丁巳春暮。完山後人崔晛跋。

訒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祝文
流寓中祭先考妣祝文 067_369a


067_369b維萬曆二十年歲次壬辰十二月丁亥朔二十五日辛亥。孝子晛。敢昭告于顯考處士府君。顯妣孺人鄭氏。顯妣孺人奇氏。顯妣孺人李氏神位。皇天降禍。倭賊長驅。擧國淪陷。君父蒙塵。子晛以四月二十日。擧家入山。賊以是月二十三日。焚蕩海平。祖先遺宅。鞠爲灰燼。考妣神主。抱負林藪。身迫賊刃。竟不能保。藏護不謹。死有餘罪。妹死沙汰。妻歿賊手。地下先靈。想不瞑目。不孝一身。自盡非難。而先人遺體。不敢輕棄。東竄西奔。苟存餘命。亦知先靈。默祐其間。遭亂一年。香火不設。歲律將更。丘壠莫省。回望故基。拊膺痛哭。今寓義城申兄之家。謹067_369c設紙榜。祗薦淸酌。有誠有神。無往不通。伏願先靈。庶幾降格。維萬曆二十一年歲次癸巳三月丙辰朔三日戊午云云。子晛以正月二十一日。娶婦于寧海李氏。粗托餘生。先人遺體。惟有一身。一步不忘。如奉盤水。念是先靈。默祐冥冥。去年四月。遭亂棄家。歲月已周。節序知期。虜氛猶惡。遺民不返。封塋莫省。香火誰設。遙望故山。拊心悲痛。謹具醴酒時羞。敬伸奠獻。丘壠雖隔。魂氣流通。有誠有神。冀賜昭格。萬曆癸巳十二月三十日云云。遭亂二載。未返故廬。獲067_369d霑餘庥。苟全性命。丘壠隔絕。香火莫設。歲律將更。不勝痛慕。謹以淸酌脯果。遙薦歲事。萬曆二十二年甲午二月七日云云。幸保遺體。得返故墟。干戈三載。梧檟無恙。生存顧復之恩。歿有幽明之祐。餘澤攸庇。昊天罔極。節屆淸明。雨露以時。瞻掃封塋。不勝怵惕。謹以時菜香醪。薦此歲事。

訒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祝文
先妣李氏遷葬祝文 067_369d


維萬曆二十五年歲次丁酉十一月戊子朔二十八日乙卯。孝子晛。敢昭告于顯妣孺人李氏。伏以慈親。托體兹罔。二紀有餘。土地非宜。靈魄靡寧。永感于衷。日夜兢067_370a惕。兹以吉日良辰。改卜玄宅于上林吉地。且近先君之墓。遷動神宮。憯痛于中。伏惟慈靈。不震不驚。舍舊就新。永寧厥居。


訒齋先生文集年譜
 [年譜]
訒齋先生年譜 067_495a


皇明世宗皇帝嘉靖四十二年 明宗大王十八年 癸亥六月初十日丙辰。 子時 先生生于善山府海平縣之松山第。 在縣南二里○先生之先。全州人也。高祖承旨公以比安縣監。聘海平金氏。仍家焉。
四十三年甲子 先生二歲
四十四年乙丑 先生三歲
四十五年丙寅 先生四歲
穆宗皇帝隆慶元年丁卯 先生五歲
二年 宣祖大王元年 戊辰 先生六歲
三年己巳 先生七歲
067_495b四年庚午 先生八歲
受業於杜谷高先生 力學不倦。嘗以雨夜明燈命題。先生應聲對曰。燈前堯舜日。窓外戰國風。杜谷先生大奇之。稱以遠到。
五年辛未 先生九歲
八月。丁內艱。 執喪如成人。參贊公尤加愛重曰。吾家其不替矣。
六年壬申 先生十歲
神宗皇帝萬曆元年癸酉 先生十一歲
二年甲戌 先生十二歲
三年乙亥 先生十三歲
肄業於金烏書院 方伯發策。問以性理。先生一揮而篇已就。及課次。先生居首。
067_495c四年丙子 先生十四歲
五年丁丑 先生十五歲
六年戊寅 先生十六歲
七年己卯 先生十七歲
八年庚辰 先生十八歲
九年辛巳 先生十九歲
春。拜鶴峯金先生于臨河。仍請受業。 先生謂從姪眞寶公山立曰。居是邦。事其賢大夫。禮也。鶴峯先生。今之賢大夫。同道而不得見。可愧也。白公見龍適在座曰。汝欲見金某乎。此我同門友也。目今居廬于花山之臨河縣。士子之負笈往從者。皆閉門而拒之。先生曰。奈何。白公曰。第躡我後。先生共白公至臨河。投拜于廬所。敷衽而前曰。蒙學小生。無所依歸。獲拜先生。願承敎誨。鶴峯067_495d先生曰。南州賢士。不爲不多。子苟誠矣。何患無師。哀疚草土。非講學討論之時。先生曰。嚴不敢更請。願在別齋隨子弟學焉。鶴峯先生曰。癡劣輩不可爲益友。齋舍隘陋。難留遠人。奈何。伯氏藥峯先生曰。此人雖少。以是心來。姑留以答其意可也。遂處齋舍。與子弟朝夕侍見數月。益聞所不聞。乃知先生之學踐履克治。鞭辟近裏。問人不問其才而問其行。勸人不先其文而先其實。嘗謂先生曰。資質旣美。前程又遠。子勉哉。先生對曰。質鈍才短。恐朽木之難雕也。鶴峯先生曰。人患立志不誠。何患才不足乎。有才不免爲小人。無才不妨爲君子。在所學之爲己爲人耳。又曰。善必積而後成。有一善自足。則是驕其善也。惡雖小而可懼。有一惡自恕。則是長其惡也。又曰。涵養克治之功不力。而欲一蹴以到者。學者之通患也。比如養苗者慇懃培植。成熟然後可以供粢盛。去草者朝暮鋤治。翦除根條。然後不得害我嘉禾。忘其田而不耘。與助之長而揠苗者其心雖異。而爲害則一也。又曰。毋自欺三字。須終身佩服爲善。去惡一有不誠。則皆自欺也。曰。善惡何以實見得。曰。義利公私之分。不可不嚴。毫忽之微。遠於千里。在學而明之耳。曰。學則何先。曰。067_496a善哉問。學不在章句文詞之間。只向日用事物上求之。所謂事上學也。其本在於主忠信先孝悌。而其要只在收放心。自灑掃應對。至修齊治平。其節目次第工夫先後。如示諸掌。在乎循序漸進。深玩實體而已。七月。聘夫人義城金氏。 府使復一女。鶴峯先生姪女。時夫人從內舅草澗權公文海于公州任所。
十年壬午 先生二十歲
哭伯氏學生公
十一年癸未 先生二十一歲
十二年甲申 先生二十二歲
十三年乙酉 先生二十三歲
八月。子山輝生。
067_496b十四年丙戌 先生二十四歲
十五年丁亥 先生二十五歲
二月。哭夫人金氏。○秋。赴榮川試發解。○十二月。讀書于桐華寺。 寺在公山。時草澗權公莅大丘府。先生往拜。仍留棲。
十六年戊子 先生二十六歲
三月。中生員一等第二人。 先生居第一。考官以爲鄕人。置第二。聘昌寧曹氏。 年月無可據。而今按草澗權公日記。語及參贊公襄禮。以爲初卜於己丑冬。以內室遘癘。不克葬云。內室。指曹夫人而言也。據此。聘禮在先生丁憂前。故第附于此。
十七年己丑 先生二十七歲
六月。丁參贊公憂。
067_496c十八年庚寅 先生二十八歲
三月四日。行參贊公襄禮。 以癘退行故也○旅軒張先生銘其墓。
十九年辛卯 先生二十九歲
二十年壬辰 先生三十歲
春。被金吾郞薦。 西厓柳先生時在相位。抵書于吏曹參議曰。金吾郞有闕云。崔生晛。政合薦擬。可一言於判相云云。而書中無年月可考。未知薦在何時。然先生筮仕在癸巳。恐是薦在亂前。未及擧行。而始擬於翌年爾。夏。島夷入寇。連陷三都。大駕播遷龍灣。先生與一鄕同志倡起義旅。推盧公景任爲義兵將。朴公遂一爲副將。先生爲掌書。 有鄕兵約束文及通開寧義兵文 八月。避亂寓義城申姨兄仡家。○與兵使朴晉書。請067_496d先討豐山賊。○九月。上右巡察鶴峯先生書。論禦敵。○十月。爲善山鄕兵。呈左巡察韓孝純書。乞軍器。○十二月。與韓巡察書。論軍機。○哭曹夫人
二十一年癸巳 先生三十一歲
正月。在金谷。上鶴峯先生書。論軍機。○聘夫人載寧李氏。 設紙榜告由 三月。除軍資監參奉。不就。○四月。哭鶴峯先生。 有祭文 自義城轉寓寧海。
二十二年甲午 先生三十二歲
正月。呈韓巡察書。請設善山屯田。 是時先生在上枝。與金錫良同呈。
二月。還海平故里。祭先考妣墓。○琴生異聞錄成 此乃067_497a先生寓言。而發揮鄕賢事蹟者也。作於辛卯。失於亂中。甲午。因健齋朴公得本草。乃更輯成。蒼石李公跋。
二十三年乙未 先生三十三歲
著友愛箴 時在寧海。有人兄弟爭訟大鬩。病中書此示之。其人戚然心動。歸而相責。遂止其訟。
二十四年丙申 先生三十四歲
正月。上都體察使完平李相公九目書。 書見本集。李公答書有曰。處野憂國。陳書屢百言。極可奬嘆。二月。著論山城形勢郡縣合幷之宜。○四月。浴平海溫泉。 調理于白巖寺。時久旱。太守尹悅求文於先生以祭。翌日大雨。
二十五年丁酉 先生三十五歲
正月。與體府從事官金雲川涌書。論山城設柵便民之策。○自寧海還海平見諸族。訪朴健齋遂一及張旅軒。067_497b因論避亂之策。○二月。奠梧洞先妣墓。因向靑松。○訪朴大菴惺于大穴。因登周王山。歷覽形勝。○來寓寧海東面內甲谷。 從事農畝。日以爲常。十月。哭朴健齋。 有祭文 改葬先妣李氏于上林。○移寓眞寶論谷。
二十六年戊戌 先生三十六歲
二月。除健元陵參奉。肅命。 西厓先生送人勞問 拜東岡金先生于旅邸。○擬入王子師傅望。 按日記。金參議昌遠言政事時。上問有學識否。人物何如。對曰。李德馨爲判書時所薦。故擬望矣。八月。南還。上九條疏。○九月。除典牲署參奉。不就。○十一月。觀望洋亭。訪忘憂堂郭公寓居。
067_497c二十七年己亥 先生三十七歲
正月。送別忘憂堂。 聞郭公挈家還鄕。要路相敍。
二十八年庚子 先生三十八歲
正月。與郭兵使再祐書。論禦敵。○四月。改題廟主。 兵亂中遺失廟主。至是還故里。改題有祝文。
二十九年辛丑 先生三十九歲
三十年壬寅 先生四十歲
三十一年癸卯 先生四十一歲
四月。以朝命撰輯亂中雜錄。 時完平李公以亂後事蹟撰輯事。陳于榻前。道伯因朝令差出左右道都廳及列邑有司。先生爲右道都廳。宋進士遠器爲左道都廳。
067_497d三十二年甲辰 先生四十二歲
四月。哭東岡金先生。 先生與旅軒張先生約遊伽倻山。入哭東岡先生。轉拜寒岡鄭先生。五月。以撰輯事。通告道內。○六月。哭從姪山立。○上伸辨晦齋李先生疏。
三十三年乙巳 先生四十三歲
酬詩諷鄭仁弘。 先生始與仁弘相從。見其名譽日盛。作此以諷之。詩曰。世事升沈古到今。春榮秋索理相尋。靑山獨立雲來往。莫把浮名攪此心。○按先生答仁弘丁未書。有曰。三四年來。賤跡絶不近門屛。蓋自甲辰乙巳年間。斷絶尋問。而此詩有規諷戒切之意。則已於是時。見其心術之微。而仍與之漸相疏絶也。此詩之作。不出兩年。兹附于此。
三十四年丙午 先生四十四歲
067_498a七月。中增廣,東堂,鄕解 三場。居首 九月。中文科丙科第四人。
三十五年丁未 先生四十五歲
二月。以翰苑指揮。取才于議政府 講左傳 。三月。薦授藝文館檢閱。○四月。署經入直。○內賜生薑一封。感恩作詩。 詩曰。黃金芽嫩犀角長。去穢通神孔所嘗。謾嚼天香薰入骨。顧何才德荷龍光。答書鄭仁弘辨斥誣賢事。 先生嘗與人語及南冥先生。而仁弘聞之。以爲詆毀南冥。先自抵書。張皇辭說。侵逼退溪先生。故先生據理辨斥。而極言各尊所聞之意以答之。七月。上疏南還。 時首相柳永慶當國用事。先生入史院。直書時事。有一臺官言于首相。欲擊去之。首相曰。雖欲攻之。史草宣泄之罪。誰使當之。言者遂止。又有一名官言于吏判崔天健。亦如之。崔曰。此人與我有同年相識之分。自吾入東銓。同在藥房。而未嘗私相求見。與人言。直擧過失。其心之公正可知。新進067_498b之人見聞未廣。褒貶之際。未盡其實則或有之。至於黨南而攻北。必無是理。銓郞成俊耇亦語其儕類曰。吾輩之薦此人。乃公論。非有私於彼也。彼之直書不諱。是亦公道也。且公等誤矣。若以直書而去史官。則何處盡得曲筆之史官乎。自是一隊紛紜者少止。然其猜嫌未釋也。先生不欲苟容。卽呈辭棄歸。八月旣望。會張旅軒泛舟于鯉埋淵。○往崇巖修史○有旨催促還仕。 還家祗受 九月。修葺松岡書亭。○又上桃李寺修史○十月。又有旨促還。 還家祗受 撰修杜谷先生遺集。○十二月。內賜椒丹木新曆三物。 在家祗受
三十六年戊申 先生四十六歲
正月。遞檢閱。 以不趁還朝論遞 二月初一日。宣祖大王昇遐。赴哭闕下。○光海卽位。除藝文館待敎。○三月。067_498c拜侍講院說書。 自四月初五日至五月二十五日。連入書筵。有講義。五月。除司諫院正言。○作九知銘○八月。以冬至使書狀官赴京。○九月初八日壬辰。到義州。以銀禁變通事封啓。○癸巳。渡鴨江。○十月十六日庚午。到山海關。 有詩二律 甲戌。過首陽山。謁夷齊廟。 有感詠二律曰。孤竹千年廟。荒城古渡濱。天長名不朽。地老像猶新。大曜輝黃道。淸霜映碧旻。誰能繪日月。鐫刻莫頻頻。一律載原集。癸未。入玉河館。○十一月初四日丁亥。詣闕行朝見禮。○己亥。詣闕。隨參冬至賀禮。○十二月十九日壬申。詣闕祗受冬至頒賞。 衣一表裏。靑絹二段。紅絹二段。黃紗二段。纁紗二段。戊寅。受勑旨辭朝。
067_498d三十七年 光海元年 己酉 先生四十七歲
正月十八日辛丑。留玉河館。謁文廟。○癸卯。皇帝特賜銀子,大學衍義,昭代典則。是日發行向通川。○二月初一日癸丑。到永平。望哭大行大王初朞。○戊辰。登十三山。 有詩一律 辛巳。到三流河。 有詩一律 三月二十日辛丑。復命。旋被拿推。卽蒙宥。 以勑書中權署國事未及改正事有臺論。與上副使同被拿推原情後蒙放。四月。還鄕。○五月。往拜張旅軒于院堂。講周易太極圖說。○又會旅軒于崇巖講易○九月。游金烏山。○十月。拜司諫院正言。在道呈遞。○十二月。自不知巖轉往泗水。拜寒岡先生。論書院入067_499a享事及喪禮諸條。 日記略曰。陪話至夜。見朝報數三條。因問曰。移御新宮。臺諫必至於啓請。何如。先生微哂曰。臺論如是。草野何敢議朝廷事乎。余因稟吾鄕書院事曰。初建冶隱書院于金烏山下。今以地勢不便。移卜洛江之濱。請額之際。瞢然啓達。以金烏賜額書院。爲冶隱刱建。而以佔畢齋,新堂,松堂幷祀。或言冶隱自稱金烏山人。院號金烏無妨。此議如何。先生曰。今旣移設洛濱。號以金烏。未穩。且幷祀三賢。而獨稱冶隱之號。亦未安。聞善山有十賢之號。可得聞耶。對曰。前者四先生外。以忠節稱者有金判書澍,李正言孟專,河參判緯地。以學問稱者有金司藝淑滋,金眞樂堂就成,朴龍巖雲耳。先生曰。多乎哉。善山之忠賢也。余曰。或以爲鄕賢宜幷入書院。或以爲四先生旣入書院。其他鄕賢。宜別立廟。何說爲是。先生曰。旣無聞見之詳。又乏可考之事。吾豈敢議爲。必有行狀碑碣等可記者。願見其書。余曰。從當書進。夜深退宿。翌朝入謁。問喪禮數條。日晩辭出。
三十八年庚戌 先生四十八歲
067_499b正月。赴宣祖大王再朞哭班。○二月。拜司憲府持平。○三月。拜實錄廳兼春秋。○製京畿監司尹昉敎書○四月。製中宮殿賀文。○參試增廣,東堂會試。 取金搢等三十三人 入弘文錄。○五月。以持平參世子冠禮。因上疏極陳輔養講學之方。○十八日。以平安道暗行御史下封書。受命西征。 有關西錄 八月。復命。○九月。又拜實錄廳兼春秋。○十月。爲體府從事官。 都體察使李公恒福,副體察使黃愼啓請差下。十二月。遞兼春秋。○差舟師句管司從事官。備邊司啓曰。舟師句管司堂上張晩從事官一員。稱以司郞廳。爲先下送事。入啓蒙允。卽今春節已迫。召集浦邊流民。設屯耕農。且審防汛形止。一日爲急。今方事目磨鍊。刻日下送矣。第念此事非諳委南邊事067_499c情。誠於任事者。蓋難責以成功。而措置號令之際。或不無生弊於列邑。司果崔晛前在嶺南。熟察本道人情物態。且多誠懇。允合是任。方以都體察使從事官。難於遷動。以此意議于都體察使。則答以本局時無緊急公幹。彼此同是國事。先爲下送。似無所妨云。聞崔晛今在善山本家。以此人差下。行文該道。給馬上送。指授應行事宜。不多日內急急發送爲當。敢啓。傳曰。允。
三十九年辛亥 先生四十九歲
正月。入都拜完平相公。稟議舟師事。○二月。疏陳舟師利害。請停不急之役。以省浮費。專力防備事。因辭朝南下。○在洗兵館。與統制使李慶濬論兵事。因出洋中觀水操。至閑山島打圍。○四月。到泗川三歧里。祭先祖開寧公墓。 崔堈諸族人來參 到晉州。與兵使林得義067_499d周覽山川形勢。 鶴峯先生歿于此地。倡義諸人。陷於此城。不勝感慨。吟一絶示兵使。六月。到玉山謁晦齋先生廟。遍尋諸名勝。○八月。重到兵營。議分防事。轉往湖南。入防踏點閱戰船軍器什物。○到玉川書院。謁文敬公廟。○九月。在長興游月出山。 有詩一律 十一月。歷尋威鳳山城。 山在全州。先生旁先祖護軍公龍角曾游賞。有舊蹟故竣事將還歷尋。有感懷一律。除鏡城判官。旋遞仍任本職。以從事官仍留。專管事備局。初啓不允。再啓曰。去九月。朴東亮所啓南方舟師虛疏。宜別遣人。使之巡歷。整勅邊務事。傳曰。南方舟師邊備遣官巡飭事。言于備邊司事傳敎矣。自數年以來。南警稍息。海防諸務。頗似弛廢。議者之憂此久矣。上年秋冬間。本司別爲建請。料理措置。而只緣朝家事勢。不得專意於邊事。軍兵半歸於上番。貢物遽設於沿海。雖欲大段着力於舟師。依舊復設。而其勢末由。然而備邊之重。不可067_500a不另加檢飭。故自本司郞廳崔晛下送。兩南使之往來巡檢。悉心料理矣。崔晛終年在彼。採訪邊情。其所規畫。稍有頭緖。若其實效之成就。當在於明年。故本司之意。欲令崔晛仍爲竣事。而移授鏡城判官之後。其代尙未差出。今欲別遣使命。而若不遵倣崔晛所規畫。則前後號令。或至相背。邊情眩於奉行。有害無益。此甚可慮。文官中極擇有計慮盡心國事之人。急速差出。以爲崔晛之代。下送巡檢。使崔晛未及措置之事。有所完結。似爲宜當。傳曰。崔晛鏡城判官遞差。使之仍察前管之任。復命。
四十年壬子 先生五十歲
二月。又除實錄廳兼春秋。○製進大司諫具義剛致祭文。○三月。以舟師從事官。兼兩南巡撫御史。○稟議舟師事于三公。仍辭朝南征。○五月。到統營。與統制使會操于前洋。 同乘上船。分坐東西。較閱殿最。犒賞而罷。自固城到三067_500b歧里。祭先祖墓。○登順天梨花亭試射。○到靈巖。尋存養樓。 傍親直提學煙村先生德之之遺宅 九月。在扶安。調理察任事有旨。 辭狀回下 浴井亍沈源。○十月。登南原廣寒樓試射。○除弘文館修撰○還到茂朱赤裳山城。審視形勢。○詣闕書啓。仍謝恩復命。 因登對請建實錄閣于赤裳山。仁祖朝。復申前說以建白。其後遂置藏史庫。閏十月。上箚請寢交河遷都事。 五箚始寢十一月。以鳥嶺主屹山城巡審御史。承命拜辭。○到聞慶。與縣監趙稷同審山城形勢。○看審加恩,鳳笙,會溪,舟津等處。 有傷時一絶曰。馬上憂時默念行。無端老淚自縱橫。蚩蚩郵卒焉知我。却訝梨園戀別情。復命。○除弘文館副校理。兼差備邊司鳥銃067_500c廳都廳。○十二月。上箚請勿追錄僞勳。
四十一年癸丑 先生五十一歲
二月。上箚請寢奉慈殿奏請誥命事。 答曰。明有舊例。勿爲煩論。三度呈辭遞○三月。拜侍講院文學。 陳疏請博選山林賢士。輔導東宮。入書筵。講史略五代漢隱帝紀。○三度呈辭遞○四月。拜司諫院正言。○五月。詣闕避嫌。 時李爾瞻慫慂廢主。羅織成獄。以大妃父金悌男爲首逆。以八歲王子永昌大君爲禍本。按律之啓垂發。朝野汹汹。先生以白衣出弔故承旨金時獻發引。因餞鄕友金允安於門外。路逢崇陽府院君金信元。馬上相見。以此引嫌。柳活,朴弘道啓遞。廢主下備忘記曰。當此主辱臣死之日。三司之官。尤當忘身殉國。以扶討逆之義。而前正言崔晛敢生規避之計。故擧微瑣之事。瀆擾於推鞫之日。其情可惡。姑先罷職。以警他人。鄭造,尹訒啓曰。當此067_500d鞫逆之日。知有大論。故着白衣往弔出餞。期得避遞之資。掇拾細瑣之事。至瀆天聽。自稱鄕闇。欲掩其跡。臨事規避之罪。不可不懲。請削奪官職。廢主從之。卽日出寓富平。○七月。南還。○十二月。歷入安東壽洞。拜西厓先生墓。○在金溪撰輯鶴峯先生言行錄。
四十二年甲寅 先生五十二歲
正月。留在金溪。校讐鶴峯先生遺集。○二月。移栽冶隱竹。○三月。與金洗馬潗共往泗水。拜寒岡先生。請撰鶴峯先生行狀。○四月。築堤于松山南坡之下。○十月。約會旅軒于桃李寺論史記。○十一月。校讐冶隱先生行錄及杜谷先生遺集。○八月。覽馬史。釐正067_501a中國地誌山川經緯誤處。○寄詩鄭桐溪輝遠 大靜謫所。 先生自爲小序曰。永昌獄起。輝遠見爾瞻。極言大君幼稚。不與其謀。今若請罪。恐傷慈殿之心。李怫然曰。討逆是何等事。君奈何出此言。輝遠正色爭辨面斥李。李大怒曰。吾知邪論之所自出。時吾與吳翼承日相見。翼承又與輝遠相從。論議皆同。有人言嶺南三人力主全恩。李聞此語。因怒輝遠。將欲移禍於我二人。及輝遠爲弼善。抗疏極言永昌之冤。遂係獄逾年。栫棘海外。余寄書付一短律云云。第二聯曰。擬將所學扶人紀。豈爲虛名觸世罾。
四十三年乙卯 先生五十三歲
正月。往留金陵。轉往茂長尋源。○九月。哭夫人李氏。在尋源聞訃還鄕 十二月。改葬先考妣。 合堋于上林
四十四年丙辰 先生五十四歲
067_501b正月。往留尋源。○九月。還鄕。○與張敬堂興孝,金東籬允安論理氣。 張敬堂請改鶴峯先生行狀草來到。東籬金公亦適來會。仍與先生同宿。論理氣之說。東籬曰。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各有所主。有主理而言者。有主氣而言者。不可混同說也。譬諸水焉。天地之性。川流之水也。氣質之性。貯器之水也。先生曰。天地氣質之性。不可太分別。天地之性性字。與氣質之性性字。初無分別。但有理氣之別爾。敬堂問東籬曰。高明之見是矣。而取譬之言。頗有可疑。古人云。人生而靜以上。不容說。川流之譬。無乃認命爲性乎。又問先生曰。若子之說。則夫所謂天地之性。就氣質中拈出不雜乎氣質者而爲言否。曰。然。
四十五年丁巳 先生五十五歲
四月。往拜寒岡先生。與李石潭潤雨諸友參訂五先生禮說。○九月。與縣人築石界池。 是池大關一縣生理。故松亭先生蓋067_501c嘗有志而未就。至是。先生呈書巡營。遂築之。後人至今賴之。
四十六年戊午 先生五十六歲
正月。往留金陵。○四月。還鄕。○往拜寒岡先生○十一月。與盧敬菴景任諸友會金烏書院。議定奉安諸規。○一善誌成○往拜寒岡先生。
四十七年己未 先生五十七歲
二月。與金烏山長盧景任宿書院。議定院規。○三月。與主倅金雲川涌,張旅軒會書院。奉安四賢。 書院舊在金烏山下。兵火之後。不免蕩析。地且偏遠。不便於學子往來。故移建于藍山。四月。拜寒岡先生。考訂鶴峯先生行狀。○往拜張旅軒。請參贊公墓067_501d碣。○七月。自靑松椒井還無語坪。○與鄕士友共賞月巖書堂。仍議三仁廟刱建事。 三仁卽籠巖金先生澍,丹溪河先生緯地,耕隱李先生孟專也。先生終始主張是役。宜有記事。而時大司諫李偉卿詆先生以作史謗訕朝廷。將欲拿鞫。遂絶筆不書。故無日記可考。
光宗皇帝泰昌一年庚申 先生五十八歲
正月。哭寒岡先生。 有祭文○許眉叟撰寒岡墓誌。引先生祭文百餘言。以爲結語。
熹宗皇帝天啓元年辛酉 先生五十九歲
二年壬戌 先生六十歲
擬上攻李爾瞻疏
三年 仁祖大王元年 癸亥 先生六十一歲
067_502a三月。仁祖反正。除弘文館修撰。○四月。入都謝恩。陳疏乞遞。上優答。 疏略曰。壬子春。有推戴大君之說。飛語城中。播傳宮禁。人心汹汹。朝夕待發。臣時拜正言。欲言不得。遂引身苟避。竟遭削黜之罪。臣責在言地。職當碎首。而坐見群兇誣殺幼稚大君。而噤無一言。終未免惜一死負先王。爲鄭蘊之罪人。自是杜門絶跡。自分終身於窮谷。幸際龍飛。得列彙征。顧省前罪。忸怩于中。臣何敢不有物議。冒恥靦面。重以負罪之身。玷辱淸朝之名器乎。入直本館。自九月至十月。連入經筵。 講大學衍義首章。先生進曰。德不明。則天理滅私慾勝。而身不能修矣。身不修。則好惡不正。家道日亂。安能親睦九族。古今帝王孰不欲明德新民。而以堯舜不可幾及。安於自畫。所以日向昏蔽而不能明也。願殿下勿以堯之克明峻德爲高遠難行。而顧諟明命。加自明之功。如衣服飮食之不可一日廢。則是亦堯而已矣。爲學最難於終始如一。而人君尤難。殿下監覆轍爲戒。克終其德。無少間斷。則親九族和萬邦不難致矣。因067_502b陳所懷曰。天下自有一定不易之法。非執法者所可低昂。如有罪犯綱常。謀廢國母。投疏之首唱儒生。論啓之臺官。必殺無赦。請殺大君者。當置次律。附托元兇。陷害忠良者次之。陰主其議。名漏疏箚。而久秉銓衡。廣植徒黨者次之。其或本心不然。而怵禍隨波。參於庭請啓事及儒生之被脅參疏者。宜從脅從罔治之律。以次科罪。斷以公議。則何有紛擾淹滯之患乎。○講論語詩三百章。先生進曰。思無邪者誠也。毋不敬者敬也。爲學終始。不出立誠居敬而已。○講周而不比章。先生進曰。君子小人所爲不同。而亦相近似。小人之陷君子也。亦以朋黨目之。漢之黨錮。我朝己卯之禍。可以見矣。若人君以至正之心。大公之道。行之以誠。悠久持循。則偏私之習。自然丕變矣。○講子在川上章。先生進曰。大而天地造化之往來屈伸。小而吾人之死生呼吸。皆流行不息之妙。由人有私慾間之故息也。學者時時省察。不爲私慾間斷。而天理流行。則乃自強不息也。又曰。程子言天德王道其要只在謹獨。所謂天德。卽純亦不已。誠而無私也。純天理而不雜以私。則王道可成也。然其要在於謹獨。能謹於幽獨之地。則誠而無私僞。所以做得王道。067_502c有一毫私僞雜乎其間。謹獨工夫不至也。如何做得王道。聖人觀川流之不息而悟道體之無窮。程子因夫子之言而論王道之至要。誠萬古傳心之要訣也。若非程子。誰知純亦不已之德。蕩蕩平平之道。只繫乎幽獨隱微之能愼也。拜弘文館校理。○五月。陪祭文廟後。以對讀官。參試謁聖文科。 取洪靌等十人 製進祈雨祭文。○參圈弘文錄。 錄全湜等二十人 聯箚論全恩事。○六月。以都元帥從事官拜辭。 傳曰。姑勿退去。因有旨賜酒賜弓一長箭片箭各一油芚一部。七月。到黃州。査點列邑軍兵。○八月。除弘文館應敎。陳辭疏兼請全恩。○十月。竣事。呈病帥府啓遞。○十七日。還朝肅拜。○除成均館司藝○入將薦 上令備邊司薦儒士中有將才者。先生及尹守謙,李溟,李昌庭,李聖求,李敏067_502d求,金時讓,沈光世,鄭基廣等九人被薦。○閏十月。拜司䆃寺正。○十一月。拜議政府舍人。○十二月。拜司憲府執義。俄拜弘文館應敎。轉拜成均館司成,侍講院輔德。
四年甲子 先生六十二歲
正月。拜體府從事官。 李相公元翼以都體察使啓請李時發,鄭曄爲副使。先生及金時讓爲從事官。拜知製敎,春秋館編修官。○拜議政府舍人○拜督戰御史。 賊适擧兵叛。上特有是命。授之以劍曰。副元帥以下不力戰者。皆斬之。先生承命馳赴。元帥張晩擁重兵不戰。先生移文責之。晚怒。至猪灘始與交鋒。官軍見敗。晩歸咎先生。上達天聽。先生乃狀啓曰。張晩以其見敗。歸咎臣身。而猪灘之戰。我軍雖敗。物故僅六百人。賊兵逃散者。多至累千。前果累戰。則賊兵自底散亡。而養寇貽患。以致鴟張。元帥烏免其罪。晩大憾067_503a之。及鞍峴大捷。行朝論功。以副元帥李守一爲首。奪張晩職。白衣從軍。先生馳詣行在。上問曰。鞍峴之功。何人爲首。先生對曰。李守一狀啓雖先到。指授方略。皆出於張晩。晩當爲首功也。上從之。鑾輿還宮。特陞通政大夫僉知中樞府事。○六月。自鄕入都謝恩。疏辭陞秩。○七月。拜兵曹參知。俄拜承政院同副承旨。○啓請還收勿治宮奴之敎。 時有宮隷冒稱慈殿圖書以作挐者。憲府推治之。上下敎政院。以爲非尊敬慈殿之道。命諭憲府。先生封還曰。宮奴犯科。而憲府治之。職也。臣不敢奉旨。頃之。憲府又請治宮奴踵惡者。上愈怒。下旨切責之。先生又封還曰。天子之父殺人。有司按之。況一宮奴乎。臣等前以此獲罪而猶不知止者。寧臣之重得罪於殿下。而不欲殿下之得罪於丘民也。其隨事盡節如此。九月。遞拜副護軍。○十月。拜司諫院大司諫。 先生上箚極論時務。上下批優奬。而勳067_503b臣以箚中論宿衛一事。衆怒朋興。先生避嫌請遞。上意欲調劑。特命遞差。而勳臣猶懷不平。上下敎于筵臣曰。曾雖相善。後見其不是。當絶之。曾雖不知。後見其善處。則當許之。若雖有不善之過。而以爲故舊而庇護之。豈不爲偏黨之獘乎。鄭曄曰。此則聖敎至當矣。且崔晛箚辭似緊。故勳臣不安。其所言差過。自上特命遞差。臣觀其爲人。似是嶺南人之醇厚者。其言亦不至爲大段過擧。而如此處置。而群臣不安。似有妨於國事。故敢達矣。 出政院日記。 拜知製敎。○十一月。拜兵曹參知。○被誣賊招。陳疏自明。 時逆賊金愿伏辜。先生及一時名流。多入誣招。傳曰。竝拿問。崔晛勿問可也。出政院日記。先生雖蒙天日之照臨。而事有不能已者。遂陳疏自明。左贊成金瑬箚論先生甚峻。上下批曰。崔晛不思反省。陳疏自明。猥濫甚矣。然其本心則質直而已。豈有知逆謀而不告之理乎。卿言亦過。勿以情外之說論人之罪可也。 出政院日記。 十二月。呈辭還鄕。
067_503c五年乙丑 先生六十三歲
春。拜刑曹參議。轉拜禮曹參議,大司成,副提學。條陳八務箚。 一曰。明心學以爲出治之本。二曰。謹辭令以順群下之情。三曰。嚴宮掖以絶街巷之議。四曰。重相臣以責治平之效。五曰。器使人以盡一代之才。六曰。戒數遷以存敦樸之風。七曰。植公論以消朋黨之弊。八曰。崇儒學以培風化之原。因進講。陳修明弊政箚。 一官制。二田制。三兵制。又拜大司成兼承文院副提調。 時詔使將到。上命極選本院提調。先生及李澤堂植,張谿谷維,李白洲明漢。同被是選。
六年丙寅 先生六十四歲
二月。拜承政院右副承旨。俄陞左副。 時有白虹貫日之變。先生聯啓陳勉。○以延慰使。承命向定州。 時以皇子誕生詔使姜曰廣,王夢,067_503d尹越海將到。先生膺是命。道中疾作。控辭蒙遞。六月。還朝。○閏六月。遞職下鄕。○又拜承政院左副承旨。 陳疏乞遞。上允之。特賜藥物。八月。拜江原道觀察使。 時虛位田結。國穀逋欠。爲本道巨弊。先生爲虛實兩册。陳疏請蠲。自上特命蠲減虛結。蕩滌逃故。一道之民。均蒙實惠。八月二十三日。追贈考嘉善大夫兵曹參判。妣東萊鄭氏,德陽奇氏,星山李氏貞夫人。○二十七日。加贈考參判府君資憲大夫議政府左參贊。 以先生前參振武原從功臣一等故
七年丁卯 先生六十五歲
春。虜入平山。大駕幸江都。承命防守漢江。移檄道內。倡起義旅。 先生聞變。領兵勤王。以朝命防守漢江。又調發精銳。赴海西副元帥067_504a陣下。時都元帥及南兵使領軍來駐淮陽,鐵原間。先生殫心經紀。給餽餉不絶。又爲檄文。曉諭一路。其略曰。義無定處。惟所在致忠之爲義。勇無別人。惟張膽厲氣之爲勇。元沖甲以敢死數十人而能收奇功。郭再祐以同志五十人而屢摧勁寇。丈夫氣節。前後炳朗。此人豈必有百夫之勇哉。不過一斗忠膽耳。諸君子生長禮義之邦。不習軍旅。値此顛沛之日。救死不贍。而惟懷主辱臣死之義。共奮與國同仇之志。倡起義旅。鳩聚義粟。誠有古烈士之風。而于國家有光云云。檄到。人莫不奮勵焉。四月。大駕還都。疏陳禦敵洒恥之策。 其略曰。堂堂我朝受命于天。二百年于玆。惟我殿下計存宗社。念及元元。包羞忍恥。屈從犬羊之約誓。此政君臣上下唾手扼腕。惕然改慮。翻然易轍。同心戮力。共發憤慨。雪會稽千載之恥。洗城下百代之辱。嘗膽瞋目。以圖恢復之秋也。臣竊念夷狄。禽獸也。詐譎反覆。朝和夕叛。已然之情狀。昭載往史。臣固知我殿下以宣,光之明哲。思周,漢之再興。益勵尊周之志。計切攘夷之擧者。未嘗斯須忘也。雖然。凡有作爲。先立大志。志者。萬化之本源。萬事之根柢地。偸067_504b安江左。無意興復者。晉主之昏庸也。甘心和議。忍辱忘親者。宋帝之懦弱也。此皆志不立而安於姑息。越王棲于山上。請爲臣妾。當時似乎怯懦矣。然其沼吳之志。已定於臣妾之日。堅苦刻厲。至於二十年之久。若使越王少惰其志。則種蠡之輩。亦豈能盡其心膂。卒建霸功哉。句越,晉,宋講和一也。而成敗懸殊。其不在兵之強弱。而在立志之強弱可知也。伏願殿下先立大志。堅剛奮發。恢弘志士之氣。振作三軍之勇。則今日之恥。可以一洒矣。爲治之道。先擧大要。紀綱之謂也。我國紀綱之不立。專在於官員多而委任不久。官員多。則莫肯盡心。而惟事塞責。委任不久。則遞易無常。而事無終始。今也一司之中。官員之數。多至七八。坐席不煖。轉授他職。庶績之凝。固無其暇。臣以爲各司只存堂上一員郞廳二員。朝夕治事。勿爲遷動。則權不下移。而紀綱自立矣。苟得其人。一夔足矣。何待乎十羊而九牧乎。至於兩司之多員。所以繩君過糾官耶。意甚盛也。然古無其官。人無不諫。漢置御史。唐有司諫。亦不過一二員。君能從諫。何人非諫官。君苟愎諫。雖設百臺諫而何益。臣愚以爲憲府,諫院。亦存執義,司諫兩員。數年一遞。則亦可以繩愆弼違。067_504c而無避嫌騷擾之弊矣。當今之務。莫急於養兵。而不分兵農。則養之不專。我國兵制。倣三代寓兵於農之意。而時世旣異。制度亦變。結繩不可以治亂。文舞不可以解圍。今玆之變。勢若土崩。堅城巨鎭。觸處糜碎。兩道山河。盡染腥血。此豈徒歸罪於將卒哉。不敎於平素。而用之於倉卒。百戰百敗。固無足怪。爲今之計。先擇武臣之可堪牧民。文臣之可堪領衆者。爲州郡之長。分爲兵農。各專其業。年少勇健者。敎之兵。老鈍孱弱者。歸之農。守令親自簡閱。擇其精銳。日習超距。明其賞罰。以奬其勇敢之氣。蠲其徭賦。以厚其資活之路。申之以約束。則見賊無驚潰之患。結之以恩信。則臨急有捍衛之誠。夫然後使守令各領其軍而赴戰。則恩威素立。將卒相信。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坐作進退。可以如意矣。一片東區九種三韓之時。其兵食豈甚夥哉。而唐宗敗於遼陽。隋煬退於孤城者。蓋以養兵有素故也。今也統三爲一。地非不廣也。民非不衆也。而見賊失魄。畏之如虎。臨急獻策。不過去邠。廟堂籌畫。只是講和。反而思之。心寒肝裂。伏惟殿下隨時變通。亟布兵農之政。則國步庶可以扶持也。養兵之道。必蓄財用。財用之蓄。亦多其方。本067_504d末俱擧。方可足食。今之所謂校生閑良及托屬諸處者甚衆。其餘遊食之徒。不可勝計。各出米布。以養軍士。則此有身有庸之遺法也。雖然。生財之道。不但專恃末節。必先務本。惟在省浮文而崇節儉。罷都監而汰宂官也。浮文之弊。可以亡國。奢侈之害。甚於天災。漢文之惜露臺。衛侯之衣大布。豈徒然哉。誠以人君以身先之。以爲民勸也。今之事勢。無一可恃。而保障之地。尙未堅定。漢都雖曰龍盤虎踞。而決非可守之地。南漢形勢。勝於漢都。而奴賊長技。乃其攻城。背城一戰。是或危道。亦不可定爲萬全之地也。江都形勢。自成天塹。地利之便。無出於此。然以臣愚意。虜必不遠而渝盟。渝盟則必大擧分路而長驅。如粘罕兀朮之謀。則一帶通津。奚足恃乎。如不得已則無如茂朱之赤裳山城。臣曾於巡撫三南。目見其形勢。兵不滿萬。足以必守。臣於其時。請建實錄閣于此者。意有在也。目今自漢以北。皆爲蕩敗之地。自漢以南。尙爲完全之域。居空虛之地。而聚遠方之兵糧則其勢難。據完富之地。而爲保障之計則其勢易。況湖嶺相連。閑山諸島。統營舟師。前後相望。屹爲聲援。若以城守爲危。則臨機應變。恢恢乎有餘地矣。措辦軍067_505a需。送助龍骨山城義兵將鄭鳳壽。 城在平安道。鄭鳳壽與張士俊唱義旅。守孤城。多有摧賊之功。先生慮其勢孤無援。自辦木綿弓矢桶兒火藥鉛丸等物及戰馬一匹。定軍官送助。旋以無朝令。越送他道爲未安。狀啓以聞。○平安監司啓曰。當此纔經大亂物力蕩竭之日。雖有朝廷命令。其勢或有所未及擧行。而今此趙翼,崔晛入送銀參軍器。其數甚優。臣以爲鄭鳳壽守龍骨易。趙翼,崔晛救龍骨難云云。時開城留守趙翼亦送助糧械故云。九月二十六日。巡到橫城縣。 原州牧使洪靌亦隨後同至 二十七日。以試閱事留橫城。 先是。縣居前翊贊李仁居因縣道封疏。上屢加嘉奬。又下別諭。有優給食物之敎。由是先生有相見際接之事。是日朝。仁居使人來曰。方欲上疏而來。仍有求見之意。先生答以明日見之。已而洪靌入見曰。俄見李仁居。問其上疏之事。則答曰。將欲倡義討賊。因具道其酬酢之語。時縣監李擢男在座。相與駭笑之際。仁居入來。其所言一如洪靌所傳。先生責喩其事理之不然。仍揮斥而罷。二十067_505b八日。向洪川。 先生將發。與洪,李兩人同見仁居。仁居出示疏草。語意與昨日所言。頗加删略。而有起兵討賊等語。先生嚴辭揮斥之。仁居曰。然則當待上疏回下矣。先生先起。洪,李繼出。臨別密屬兩人以詗察事機相通之意。中途又送人申飭。及到洪川。又送書申飭。皆以仁居爲慮。而觀勢急通之意也。二十九日。在洪川。封啓上李仁居疏。夜又馳啓仁居起兵狀。勑諸軍進勦。復啓請嚴宿衛備不虞。自橫城報來仁居疏本。其疏曰。國運不幸。屬此艱虞。臣未知天心何所怒於殿下。而有如此之變乎。殿下自賊變以來。躬擐甲冑。不避風雨。與祖宗休養之群臣。豆粥麥飯。臥薪嘗膽。同心同德。而至誠祈天。則可以感鬼神格天地。而況於人乎。以此制敵。何敵不摧。以此圖功。何功不成。殿下中興之本。專在於此也。此之不爲。而內以胡差接待爲事。外而譏察爲謨。其故何歟。此所以天地神人之所共憤也。大槪凶奴者自絶于天。故天下之大賊也。殺其父妻其母。所謂犬戎者此也。二百年禮義之封疆。反爲犬戎067_505c之地。則宗社何依。聖廟何托。被髮左袵。其可忍乎。思之至此。不若早死之爲安。故臣分雖貧賤。性則人也。參以義理。則固難不出。故臣首倡大義。奮然起兵。伏願殿下勿以臣之起兵爲妄。而特賜兵權。曲副討賊之大義焉。請斬主和賣國之姦臣。以雪殿下萬世之恥。然後肅拜西下。臣無任慷慨憂恐之至云云。先生顧謂縣監南瀞曰。疏中無顯然悖逆之語。若還退則近於沮抑。第爲狀啓。使朝廷預知而善處。如何。南瀞曰。甚當。遂捧上。狀啓曰。橫城縣監李擢男馳報內。縣居前翊贊李仁居上疏上使事牒呈。疏中所陳起兵一事。似非其時。未知作何處置。不敢不達。馳啓上送云云。是夜疾甚不寐。與縣監南瀞相議之際。橫城縣吏文報內。縣監以事往原州。仁居之子乘其空官。潰出軍器。擇弓子三十餘柄。不能呵禁云云。先生始知仁居起兵狀。卽爲馳啓曰。當日臣在洪川縣。試閱百餘名束伍。罷遣後疾甚臥閤矣。戌時量。橫城守官文狀內。縣監以軍兵點閱事。原州馳去後。李仁居子弟一人。從後二三人。到軍器庫。潰門擇弓矢三十餘張。使不得禁止云云。聞來不勝驚駭。馳送營門軍官一人。偵探處置計料矣。臣來時。067_505d行到橫城。仁居來邑內。送人于臣及原牧洪靌處曰。欲爲一上疏。嫌於干謁公門。不敢入見云云。臣答言以送。而洪靌及李擢男先爲往見。來言曰。李也上疏後欲爲率兵二百餘名。乞兵糧于湖西南等處。守令之不從者斬。仍往京城肅拜後。斬誤國姦臣。因爲討賊。俺等明言起兵之無理。而自執己見。不爲回意云。臣大駭曰。有是哉。處士之迂闊也。賊在境上時。不待命令。倡起義兵。猶或可也。今賊兵已撤。無可相戰。又不可以二百之軍投賊巢穴。彼欲何爲。自古請斬佞臣者則有之矣。不待朝廷命令。而徑先起兵。以誅姦爲名者。其名爲逆。賢者而亦爲此言乎。相與駭笑。三人偕往見之。亦以此意反復喩之。仁居曰。然。上疏後當待回下而起兵云。臣以爲彼爲處士之大言。而必無實事。且仍日晩。便卽起出。來到洪川。翌日其疏果至。觀其疏。語亦甚不的。而彼以林下之人。以討賊陳疏。不敢沮抑。卽自捧上。而縣吏馳報如是。近境騷動。彼自謂慷慨所激。不顧事體。而賊不在境。起兵非時。不待朝廷之命。徑先調發。乘其空官。潰出軍器。處事顛倒。有若喪心之人。不可任其所爲。故傳令橫城縣監李擢男,原州牧使洪靌。朝令未下之067_506a前。絶不可借以兵權。嚴守本官。觀其所爲而處之云云。彼乃迂僻之人。不聽人言。不揆事理。實爲起兵。以討賊爲名而上京。則何以處之。朝廷從速處置云云。先生旣已封啓。因念原,橫兩守旣有屢度申勅。終無一番馳報者。已極怪駭。而事迫蒼黃。未暇往復詰問。乃星火傳令于原,橫兩守。使之整軍進勦。又傳令春川府使閔機。使之領兵馳來。洪川之兵則因試閱留待官門。故使縣監更加整飭。且念仁居以討賊爲名而不顧事理。如是妄動。則可遺一言而罷其兵。遂募可信武士二人。付書以送。責以順逆之理。速令罷兵待罪。纔送人。洪,李兩人馳通始到。蓋洪靌已先直啓。而不以牒報爲意故也。先生憤激于中。更爲狀啓曰。當初仁居上疏之時。已見其言語無倫。擧措顛倒。莫知其由。狀啓中已陳起兵一事。似非其時。作何處置。今此擧措。尤極悖逆。追捕一事。不可少緩。一邊整勅近官軍兵。左右共進。期於擒滅。一邊作書入送。責以順逆。令速罷兵待罪。以試其所答。自朝廷嚴勑宿衛。以備不虞云云。三十日。留洪川。馳啓仁居就擒狀。 先生方欲進兵合攻之際。所送偵探軍官來言曰。仁067_506b居雖欲聚兵。四五將官。數三卒徒之外。人皆走避不出。仁居只與三十餘人在官奴永守家。不敢動。原州軍。今日卯時馳入。盡爲生擒。目見以來云云。以此具由馳啓。因分囚賊魁妻孥及支黨于橫,原兩獄。○初。先生屬原,橫兩守以詗機急通。非止一再。而仁居叛。先生因縣吏文報而始知之。及仁居擒。又因偵伺軍官而聞之。二守馳通。率皆後時。此不可曉。今附洪啓于下。以備參考。○洪靌狀啓曰。臣本月二十六日。監司臣崔晛出巡北關。臣陪行行到橫城。縣居前翊贊李仁居以監司相見事。已來本縣。二十七日朝。李仁居來到監司處。出言曰。吾欲有一陳疏事云。監司問曰。所欲陳疏者何事乎。曰。朝廷與奴賊相和。吾欲起義兵。由忠淸道得軍器。直向京城。請斬主和姦臣一人頭。掛於旗竿。因爲西下討賊云。監司答曰。然則西下後欲直擣巢穴乎。曰。巢穴則不可去。監司答曰。奴賊已盡撤還。欲擊何賊。仁居不答。須臾辭出。監司以試才事因留。二十八日朝向洪川時。與臣及橫城縣監李擢男約以同往。察其辭色。則仁居出其疏草。其大槪首言與虜不可相和之意。末端言起兵討賊。請斬主和奸臣。又言殿下勿以臣起兵爲067_506c疑。賜臣兵權等語。多有悖慢之語。監司答曰。欲起兵則兵在何處。所得之兵幾許。仁居曰。已募數百餘名云。監司大駭。色變而出。行到里許。送人於臣處曰。吾當留洪川。凡事須與橫城縣監細探馳報云。臣與李擢男密議。使之備細譏察。連續馳報事言說後。臣卽爲還官。傳令將官。聚會軍兵待變矣。當日巳時量。橫城縣監李擢男不意馳進。面言李仁居擅自傳令於本縣將官出身等。聚會軍兵。縣監事出蒼黃。罔知所措。欲與臣面議軍務。只率衙奴與吏房,給唱等。棄其妻子。馳到本州。追後馳到橫城縣戶房金應瑞進告內。李仁居發遣同縣出身高纘,高繼立等。追捕橫城縣監而未及。仁居已爲聚兵於本縣云云。追後橫城縣戶長草報內。李仁居子二人。潰軍器廳。取弓矢云云。李仁居爲逆之狀。益加明白無疑。臣與橫城縣監臣李擢男聚會本州軍兵。一邊進勦。而監司旣已出巡。臣不得已事出蒼黃。從聞見馳啓。追後偵探賊勢。詳細馳啓計料云云。十月。因賓廳啓。就理原情。 賓廳啓曰。伏見原州牧使洪靌狀啓。逆豎仁居已取橫城軍器。射天之志已著。臣等不勝憤憤。急遣宣傳官。探其蹤跡以067_506d來。觀察使崔晛若見此等事狀。則所當具由馳啓。設機措捕。而狀啓之辭。但曰起兵似非其時云。尤爲駭然。請崔晛拿來推問云云。○先生原情。矣身慮事素遲。而過於詳審。每有緩不及事之患。至於討賊。是何等事。而敢有一毫慢忽之心哉。逆魁仁居。素昧平生。而頗有高士之名。聖明亦加優禮。頻下題給食物之敎。矣身依送饌物。原州牧使洪靌聞其貧窮。遺以糧饍。上年冬間。仁居適來原州。致謝于牧使及矣身。始得相見。與之接語。不過迂闊固滯之人也。然爲其林下處士。年近大耋。待以長者之禮。自此仁居間或送人通書矣。九月間。仁居送書于牧使及矣身。書中有憤慨不平之語。洪靌謂矣身曰。仁居書中有前萬古所未有等語。未知爲何事也。矣身曰。我亦怪之。所答略及寒暄而已。此等怪語。不必答也。今年束伍改定後。因備局事目。將爲試閱。而以國舅禮葬。未暇出巡。冬防已迫。軍政可憂。今春變亂之時。以繼糧爲難。矣身欲爲儲糧於伊川近西六七官。一以除嶺東遠輸之弊。一以繼北路將士之供。艱難拮據。別備大小米千餘石。又收拾營儲木匹。將換貿戶曹唐糧及贖罰之徵米竝千餘石。分置近西列邑。而未措其067_507a半。必身親巡歷。然後方可了事。去九月二十六日。強疾作行。與原州牧使洪靌同往橫城。翌朝。仁居送人曰。欲爲一上疏。昨日來此邑內。而嫌於干謁公門。不敢投拜。矣身答以今日有故。明日出行時就見。洪靌見臣謂曰。今朝見李仁居。問其上疏之事。將欲倡義討賊。已得軍二百餘人云。矣身曰。賊不在境。此非義兵之時。設使討賊。其以二百軍當之乎。相與一笑。洪靌又言曰。問其軍器軍糧出處。則仁居答以此處兵糧乏少。欲往湖西南。借得兵糧云。矣身曰。此言尤不近理。此時軍器。處處修備。猶患不足。誰得以贏餘借乎。官家軍器。萬無見借之理矣。洪靌曰。彼言我乃爲國討賊。則守令孰敢不從。不從者。雖斬之可也云。矣身與橫城縣監李擢男相顧而言曰。此言尤可駭也。無朝廷命令。而孰肯受制於彼乎。洪靌等相與拍手曰。大大迂闊也。須臾仁居入來。初頭矣身曰。欲爲上疏。未知何事。仁居曰。我耕耘山谷。老而無用。今春胡變之時。人或勸爲義兵。自知無能。欲偸生計也。今聞國家與虜講和。胡差往來云。二百年禮義之邦。將爲左袵之屬。不勝慷慨。兹欲陳疏。倡義討賊。死於戰場。上京肅拜後。請先斬主和奸臣。因往賊路也。067_507b矣身始思其書中云前萬古所未有者此也。謂仁居曰。賊已撤歸。戰于何所。曰。欲斬胡差耳。矣身曰。斬胡差不難。惹出大寇。則其以二百義兵能敵乎。且請斬佞臣者。古亦有之。起兵而誅姦者。亦有之乎。此不過處士之大言。矣身心氣不平。不肯酬酢。仁居出。矣身謂洪,李兩人曰。若不待朝廷命令。徑先起兵。以討賊誅姦爲名。則是無異於淸君側之惡。卽當勦捕。而彼有重名。情跡未露。只以言語問答之辭。捕治以啓。則非但朝廷不信。擧國亦當論之以誣殺處士。此事極難處。當觀其所爲。擧其實狀而治之。翌日。矣身將行。與洪靌,李擢男同往仁居所寓處。問曰。上疏已書乎。仁居自袖中出示疏草曰。無寫疏者。未及書耳。其意蓋欲請得下人之寫疏者也。矣身聽而不聞。三人同見其疏。與昨日所言頗加删略。矣身曰。疏中起兵誅姦等語。大不順理。朝廷萬無許之之理。未許之前。絶不可起兵。反復戒止之。辭與昨日無異。仁居曰。然則當待上疏回下。今日未及寫疏。明當封疏。付送橫城下人矣。矣身行忙先起。洪靌,李擢男追別于籬外。矣身密囑兩人曰。若有可通之事。須卽馳通。兩人曰。已知之矣。半程。送人于兩人。及到洪川。又送067_507c書。皆觀勢急通之意也。矣身到洪川試閱時。仁居之疏至。矣身顧謂縣監南瀞曰。此疏似不當捧。時無顯然悖逆之語。今若不捧而還退。則近於沮抑。欲爲狀啓。使朝廷預知而善處。如何。南瀞曰。甚當。矣身遂爲捧上。狀啓中所謂起兵似非其時。未知作何處置之語。蓋欲朝廷預知其所爲也。是夜疾甚。心神昏悶。達夜不寐。與縣監南瀞相議之際。橫城縣吏文報內。縣監以事往原州。仁居之子乘其空官。潰出軍器。擇持弓矢三十餘柄。不能呵禁云。矣身始知仁居起兵之狀。卽爲馳啓。而未見洪,李兩人馳通。只據縣吏之報。猶不敢斷以仁居爲謀逆。而謂或喪心妄作。不知自陷於悖逆之罪。蓋仁居之素所自許。不至於如此之甚故也。且駭且怪。一邊傳令于原州牧使,橫城縣監。使之整頓軍兵。相機進勦。春川之兵。因先文試閱。整待官門。故傳令于府使閔機。使之領來。洪川之兵則昨因試閱。留待本縣。矣身與縣監南瀞更加整飭。矣身又思仁居實爲討賊。不顧事體。如是妄動。則可遺一書而罷散其兵。遂募可信武士二人。付書而送。責以順逆之理。速令罷兵待罪。以觀其所答。若遲疑一刻。則謀逆無疑。其時狀啓中。亦陳遺067_507d書之意矣。其書終乃不傳而迴。雜在文書中。想已入內矣。分付移時。洪,李兩人馳通始到。矣身始悔見事不敏。憤激于中。更爲狀啓。又申飭左右軍兵。約以是夜竝進。方欲行兵之際。矣身所送偵探軍官來言曰。仁居雖欲聚兵。四五將官。數十卒徒之外。人皆奔避不出。仁居只與三十餘人在官奴永守家。不敢動。原州軍。今日卯時馳入。盡爲生擒。目擊以來。以此具由狀啓。仍留洪川。以待諸賊之盡擒。移送原州。逆魁妻子奴屬。囚于橫城。無有遺漏。然後矣身前進春川。大槪矣身知人不明。不能早知仁居謀逆之狀而先爲捕治。又不能及期領兵親進。掩捕凶賊。而與洪,李兩人密議約束。終始同事。一邊狀啓。一邊整兵設策。傳令左右。刻期進勦之事。非一非再。仁居之聚兵橫城也。李擢男方在原州。矣身方在洪川。橫城距原州四十里。距洪川七十里。賊之動靜。縣人先報原州。轉報於矣身。事機之遲速。狀啓之先後。是固不同。矣身情實。暴白無餘。惟在天日孔昭。幽枉畢燭云云。禁府啓請照律。上下敎特命放釋。 謹按長陵誌狀曰。崔晛被逮於逆獄。鞫廳請刑。王曰。頃年夜對。其時067_508a適有處置未盡之事。此人以入侍之官。力爭不已。予頗苦之。厥後思量。眞是愛予者也。今雖被罪。必不負初心。卽命放釋。蓋崔晛不知李仁居之叛逆。妄稱處士大言之事被罪也。其言忠則不惟取於一時。又能久而識之也如此云云。兩司啓請依律。不允。 上曰。崔晛之事。實爲駭異。難免刑章。眚災肆赦。亦是古人恤刑之道。爾等須體予意。亟停勿煩。二十四日。合啓不允。 上曰。已爲議定。更勿煩瀆。二十六日。合啓不允。上曰。愚戇之人。昧於逆順。以至於此。罪固重矣。其情則不無可恕之端。減死論罪。何傷。爾等須體予意。更勿煩瀆。十一月初二日。朝講。兩司榻前啓。不允。上曰。崔晛之罪。固重矣。故前已言之。但昏昧所致。非故犯之事也。其情可恕也。古人有言曰。眚災肆赦。此亦肆赦之意也。○玉堂臨文。因論以愛己之心愛人則盡仁啓曰。凡人皆受天地生物之心以生。故皆有愛人之心。此所謂仁也。至於人君則尤以愛人爲職。故曰爲人君止於仁。天子則天下之人。皆在吾067_508b仁之內。諸侯則一國之人。皆在吾仁之內。盡仁之言。自上所當深體也。上曰。古之人君。於人有犯罪而情在可貰者貰之。其後。其人或有益於國。此亦仁之事乎。答曰。此是聖人好生之德。正是仁也。刑者。聖人之所不得已。善善長而惡惡短。乃聖人之心也。上曰。崔晛之事。眞是眚災也。其人頗有計慮。朝議皆以可用之材擬之。而何故如此處置乎。對曰。臣與晛居相近少相善。知其爲人甚熟。反正以後。與爲同僚甚久。今番處事。直是迷惑。大不類渠平日事。此是死厄將至。天奪其魄。倘非聖明視爲眚災。則渠之所爲。死亦甘心矣。上曰。必以仁居爲隱士耳。對曰。渠性白直。見仁居除官不就。認爲隱士。做錯至此。安有如此可慨之事乎。上曰。以所犯言之。罪果重矣。可以依法。而但其本情實非故犯。情與罪不同。如無可貰之事。何可強拂群情乎。書曰。宥過無大。今須停論可也。
崇禎皇帝元年戊辰 先生六十六歲
正月初八日。合啓不允。 上曰。不允之意。前已盡喩。而如是堅執。至於閱歲067_508c經年。殊爲過矣。凡事有當堅執者。亦有不必堅執者。予非有私意。但以其情不至於死。故不得允從。當此鞫獄多事之時。速爲停止可也。兩司爭執不已。特命流配會寧。○九月。特命放還。道經洛山寺。 有山水屛記
二年己巳 先生六十七歲
春。還鄕。 先生感激天恩。列錄備忘記。書遺戒於其後。傳示子孫。勖以世世圖報之意。
三年庚午 先生六十八歲
冬。被誣逮獄。卽蒙特放。 時無賴賊楊天植謀逆發覺。誣及先生被逮。上曰。崔晛嘗指陳宮闈得失。言甚切直。予甚苦之。厥後思之。眞愛予之言。尋常不忘于懷。如此忠亮之人。豈有與賊相知之理乎。卽令放釋。
四年辛未 先生六十九歲
067_508d五年壬申 先生七十歲
著東國通鑑 春秋以魯國之年編次。而月則用周月。故先生以新羅年號爲主。而其餘高麗,百濟及中國年號則分行書之。
六年癸酉 先生七十一歲
十月。築楓川亭。 亭在草谷東洛江西岸。今有遺址。○旅軒張先生丙子記行云。江之右畔。萬疊層崖。上有亭翼然。亭是何名。晩間其揭也。亭之主誰。默坪崔斯文也。
七年甲戌 先生七十二歲
八年乙亥 先生七十三歲
九年丙子 先生七十四歲
十二月。淸兵猝至。大駕入南漢。與一鄕士友倡義067_509a起兵。
十年丁丑 先生七十五歲
正月三日。整頓軍旅。 一鄕推先生爲大將。金彥陽寧爲副將。李聞慶景節,金公羾,朴參奉晉慶,金參奉翧等三十餘人。皆在陣中。地主給軍七十名,鳥銃數柄以助。四日。發行。 先生有疾。使副將代領先行。追到舍方里。五日。面喩誓衆。行軍宿梧里院。 先生命中軍許申生列立行伍。躬至陣中。喩以一心進退。無敢違令。無敢驚動云云。六日。雨雪留。夜半。地主傳令。來自聞慶。聞雙嶺戰左右兵使敗死之報。七日。行軍至論谷。子山輝追至。 風雪尤緊。先生強疾行軍。轉加添劇。至是氣塞。良久乃蘇。十日。到聞慶杜谷留陣。○十六日。入聞慶縣見地主。因留宿。 先生病勢轉劇。不能管攝軍務。委任於朴參奉晉慶。使之替領。尋聞南漢解圍。遂罷。二月。還寓會溪。送067_509b子山輝。奔問于朝。○三月。哭子山輝。 府使公歸自奔問。道遘痘患。沒于楓川精舍。有哀辭祭文。九月。哭旅軒張先生。 有輓詩祭文
十一年戊寅 先生七十六歲
十二年己卯 先生七十七歲
十三年庚辰 先生七十八歲
五月。寢疾轉谻。遺書戒子孫。 二十五日。先生疾革不能操筆。呼門生曺俊南書。書曰。萬曆己丑六月二十五日。是我先君永諱之辰也。先君不知不肖子之不可以敎。臨沒丁寧敎戒。以爲永世遺書。今我以先君之望於我者。再告於汝等。如是以後。庶不負先君九泉之意。每念及此。悲痛罔極。汝等稍知人子之情。則此非動心處乎。先君臨終時。呼我戒之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此非吾言。乃孔聖之言。汝宜終身服膺也。六月初四日。考終于067_509c金山鳳溪之別墅。 先生屢遭慘慽。不樂家居。移寓已屢年矣。七月二十七日辛丑。上遣禮曹佐郞張應一賜祭。○八月二十七日。贈純忠補祚功臣,資憲大夫禮曹判書兼知經筵義禁府春秋館事,同知成均館事,弘文館提學,完城君。 以子山輝參勳故也 九月。返葬于善山默語坪坤向之原。
我肅宗大王三十三年 丁亥
四月。鄕人立社于松山。奉安位版。 幷享松亭先生
我英宗大王五十二年 丙申
九月。移建松山社于昌林洞。
067_509d訒齋先生年譜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