전주최씨 시조공에 대한 기록/영의정 완성군 휘 명길

領議政完城府院君崔公神道碑銘 휘 명길 공

아베베1 2013. 11. 8. 21:37

 

 

 

 

 
陶谷集卷之二十
확대원래대로축소
 墓表
兵曹參判柳公墓表 a_181_254b
[UCI] G001+KR03-KC.121115.D0.kc_mm_a464_av020_01_005:V1_0.S3.INULL.M01_XML   UCI복사   URL복사

 

 

 



公諱永立。字立之。其先盖出文化。麗祖功臣車達之181_254c 裔也。後移籍全州。曾祖大司諫軒。祖典籤世龜。考舍人堪。妣昌寧曹氏。同知敦寧允武之女。公以嘉靖丁酉生。卒于萬曆己亥。生卒皆正月十四日也。享年六十三。公於宣祖戊辰。中生員試。是年。又登文科。歷敭淸華。官終兵曹參判。公卒後國家經胡亂。公私文籍散軼。家錄亦無存。今姑撮取遺餘廑廑者。參互野錄諸書。略記之。其遺餘家錄曰。公倜儻有氣義。旣通籍。內歷政府舍人。外守寶城鐵山二郡。二郡人追思碑之。壬午。爲鍾城府使。凡七按藩節。辛卯二月。以咸鏡道觀察使赴任。明年。倭賊陷北路。公被拘181_254d 賊營。脫赴龍灣行在。其官歷履行止此。而他記籍有云。甲戌公爲寧邊判官。又嘗爲持平。又出牧公州。此則在鍾城之前矣。又爲承旨,開城留守。丙戌。以嘉善按慶尙道。戊子。按全羅道。所謂七按。未詳其爲何道也。柳豐原成龍有記曰。上知時事將亂。欲得卓犖奇偉之士。以擬緩急。故容貌壯盛有氣。善談論者。多由而進。如鄭彦信,柳某,張雲翼。皆不次超擢云。與家錄倜儻有氣等語略符。公之進用。實以才猷。不拘階級。卽此可知。或以公陷賊爲疵。是不然。公間關道路。以死從衛。與李惟簡同。終不屈節。脫身來歸。與華181_255a 元等。何咎之有。公葬在交河月籠山。以配遂安李氏夫人祔。夫人靖國功臣遼山君夔女。後公十九年而卒。生男穡。文科觀察使。女適府使崔起南,士人鄭弘績,愼勿欺。公又有庶子稽,秠。俱文科郡守。觀察子允昌郡守。女適士人黃敏業,領議政李景奭。崔有四子。來吉判書。鳴吉領議政。惠吉參判。晩吉經歷。鄭有子復亨縣監。允昌子炫郡守。炫子世憲,世顔,世閔。是後益蕃而昌。不可盡記。其進以科甲而顯仕者。都事宬之子泰明承旨,復明觀察使。參奉完之子謙明弘文修撰。都事,參奉。俱世憲出也。都事之弟又有通德郞181_255b 寅。宜顯婦翁也。故復明諸君使余記公事

 유영립 선생은

 

    生男 穡。文科觀察使。女適府使崔起南,士人鄭弘績,愼勿欺。公又有庶子稽,秠。俱文科郡守。觀察子允昌郡守。女適士人黃敏業,領議政李景奭。崔有四子。來吉判書。鳴吉領議政。惠吉參判。晩吉經歷。鄭有子復亨縣監。允昌子炫郡守。炫子世憲,世顔,世閔。是後益蕃而昌。不可盡記。其進以科甲而顯仕者。都事宬之子泰明承旨,復明觀察使。參奉完之子謙明弘文修撰。都事,參奉。俱世憲出也。都事之弟又有通德郞181_255b 寅。宜顯婦翁也。故復明諸君使余記公事

 

 
 
 

 

 

 

           

                        전주최공 문정공파 후손

 

  부 영흥부사 증 영의정 휘 기남  (백사 이항복 선생의 장인) 

  지천공 시호  완성군    휘 명길

  아들 한성좌윤  봉습시호   완릉군  휘 후량    

  손자    휘 석정  영의정 (조선에서 가장 정승을 많이역임 8 회)     

  손자    휘 석항  좌의정

   조부 손자 3 정승을 배출 하신 집안이시다   

 부사공 증 영의정 휘 기남  

 

崔有四子。來吉判書。鳴吉領議政。惠吉 參判。晩吉經歷

 西溪先生集卷之十一
확대원래대로축소
 碑銘 五首

領議政完城府院君崔公神道碑銘 



才足以救一代危亡之禍。識足以破衆論疑似之惑。忠則爲社稷之計策而身家不顧。勇則撫虎狼之爪134_225a吻而顧色不懾。斯皆爲天下之至難而君子之所深與也。若相國文忠公者。其志槩所存。功業所立。豈不亦炳朗前後。卓絶今昔也哉。雖其苦心血誠。可質神明。獨得之見。不同於衆。深至之論。難諧於俗。所以訾議四起。幾沈一世。天定終必勝。人心不可誣。蓋不待百年。先生長者並公時而稱公者。其言漸出。學士大夫後公時而談公者。其論漸平。至是則公之平日自靖於心者。可以有辭于天下後世而無愧色矣。公諱鳴吉。字子謙。姓崔氏。其先全州人。自高麗至本朝。名德相望。曾大父諱嶪。氷庫別提贈吏曹判書。大父134_225b諱秀俊。不仕。贈左贊成。父諱起南。永興府使贈領議政。三世贈官。皆以公貴。議政公號晩翁。少游牛溪之門。文行著名。爲時所擠。宦不達。母全州柳氏。觀察使永立女。公生以宣祖十九年丙戌乙巳。爲生員狀元。仍擢文科。申玄軒謂人。子謙雖羸疾。終必爲名世器。選槐院。己酉。薦史館不就。敍典籍數年中。歷監察諸曹郞。坐事削黜。丙辰丁內艱。己未丁外艱。光海失道。虐殺永昌。幽閉大妃。公與諸公。密議建大策。諸公謁仁祖於私第。公獨不肯曰。義無私謁。久之。議不時決。公以爲引日持久。大事易敗。乃自卜日定計。134_225c癸亥三月癸卯。奉仁祖承大統。迎大妃於西宮。首除吏曹佐郞。轉正郞。夏。擢拜參議。是冬。策靖社功臣一等。進階。封完城君。參判吏曹。甲子春。逆适稱兵。大駕南巡。公爲摠督副使。會張元帥破賊於鞍嶺。乙丑春。上箚論官制。宜稍復古。以正治本。不果用。爲副提學。移大司憲。俄拜副學。箚陳十二事。皆切中時病。上之始踐大位。追尊元宗爲大院君。尊仁獻王后爲啓運宮。及丙寅仁獻薨。上欲服三年。朝議引爲人後不貳斬。合辭爭之。上又欲服杖期。諸臣又力請降服不杖期。以上弟綾原爲喪主。公獨言134_225d父爲士。子爲天子諸侯。葬以士。祭以天子諸侯。今日之禮。唯此爲的證。旣而。諸公論說紛紜。莫適所定。公又上劄萬餘言。極論降服立後之失曰。殿下乃承重也。非出繼也。直承祖統而目以爲人後。君之父母而待之以旁親。其蔽將至於毀禮制滅大倫。可不懼哉。仍請立別廟而自主祭。重忤朝議。被參解職。丁卯春。北兵渡浿。長驅深入。朝野洶懼。旣師及平壤。則騰書於我以要和。公以爲敵張甚。宜巽辭緩其鋒。諸公意合。令張新豐爲書答其意。然敵人進兵不已。上出幸江都。而北使再以和未求見上。公復言兵134_226a交使在其間。可聽。朝延從之。北兵至平山而和始決。於是師退不復東。時敵近而行朝兵單弱。上下危怖。計唯在和。但不敢言。及至敵退。則又紛然以和咎公。言者交章請貶竄。不許。公旣不安於朝。久處江上。秋。遷章陵。將過都城。衆議以私親之喪。不當穿城以過。欲發民治道城東峻坂。公獨爭以爲不可。大臣亦悟乃止。啓運旣禫。將合祔。公復請別建廟稱禰制樂章。爲論者所斥。求出觀察京畿。至己巳。前後輩論議不合。有老少之目。昇平愬於上。指名流五六人爲朋黨。上怒甚。竄世堂先公及兪公伯曾,羅公134_226b萬甲。而張公維。亦出補羅州。公極陳前後輩相責望。非爲朋黨。上感悟。三學士俄皆放還。張公亦徵。時公掌治軍籍成。進階。明年。拜右參贊。毛文龍旣死。陳繼盛代領其衆。劉興治又殺繼盛而代之。我欲興兵問罪。公曰。椵島雖飢疲。衆猶數萬。困獸猶能傷人。況數萬之衆。懷必死之心。憑依險阻。今乃環守孤島。曠日糧竭。欲戰則難。欲罷損威。動衆越海。不計農時。與死寇角。非計也。後兵果不發。辛未春。召諸功臣於春暉堂。世子及兩王子皆侍上。親擧觴勸酒。又賀公新得男。一時以爲榮。夏。上欲追崇章陵。廷議134_226c爭不可。欲請之天子。又以爲不可。五月。特授公副提學。蓋上意以公持論稍異廷臣。欲以自助。公又劄陳廷臣議禮之失。且申別廟之說曰。加隆之擧。禮無明文。事涉義起。廷議不同。而奏請居先。朝廷之不敢承順。固也。議禮以來。于今九年。老師宿儒。旁搜廣引。皆非今日的證。獨葬以士。祭以諸侯。最爲可据。臣之所執。只此耳。壬申。拜宗伯。兼藝文提學。上敎曰。聖人之孝。以尊親爲大。考廟不可久在陋巷。禰位不可遂空。令禮官速議。公又請倣光武故事。建別廟。上嚴責之。蓋公所請。唯在別廟。減之爲降服。加134_226d之爲追崇。皆非公意。故始忤朝議。終被上責。冬。拜吏曹判書。進崇政。授兩館大提學。又兼體察副使。公前後秉銓。破朋黨恢公道。進賢才退罷軟。選用得人。世稱中興以來。秉政公明。以公爲首。乙亥春。解銓。夏。長地官。丙子春。以疾免。夏。長夏官。又以病辭。秋。判漢城。是年春。淸人始稱帝使來。朝議欲無納其書。但以口語拒之。公謂彼跨據大漠。無所受制。肆然稱帝。誰復禁止。而必欲藉口於我。其心或難知。若但拒以口語事。暗昧無證。如使反其辭以誣我。我則何以自解於天下。今宜爲一書。言大號不可僭。臣節不可易。因134_227a將虜書及我所答。聞于皇朝。飭兵馬以待其變。彼以春信弔祭爲名而已。悖者乃八固山及蒙古王子書也。報其禮而拒其悖。於計爲宜。今特有早晩。等是被兵。但不可朦朧以見賣。輕絶以促兵。北使果以不受書。發怒徑歸。公知必有兵。見上曰。虜使徑歸。渝盟必矣。請早講戰守。時朝議紛然。斥和而無備敵之策。公獨深憂之。上箚曰。近日臺諫皆斥和。而廟堂無定算。旣不用言者決戰守。又不用臣策以緩禍朝。虜騎長驅。生靈魚肉。宗社播越。咎將誰任。臣願體臣帥臣。開府關西。約束諸將。有進無退。移書瀋陽。備134_227b陳大義。因探虜情。使彼無他意。姑守兄弟之約。內修政事。以爲後圖。如其不然。堅守龍灣。決於一戰。雖計未萬全。猶愈於束手待亡。一向媕婀。欲言進戰。不無疑懼。欲言羈縻。又恐謗議。江氷將合。禍迫目 前。特汝議定。我已渡江者。不幸近之矣。公知倉卒挑釁。憂在必亡。每欲巽辭緩禍。得以其間爲戰守策。冒衆議屢陳計。言者爭以主和攻公。公又言石晉時景延廣激契丹之怒。桑維翰請遜辭以謝出。帝不聽。其後不能自存。始復請稱臣。契丹不許而晉遂亡。朱子於綱目敗延廣。胡安國亦譏延廣。輕背信好。自生釁端。亡其134_227c身以及其君。夫人臣謀國。不存遠慮以致亡。其事雖正。罪不可逃也。宣祖時。天朝諸將倦用兵有和計。令我請於天朝。成渾謂可許。李廷馣繼發。將被罪。渾憐其忠。於上前救解。宣祖大怒。自是論者攻渾益急。渾言韓胄伐金。先儒罪之以危社稷。張南軒亦言金不可伐。此以宗社爲重。而相時度力爲義耳。今日旣無石晉兵力。又非祖宗之讎。是非得失。不難定矣。議者謂丁卯和固不害。今虜已僭號。不可通使。彼之僭號。非我所當問也。臣爲此羈縻之言者。非敢不顧是非。徒爲利害之說。酌之以時義。參之134_227d以往迹。信其必然。嘗竊以國弱虜強。姑守丁卯之約。緩數年之禍。築城儲糧。益固邊備。斂兵觀釁。計無出此。出入爭議。焦唇乾舌。不自知止。豈有他哉。閔宗國之將危。一身利害。不暇計耳。群議又譁然改之。十一月。還天官。十二月。淸主自將伐我前鋒。輕騎疾馳。數日至西郊。十四日。上幸江都。至南門。而敵騎塞路。上駐駕御城樓。召群臣問計。時事急。上下失色。不知所出。公進曰。事在呼吸。不可緩也。臣以單騎逆之。責其渝盟。彼若意不在好。肆其兇暴。臣死劍下。若不拒臣。客主相遇。往復難問。躊躇之頃。可以得間。近134_228a京之固。無如南漢。請回駕馳入。以觀其變。上曰。計則可矣。卿獨捨命投虎口。以解君之急。古人所難。嗟歎而遣之。公又言李景稷慷慨有氣節。請與俱。及辭行。徹禁兵。二十騎使從出城。從騎皆散。公獨與李公及一軍校疾馳。及於沙嶺而遇敵騎。駐馬與語。詰其敗盟興兵之故。敵將但請早決和戰。公故久與之。言語反復。日且昃矣。於是上得東出水溝門。馳入南漢。公與敵騎俱行入都城。以所與敵言者。聞於行朝。至明日將夕而不得報。敵人大怒。以公欺己。欲害公。或不可曰。和未成。不可遽殺。進兵南漢。公等歸134_228b入見上。執手勞公曰。使廷臣皆如卿忠。豈有今日。因嗚咽流涕。時城中兵不滿萬。不能分堞以守。而敵騎大至。被山布野。圍城數重。旁出四劫。上下凜凜不保朝夕。然敵猶日遣人索和曰。和成。兵可卽罷矣。顧群議紛紛。攻和益峻。大臣持不決。公獨慨然曰。今日之計。和與戰耳。而欲戰兵弱。言和則忌。一朝城陷。上下魚肉。置宗社何地。被圍四十餘日。城幾陷者數矣。援絶糧竭。薪蒭並盡。敵以飛礟擊碎。城無完堞。人心崩沮。欲和者益多。於是而和書始成。金公尙憲痛哭於朝。手裂其書。公拾而補之曰。裂書者不可無。而134_228c補書者亦宜有。諸公皆憂不免靑城之辱。公獨曰。虜非貪我土地。其意止在於和。保無他虞。江都陷而敗報至。敵又誇我以俘獲。滿城震駭。乃有城下之盟。實丁丑正月晦日。師退而上始還都。四月。進登右揆。時煨燼盈目。庶事草草。公進以慰勉君心。退以彌縫朝政。內外稍定。上自下城後。常悒悒臨朝不怡。公諫上以爲志者。萬事之本。氣又輔志以行。養其志氣。不撓不挫。然後功可以成。一不如意。參爾摧喪。天下事無可爲。興衰傾否。更何望乎。又曰。夏有一成少康以興。越棲會稽。句踐以霸。況今國家境土無缺。134_228d祖宗德澤未艾。號令無壅於四方。財力尙餘於三南。唯在殿下立志如何。苟欲有爲。何憂不濟。公之苦心調護。其言如此。又請復署事改官制罷。銓曹郞薦。臺諫避嫌。稍正謬規。以爲撥亂刷恥之圖。下公卿議。言多異同。卒不行。又請令諸道錄陣亡將士及忠臣烈女。次第旌褒。戰場胔骼。募人掩瘞。官爲設祭。俘人贖還。制其價多少。毋得踰越。在途無資者。運粟以濟。以此所還甚衆。秋。進左揆。亂後。牛多疫死。農告病。公謂禍劇於兵。嚴屠禁。益鑄鋤斸。給貧民以利耕。下城日。約無召我兵以犯中國。是秋。竟來徵兵。李延陽請134_229a遣公以辭。公赴瀋。言我之事明三百年矣。興兵助攻。義不可。反覆爭論。淸人不能奪。其還贖俘人數千以歸。戊寅秋。進上相。北人復侵中國徵我兵。公以爲城下之盟。勢窮力屈。計非得已。今日助兵。義不可許。不肯從。淸人大怒。嘖言日至。擧朝大震。公言於上曰。我一二大臣。爲此事死。始有辭於天下後世。況此臣實主之。請往自當。於是復赴瀋。旣至則諸貴人列坐於堂。引公入詰曰。誰沮助兵。公對曰。我爲上相。無所不當。知事出於我。不敢逃死。淸主義而釋之。終公在相府。一不助兵。始公之行。人謂必死。公亦自度不免。134_229b以喪具隨。親戚子弟。皆哭送於道。公乃夷然。己卯。上寢疾久。而宮中有巫蠱獄。辭連貞明公主家。密旨令公窮其獄。公執不可。事下。又爭之力。上益怒。故遣公使于瀋。而責三司以不論公之罪。公道封章乞罷曰。臣所以不忍於公主者。不敢負先王也。不敢負殿下也。使臣待懷一切。輕起大獄。是誠難信之臣殿下安所用之。又反復江充李泌事。然以此獄終不竟到龍灣。疾甚不可行。朝廷許副价致命。庚辰春。乞解得請。二月。歸至京。又坐事罷。壬午秋。復拜相。屢祈免。敦勉不已。出視事。至十月而又赴瀋。丁丑。具134_229c請成。本末移咨陳都督弘範。冀得轉聞于皇朝。海道險遠。往來斷絶。書之必至。不可知。欲更得可往者。必歸報。會西邊獲一僧名獨步。舊居香山。游椵島。因亂不得還。轉入中國。留洪承疇軍中。戊寅秋。承疇遣獨步。歸詗東事。而爲巡江卒所得。西帥林慶業。送至京。公與語。謂堪屬此事議。白上具奏文及移咨軍門。遣獨步泛海。復入中國。至辛巳秋。中國還我俘。而獨步又與俱來得回咨。略曰。貴國苦情。天人共鑑。歷世貞順。勞不可泯。雖暫迫時勢。見窘於虜。豈復忍督過。安心協力。以效桑楡。時公居閑矣。申平城爲相。請134_229d公更撰咨文。再遣獨步。淸人覘知之。怒我來詰。捐萬金得不究。及洪承疇兵敗降。備言其事。我不知也。會李烓潛商事覺。淸人挾世子縛致烓鳳凰城。烓欲謁國陰事以祈生。遂告獨步事。於是淸人責我大臣來置對。事將不測。議者或謂事無證。不如諱之。公曰。彼知漢船往來。今不以實。益其疑。且事不可知。終至跡露則禍必重。不如以實禍。止吾與慶業死而已。上以公故。猶豫不忍決。遂行至龍灣。或謂公曰。前後送僧。皆出慶業。終不得免死。等死以委之。公可脫禍。非有負也。公曰。不可。初欲立名義於天下。臨死生則134_230a委諸人以自免可乎。諸公歎曰。忠臣烈士。固不當如是耶。時慶業亦被逮道亡命。公旣至鳳城。淸人盛兵威。引公于庭。問誰主遣僧。公曰。我實爲之主。而林慶業裝遣。旣非王命。又不與諸人謀。於是以其對。致之瀋陽。淸主使械送公。幽之北館。北館者。死獄。癸未。始移南館。時金公尙憲。李公敬輿。亦同拘一館。華人俘瀋者嗟歎言曰。東方卿相。爲中朝被執於此者三人。足見其重義也。公幽縶四年。危辱備至。常讀易不輟。甲申。淸人入燕。略定南北。乙酉。始歸我世子及兩王子。公與諸公同還。秋。寓居鎭川。結茅臥龍溪134_230b上。冬被召入都。丙戌。賜廢姜死。公乞全恩。不許。是秋。公疾甚。御醫來視。分御膳以賜。旣殆則候問相望。竟以丁亥五月十七日。告終于家。上爲之五日不御肉。三日輟朝。中使視喪。官尤殯殮。內出衣被以襚。三年致祿。所以哀恤。出於例後。上臨朝喟然曰。安得忠於上如崔完城者乎。是年八月。葬于淸州治北大栗里負坎之原。前夫人仁同張氏。右贊成晩之女。後夫人陽川許氏。宗廟令嶙之女。皆祔葬。初張夫人無子。公取從子後亮爲嗣。後許夫人生子後尙。時之士大夫。旣立後而子生。使所生子主祀。流而爲俗。公134_230c以爲父子已定。天倫有序。不可易也。請於朝。以後亮主祀。因著爲令。後亮卒官漢城左尹。襲封完陵君。後尙官止應敎。側出一女。適僉知具鐄。左尹男長錫晉縣令。次錫鼎領議政。次錫恒監司。女適進士尹濟明,正郞申轂。應敎以錫鼎爲後。公資性英果。有沈機遠識。處大議當大難。慮安而色定。勇往直前。未嘗游移兩端。沮奪衆口。望之而體不勝衣。接之而聲出金石。其所得於天者蓋如此。少游白沙,玄軒之門。二公皆深見推許。與趙公翼,張公維,李公時白。早年定交。講磨切磋。至老不變。世稱四友。學士大夫。咸歸美焉。襟134_230d懷坦夷。不設畦畛。勇於改過。樂於從善。人規其失誠心開納。喜形於色。及際遭中興。聖君在上。賢士滿朝。公以元勳。職居樞要。身任經濟。每欲保合群才。改紀庶政。以固國勢。以禦外侮。其所區畫。見於章奏。莫不精確。然前困禮論。後激和議。枘鑿不入。終不克大展。可勝歎哉。然別廟之說。折衷變禮。根据經史。以明禰祖之失。至於和議。審量時義。初不欲橫挑強敵。自速顚覆。又不忍以宗社之重。從溝瀆之諒。此與明之嘉靖。宋之靖康。不可比論也甚明。而人或眩於名實。絀心徇跡。至欲同科而共譏。不亦舛乎。臨事善斷。134_231a剖析是非。若指諸掌。衆言叢雜。卓守不撓。每至上前。論事堅執。上或厲聲。公輒更辨。必極所言。一日。延陽進對。見公反覆固爭。得請乃已。出謂公曰。小事何爭之力。公曰。事無大小。皆有是非。豈可委以細事而苟徇人主意乎。延陽歎服後嘗曰。大臣爭是非於上者。唯公而已。又曰。完城事業。其大者有八。反正贊臣復之業一也。議禮明父子之倫二也。單騎赴敵。以緩其鋒三也。冒謗主和以存宗社四也。力拒徵兵。視死如歸五也。送信天朝。以身自當六也。善處人骨肉七也。不染朋比八也。延陽知公最深。故134_231b其言如此。張谿谷每稱公曰。赤心殉國。不避死生子謙眞社稷臣也。李公敬輿曰。屈子之忠。忠而過。遲川之忠。亦過於忠者也。世堂竊觀公精硏經傳。會通典訓。上下四子所得者深。故其見於事業。發諸論議。皆本於此。固非膚學淺識遽能窺其一二。所以詆疵紛然。蜂起蝟集。猝不可解。嗚呼。末流滔滔。一往不返。大迷其源。至於如此。無足異也。雖然。此於公奚損。要之可質於百世耳。公之文章。理趣爲主。至於奏議。世皆推以筆端有舌。所著詩文十九卷。經書記疑若干冊。世堂旣嘗序公遺集矣。今相國又屬以墓刻之銘。不134_231c敢辭。謹據誌狀。敍次事行。系之銘曰。
天生英彥。以爲一世。棟梁舟楫。乃扶乃濟。無我或戾。繄我所賴。玆惟文忠。厥功之大。羽翼明聖。蕩除陰沴。乾坤泰寧。日月廓霽。章陵服議。群儒多蔽。毛皮藩壁。外鍵內閉。尊親未定。大義將晦。公獨奮舌。剖疑破滯。天秩民彝。待我昭揭。大運靡恒。衣裳變改。愍予東土。先罹毒害。滔天勢壯。捲地鋒銳。身餌虎口。爲社稷衛。孤城援絶。江都又潰。爾我相顧。小大憒憒。曾無一人。遠算深計。竭忠殫力。奔走內外。非公是仗。孰當救敗。四封如舊。七廟以祭。保我家邦。迄于萬載。134_231d曁玆北人。脅之反吠。誓心守義。甘於殞斃。北館幽幽。經年縶繫。敵知憚敬。大難卒解。嘻公功烈。古無匹對。我銘神道。擧迹之最。刻之金石。永久靡替。
西溪先生集卷之十一

 

 

 西溪先生集卷之九
확대원래대로축소
 誌銘 一四首
完陵君崔公墓誌銘 a_134_183b
[UCI] G001+KR03-KC.121115.D0.kc_mm_a398_av009_01_014:V1_0.S3.INULL.M01_XML   UCI복사   URL복사


公諱後亮。字漢卿。姓崔氏。自號靜修齋。其先完山人。高麗世純爵。官上將軍。其後蟬聯。代有聞人。九代祖有慶。國初。參贊議政府事。諡平度。生士康。左贊成。諡敬節。高祖諱嶪終。氷庫別提。曾祖諱秀俊。不仕。大父諱起南。少以文行著名。晩擢第。歷館閣檢舍。値光海時。卒官通政永興府使。父領議政完城府院君文忠公諱鳴吉。初配張夫人。玉城府院君晩之女。夫人無子。文忠公取弟吏曹參判惠吉子爲嗣。公是也。母九畹李公春元之女。以丙辰八月二十日生公。三歲134_183c失母。九歲而文忠公使張夫人子之。十二歲而夫人又卒。及丙子之難。公纔踰弱冠。時文忠繼娶許夫人。公奉母避兵江都。及江都陷。城中士女多被搶掠。公挺身往見虜將。排劍槊以入。立於前。虜將異而問之。公對曰。聞軍中禁不得侵撓李相國,崔尙書家。我乃崔尙書子。特來相聞。虜將問何以驗之。對曰。驗諸國人。於是虜將詢得其實。出令護崔尙書家。城中人賴以得全者衆。文忠公主和議。淸人知之。李公廷龜。名聞華夷。故爲之保全此二家。當仁祖二十年壬午秋。淸人得獨步事。文忠公被拘瀋陽。禍且不測。公日134_183d夜叩心。乘遞三赴瀋。周旋前後事。竟得解。乙酉歲。文忘公始東還。客有言者曰。公之子年少書生。能潛消大禍。其才如是。文忠唯云才出於誠。至丁亥五月。遭文忠公憂。喪祭無違禮。初公在瀋中。病怔忡及眼障。及是增劇。辛卯。疾稍間。中生員。孝宗甲午。補南別殿參奉。病不仕。復除四山監役。未久亦罷。年五十以後。舊疾益蠲。至顯宗丙午。拜翊衛司侍直。敍陞歸厚別提。遷宗簿主簿,工曹佐郞,忠勳都事。庚戌春。出爲白川郡守。是年秋大饑。餓莩載道。公殫心拯活。造屋五十餘間。以居流丐之民。擇邑中善良任之。以事134_184a飭吏胥絶奸弊。每朝。躬至賑所。分饋粥糜。男女不得雜坐。疾病必有養也。其土着者。計口給糧。無廢耕作。至秋大熟。民不病焉。公曰。活千人者。非誠不能。吾敢忽諸。未久。以疾去官。其民思之。久而不已。父老相與言曰。歲在辛亥。生民大困。向非崔侯。我無類矣。爾有子孫。誰之賜也。因立碑頌德焉。今上乙卯。爲司僕僉正。公不樂仕宦。數月病免。太僕膏腴地。居之者多濡滯。及公去之速。老吏以爲異事。後又拜珍山,沔川。皆不赴曰。吾年衰多病。不如在家之安。己未春。又除榮川郡守。亦非意所喜。勉赴一歲而又免歸。庚申歲。134_184b討逆會盟。公以勳胄進階通政。明年春。除淸風府使。地勝俗淳。嘯詠自適。扁舟藍輿。放意山水間。郡亦以治。秩滿歸。民爲立碑。乙丑。公年七十。因子列侍從推恩。復進階嘉善。襲封完陵君。拜漢城左尹兼副摠管。數月解官。淸坐終日。對客觀棋。種花蒔藥以自娛曰。古謂草澤閑人。居王公之上。吾雖非草澤。得爲閑人以終餘年。不亦樂乎。己巳。時事又變。公杜門謝客。絶不談世事。至癸酉十二月一日。卒于正寢。壽七十八。明年二月。葬于楊州天磨山下板谷負艮之原。從先兆也。夫人祔焉。公天資英果。和而能莊。愛人喜施。人134_184c皆傾慕。文忠公深倚仗。內而家政。外則邦猷。無不參定。其在瀋中。鄭文學雷卿。謀殺鄭命守。事覺。禍不測。公憐之。獻詩孝宗曰。天下卽今無節俠。窮途知己更誰憑。虞卿急士歸公子。莫使侯生恨信陵。孝宗爲之悒然。時孝宗以大君。亦質于瀋也。參判公聞鄭公將被禍。慮公與其謀。甚憂之。文忠公笑曰。毋憂也。是子豈浪死者哉。及西報至。公果無他。諸公聞之。皆稱爲父子知己。淸陰金公。白江李公。旣與文忠同拘瀋。淸陰謂文忠曰。古人樂有賢父兄。今公有子弟賢。豈不樂乎。白江東還。每語公。嘖嘖不已。公少從谿134_184d谷游。中嬰沈痾。雖不能專於學。然好觀前史。終日忘倦。其律已甚嚴。留瀋館者三年。常獨居。關西稱妓樂之盛。往來經由。或至數月。泊然一無所近。及夫人卒。不蓄姬妾。唯子弟侍側而已。內行甚備。與弟應敎後尙。友愛篤至。田宅僮僕。必擇其良以與。其資贈庶妹亦厚曰。先公血屬。唯此二人。豈可使其窮乏也。應敎君語其室曰。吾於世無心契。獨有兄爲知己。又曰。吾兄正大人。庶弟後章。早孤無依。養於家。使得成立。及諸親從之貧窮者。多經紀其嫁娶。尤謹奉先。置祭田立祠堂修譜牒。爲遠祖樹墓碑。凡祭祀。遵文忠遺敎。134_185a不敢過。公有沈慮遠度。爲前輩所賞重。如淸陰,浦渚,谿谷,延陽,白江諸老。深加奬許。李咸陵澥,朴公潢,具公鳳瑞。皆託以忘年。當顯宗世。黨議紛爭。多以爲憂。公獨語諸子曰。今日猶太平。汝輩後當自知。及甲寅以後。朝著屢變。士大夫多被刑禍。庚申。舊人復進用於時。公謂不出數年。事又當變。或言時無釁隙。公笑曰。世故推遷則釁自生矣。已而。有己巳之事。公言卒皆驗。諸人爭廢妃事被禍。公時已疾困。聞之流涕曰。吾歷世變多矣。老病不死。又見此事。己巳。奪資爲通政。甲戌。改紀。公已下世。復官致祭如儀。夫人134_185b安氏。觀察使獻徵之女。莊重端愨。淸素簡深。性勤紡績。絶去芬華。撫恤窮族。曲有恩意。撫御婢使。得其歡心焉。生以辛酉九月十日。卒以癸丑四月。壽僅五十三。擧三男二女。男長錫晉縣令。次錫鼎領議政。次錫恒大司諫。女適進士尹濟明,正郞申轂。縣令四男。昌憲生員。昌演司議。昌敏,昌億。議政一男。昌大校理。二女。適李聖輝,李景佐。尹濟眀一女。適趙命迪。申轂五女。長李聖臣。次尹敬龍。餘幼。昌憲一男守哲。一女李明復進士。昌演二男四女。昌敏二男一女。昌億一女皆幼。銘曰。
134_185c文忠有子。完陵挺擢。方世變初。天地反覆。江都傾陷。一城魚肉。刀矟如林。不懾不愕。殊類動色。保我邦族。壬午之事。禍尤不測。三走浿瀋。風餐露宿。連環可解。神鬼震薄。及夫東還。袖手斂迹。無事可見。我仕以祿。亦縻郡紱。少試勞勣。晩躋貳列。封爵乃續。非嗇厥施。天人互得。旣耆旣壽。胤嗣赫奕。載銘幽穸。庸詔千億。
134_185d西溪先生集卷之九


 

 

 

西溪先生集卷之二十二
확대원래대로축소
 附錄
年譜 a_134_435a
 


先生姓朴氏諱世堂字季肯。本潘南。 潘南今爲羅州屬鄕 少號潛叟。晩號西溪樵叟。 西溪卽先生退居之後所稱。先生自撰墓表曰退居東門之外水落山西谷中。名其谷石泉洞。因自稱西溪樵叟。
己巳大明崇禎二年 我仁祖大王卽位七年 八月十九日辛未。 寅時 先生生于南原府衙。 時忠肅公爲南原府使。
134_435b庚午崇禎三年 仁祖大王八年 先生二歲。
辛未崇禎四年 仁祖大王九年 先生三歲。
壬申崇禎五年 仁祖大王十年 先生四歲。六月忠肅公捐館。
癸酉崇禎六年 仁祖大王十一年 先生五歲。
甲戌崇禎七年 仁祖大王十二年 先生六歲。
乙亥崇禎八年 仁祖大王十三年 先生七歲。伯氏護軍公卒。
丙子崇禎九年 仁祖大王十四年 先生八歲。是冬虜難作。先134_435c生隨兩兄 承旨公處士公 奉王母李夫人母尹夫人。避兵于原州淸風等地。轉向安東。
丁丑崇禎十年 仁祖大王十五年 先生九歲。難定後自安東移寓淸州天安等地。 先生八九歲時。有老人乞食。先生愍然。推食以與之。後有年壯者乞糧。先生責之曰汝非老病。何不作農採樵以自食乎。仍令同遊小兒。推而出之。聞者奇之。
戊寅崇禎十一年 仁祖大王十六年 先生十歲。
己卯崇禎十二年 仁祖大王十七年 先生十一歲。 先生自撰墓表云孤貧失學。及十餘歲。始受業於其仲兄。○先生事承旨公如嚴父。友敬備至。或失其意而有不豫色。則134_435d先生下立庭前。終日拱手。不命之坐則不敢上。雖怒而施撻。受之唯恭。少無怨色。
庚辰宗禎十三年 仁祖大王十八年 先生十二歲。貞憲公捐館。 忠肅公旣早世。貞憲公尙無恙。鍾愛先生。常置懷抱中。先生至老追慕。語及輒悲咽不已。
辛巳崇禎十四年 仁祖大王十九年 先生十三歲。
壬午崇禎十五年 仁祖大王二十年 先生十四歲。 先生十三四歲之際。就學于姑夫鄭敎官思武。先生挽人詩云服事鄭先生。十數同門子。○先生童年初學。未及淹博諸書。文理未甚融貫。而發解義趣。時能透得他人見不到處。長老驚異。以爲兒時見識超詣如此。他日成就未可量也。
134_436a癸未崇禎十六年 仁祖大王二十一年 先生十五歲。
甲申崇禎十七年 是年大明亡仁祖大王二十二年 先生十六歲。
乙酉 仁祖大王二十三年 先生十七歲。聘夫人南氏于結城。 夫人卽金城縣令諱一星之女也。南公時居結城。○先生撰南氏墓誌曰。淑人歸朴氏。朴氏孤貧不能自立。依婦家十年餘。旣登仕始異居。○先生時與夫人弟南相國九萬及其叔父南尙書二星。辨論文義。或不相屈。以至窮日繼夜。晩年答南相公書曰索居以來。無復昔年辨論之樂。追思當時劇談縱橫。彌日竟夕。不自知疲。雖麤疏之說。未足以盡契妙解。若比與餘人言。茫然不知何謂者。則誠134_436b不翅峨洋之耳矣。
丙戌 仁祖大王二十四年 先生十八歲。
丁亥 仁祖大王二十五年 先生十九歲。 前後數年之間。尹夫人從仲子承旨公居于楊州沙村。先生自京南氏所寓貞陵洞第。往來庭下。○第三兄處士公長先生二歲。每相携從。多在道峯書院讀書。
戊子 仁祖大王二十六年 先生二十歲。奉王母曁母夫人板輿。往就承旨公歙谷任所。 是行所著。名曰東行拾囊。第一子泰維生。 是爲持平君
134_436c己丑 仁祖大王二十七年。是年仁祖大王昇遐。先生二十一歲。奉兩大夫人板輿。自歙谷歸楊州沙村。○三月丁尹夫人憂。 先生與兩兄躬執饋奠。朝夕哭泣。哀毀過節。隣里及弔者莫不爲之悲歎。醬汁不入口。以終三年。處士公竟至滅性先生則脾胃受傷。仍爲痼疾。
庚寅 孝宗大王元年 先生二十二歲。春哭王母李夫人。○冬哭第三兄處士公。
辛卯 孝宗大王二年 先生二十三歲服闋。
壬辰 孝宗大王三年 先生二十四歲。中儒生庭試第三名。134_436d命赴會試。 先生所製當入首選。而考官誤認以一字違式。置之第三。○先生文藝夙蔚。人皆期其朝暮取第。而以承旨公蹭蹬科第。每當赴擧。扶持入場。點檢書冊。替寫文字。至是承旨公有故未就試。勸先生獨赴。數年後承旨公登第。先生始赴大科。人以爲難。
癸巳 孝宗大王四年 先生二十五歲。
甲午 孝宗大王五年 先生二十六歲。第二子泰輔生。 是爲應敎君
乙未 孝宗大王六年 先生二十七歲。
丙申 孝宗大王七年 先生二十八歲。
134_437a丁酉 孝宗大王八年 先生二十九歲。往承旨公淸風郡任所。 自東湖乘舟以行。轉游龜潭島潭。是行所著名曰東溯錄。○時先生文聲籍盛。泮學之選。屢居人先。而輒屈於省試。然一時場屋。推先生爲大手。以科名之甚晩稱屈焉。
戊戌 孝宗大王九年 先生三十歲。
己亥 孝宗大王十年。是年孝宗大王昇遐。先生三十一歲。
庚子 顯宗大王元年 先生三十二歲。秋魁生員初試。擧會試二等第名。冬擢增廣甲科第一名。 是榜稱得人最盛。而先生居魁焉。十一月例授成均館典籍。
134_437b辛丑 顯宗大王二年 先生三十三歲。六月拜禮曹佐郞。閏七月移拜兵曹佐郞。八月兼春秋館記事官。
壬寅 顯宗大王三年 先生三十四歲。二月拜司諫院正言。 時南相國居銓曹郞。先生以親嫌久閡淸選。至是始通。首論金佐明李殷相。 時工曹判書缺。上命大臣以亞卿薦擬。大臣以金公佐明應命。遂得擢拜。先生論啓略曰國家擇任人才。當先示以公。而不出於肺腑之親。遠外聽聞。豈不以爲下之所擧。卽爲希旨。上之所授。或係偏私耶。恐累淸朝大公之道。啓日後無窮之弊。不可不速改。以彰聖上無私之明。又以大司成之任。所係極重。如非學識通明。端重雅正之士。莫宜居之。大司成李殷相雖有文才。未允士望。擧134_437c此兩事。欲爲論啓。而僚議不一。見輕之失著矣。請命褫斥。金竟還收。李殷相早顯有文名。族黨甚盛。彈章一出。公議韙之。而忌惡者衆。徐公必遠貽書于先生曰。不意衰世。有此好議論。異日靑史。將曰國有人焉。爲國生光大矣。同春宋公亦有書於藥泉曰朴諫一著。聖朝風采堪誇。五月拜兵曹佐郞。七月拜司諫院正言。褫爲兵曹正郞。
癸卯 顯宗大王四年 先生三十五歲。三月拜司憲府持平。論都承旨任義伯。 啓辭略曰義伯躁進無恥。瑕纇難掩。專務譎詭。作事怪誕。喉舌之長。自是淸朝峻望。安有目以鄙夫。爲人所賤如義伯而得以濫處者哉。差武科監試官。○引避褫。 先主旣啓論任義伯。卽入武科試所。執義金萬基連啓而不相通問。盡改134_437d易其文字。先生引避。因斥之曰義伯從來曲事名官。得至於是。其喜之者亦多。同僚此擧。固無足怪云。於是忌惡者益衆。○陽坡鄭公語客曰朴某有乃父之風。人之門地。不可不見。朝廷有別薦之命。鄭公以可合擢用薦先生。時有玉堂新錄之擧。而先生不得參。物議譁然。以爲彈劾巨室之故。拜兵曹正郞。六月拜司憲府持平。褫還爲兵曹正郞。八月兼春秋館記注官。十二月復拜兵曹正郞。以御史往按江都軍儲。還拜司憲府持平。
甲辰 顯宗大王五年 先生三十六歲。正月因事避褫。 先生避嫌啓曰臣曩忝諫職。金萬基欲論許積。臣實同焉。萬基被彈。尙在罪籍。臣不可苟免云。拜兵曹134_438a正郞。復拜持平。以前事又避裭。二月拜兵曹正郞。被選玉堂拜弘文館副修撰知製敎兼經筵檢討官。移拜司諫院正言避褫。拜兵曹正郞。三月復爲兵曹正郞。四月拜弘文館校理兼經筵侍讀官。○校理金萬均欲避北使。陳疏乞免。都承旨徐必遠退却其疏。諫官將劾徐公。同僚有立異者。俱引避。先生陳箚直立異者。 丙丁之亂。被禍家子孫立朝者。當北使之來。輒陳疏解職。時上將臨接北使於館所。校理金萬均自以被禍人之孫。不欲隨駕。陳疏乞免。134_438b都承旨徐必遠退却其疏。諫官以爲還給此疏非例。將劾徐公。同僚有立異者。俱引避而處置歸於玉堂。先生劄直立異者。時議譁然。醜謗朋興。懷川宋相時烈所居地名 大加忿詈。至有悖語。蓋先生常以爲丁丑下城。恥辱莫甚。而出於爲宗社計萬不獲已。故自其後我國於北虜。忍憤茹痛。接持之節。黽勉行之。北使來則自上亦屈駕臨接焉。爲臣子者雖其被禍人之子孫。旣不能自廢。立朝從仕。則君上屈駕而顧乃解職圖避。欲爲自潔之計。其在主辱臣死之義。大段乖怫。而懷川反以淸議許之。世安有獨令至尊辱接北使。而自爲圖免之淸議乎。一種時論。藉口淸議。高談大言。而不知君臣之義之爲重。彝倫之斁敗。乃至於此。深可慨也。先生意見如此。故玉堂處置時。直伸己見。而平素言議屢形於此。閏六月拜兵曹正郞。九月拜弘文館副校134_438c理。兼如故。十月拜持平。以御史承命廉問海西。 守令中貪墨不治尤甚者數邑。封庫啓罷。十二月復命。拜正言移修撰。褫爲兵曹正郞。
乙巳 顯宗大王六年 先生三十七歲正月拜副校理 先生因登對悉陳海西民瘼。以爲年久還上之逋欠。諸般身役之未收。督徵於隣族。盡賣田宅。亦難還償。卽今民怨無大於此。欲求應天之道。無逾安民之策。還上逋欠身役未收。無論多寡。一倂蕩滌。庶可以慰民心而弭天災矣。八月褫拜成均館直講。十一月拜副修撰以問禮官往返龍灣。
134_438d丙午 顯宗六王七年 先生三十八歲定新居于陽德坊 先生仕宦以來。與世寡合。絶交遊簡還往。始卜居于是。愛其僻靜。有題詩曰來居谷口愜初心。縱在城中宅住深。課僕澆瓜巡夏圃。呼童掃葉遶秋林。罕迎熱客忘韜髮。慣聽寒松不置琴。況自罷官無俗累。只除慵睡卽閑吟。正月因入侍請停溫幸又論內帑之弊 上將奉大妃幸溫泉。時有虹變。先生因入侍啓曰自上深憂慈殿症候。欲收沐浴之效。爲臣子者何敢有所云云。第念淫虹之變。自古可畏。當警懼之日。出幸數百里外。豈非大可憂者乎。願加深思焉。又論內帑之弊曰嘗聞此司國初所無。而刱於中世云。闕中供用。自有進排之物。雖無內司。何患無財。直以種種所用。不可煩責於該司。歷代因循。不能革罷。良可歎也。三月134_439a隨駕溫泉。與同僚上箚。請勿疾驅乘輿。 時乘輿疾驅。侍衛軍卒多顚仆。因致殞斃。玉堂議上箚陳戒。校理李端夏素稱嫺文詞而難於爲辭。屢易藁未能定。卒乃讓之於先生。先生立構以進。略曰人君擧動。萬姓屬目。固宜徐行緩驅。節以和鑾。古所謂吉行五十。師行三十者。非但爲觀瞻所係。不欲示輕遽之色而已。蓋亦以萬衆偕動。不可竭其力於一日之間也。伏見御駕微疾其驅。衛士奔馳。先後顚仆。奄奄垂盡。見之駭慘。隨聞殞命至於二人。伏想聖明必當愍其一朝無辜而斃于塗次也。仄聞馬行太緩則乘輿不安。故不得不加鞭策。第念聖王不以一身之安。忘恤其衆。下卒雖微。其命至重。何忍恬視其死而不思所以改轍也。上嘉納之。上於路次。欲觀兵。先生進曰奉慈殿留住路次。已極未安。今日又是國忌齋戒。雖134_439b尋常公事。亦不得出納。況此觀兵之擧。豈非未安之甚者乎。上不聽。五月哭夫人南氏。 卜葬于水落山西麓長者谷。先生愛其泉石之勝。名其洞曰石泉。遂有卜居之意。八月拜咸鏡北道兵馬評事。十月赴鏡城。 紀行有北征錄
丁未 顯宗大王八年 先生三十九歲。四月以修撰召還俄褫。五月復拜修撰。因旱災應旨上封事。 時上憫旱求言。先生應旨陳疏。蓋五六千言。略曰前此遇災求言。豈不懇切。進言又豈可勝數。而卒無採施。臣竊痛朝廷好爲無實之擧。上以欺天。下以欺民。天怒民怨。猶不知悔。殿下果欲赫然奮發。刻勵圖治。因災致祥。轉衰爲盛。唯在聖志之一定。又曰國家政法之弊固多。而言其可爲而不爲134_439c者則不視朝是也。自古有國家者。未有不視朝之君。今乃以不朝爲常。而不以爲怪。萬事之未理。百爲之不開。職此之由。惟殿不廓然奮決。有以改之。日御法殿。召接臣僚。小大之事。咨詢而行之。夫大臣者。於國家事。無所不知。兼有銓衡臺閣之責。若夫謀大體決大事則大臣獨任其責。今則不然。賢邪進退。無所預知。而曰此銓部之事。闕失愆謬。無所匡正。而曰此臺閣之事。至其事之大者則曰昨吾所及。至考其所務與其所建則乃鄙瑣之甚者。此則近來大臣厭事之弊。望殿下旣自奮勵。亦責大臣以盡其職也。夫民之受困其最甚者。無如侵族隣。誠能亟下明旨。悉蠲宿負。凡有逃役逋債者。勿許侵其族隣。而又別講條例。寬役以均之。則流逋盡還。民力大紓。財用之入。必倍于今矣。國家如欲使民無怨。而各安其業。則莫如均其役。宜先均公賤。一依舊典。使內外百司。無得過徵於134_439d其所屬。用齊彼此輕重。次均良民之軍布。使役名雖殊而所徵若一焉。且國家雖優士大夫。然國無有不使之民。其不及以文武二塗自進者爲民。民固宜有庸調。彼士大夫素不習勞賤。縱不可使爲奔走之役。又豈可無所輸以代其力之費乎。謂宜略有所收。移減軍布三分之一。使無同爲民而役不均之患也。至於私賤。亦宜參其所徵多寡之數。以爲定制。使忍暴者無所售其殘虐可也。兵制之壞。至于今日而極矣。夫五衛非法之不善。由久而弛廢。舊制旣難復。新制又甚紊。使兵異統軍異政。本末不貫。輕重失馭。甚非計之善者。以其新制言則莫善於御營。莫不善於訓鍊。爲保者不勝其毒斂。一不善也。爲戶者有離鄕背親之憂。二不善也。習爲奸頑。不循法度。三不善也。糜費稟給。爲國大蠧。四不善也。無戶保相虐之患。一善也。無離鄕背親之憂。二善也。迭番迭休。無奸頑之習。三善也。徵134_440a休下之米布。爲番上之廩給。財用自出。無耗公儲。四善也。臣竊謂五衛正卒。徒名無實。在所當罷。訓鍊炮手有前四害。在所當罷。罷此二軍。合爲御營之制。而與御營分立爲左右營。總置統帥。以爲京兵之制。使無本末輕重之相戾。又都括兵額大數。減去三之一。或四之一。務精不務多。一其事而裕其力。以蠲其怨。則可得其歡心。責之以死矣。裕財在節用。節用在絶浮費。絶浮費宜先自宮中而行之。不急興作與夫宂食之類。惟殿下有以裁之幸甚。至於外廷不供其事而坐費公廩者。宜一倂裁去。若不可去。亦宜減常祿三之二。又須以出納之權。一歸之有司。使專其任。以制其豐儉。無潛耗暗蠧之患。如司僕諸司。各占其財。內需司爲人主之私帑。甚非法之善者。謂宜亟以內帑。歸之地部。諸司所占。亦一切罷之可也。此其疏中大略。而其言明白剴切。無不痛中時病。而未見採施。識者嗟134_440b惋。○先生臨將退休。以爲吾久列侍從。豈可無一言而退乎。遂上此疏。七月隨駕社稷。請親行禱雨。 時上將禱雨社稷。旣駕入幕次。因玉候未寧。命大臣攝行。蓋難於冒夜行事。臺臣請質明親行。先生進曰今日親祭。當以至誠感天。而攝行之擧。實爲未安。古云吾不與祭如不祭。有故而不能與祭。古聖猶以爲如不祭。況今親詣壇下。不躬祀事。不亦未安乎。質明行禮。周以後通行。何不可之有。八月拜副校理。請減經費以補賑需。 諸臣因引對議凶歲裁減之事。先生請罷尙方染色。減太僕馬疋。以其經費。補用賬需。承命考改小學諺解及註說以進。 今上在東宮將講小學。上以小學諺解句讀。多艱澁不雅。命儒臣考證改定。諸僚莫有擔當者。先134_440c生乃詳加玩索。以爲諺解之誤。多由於註說之失旨。並辨駁之。同僚嫌其改易前人定說。先生終不撓。凡所舛誤。一皆逐段辨論。付籤以進。上命就質于兩宋。宋相大加贊歎。一二條外皆從籤論。今行新本諺解是也。移拜持平。俄還拜校理。與同僚上箚論特罷銓官嚴責臺臣儒臣之擧。 時上怒銓曹注擬之忤旨。特罷判書金壽恒。臺諫及儒臣相繼請還收。亦被嚴旨。先生曰前後言事者。但知爲被譴諸臣分疏。而不敢言聖躬闕失。故轉致如此。遂自草箚略曰。夫君臣之際。體貌爲重。古昔帝王。雖有譴讁於其臣。亦未嘗不意嚴而辭謹。不比閭巷罵詈之爲。今殿下迫蹴重臣如僕隷。愚視臺閣如嬰兒。又以慢辭加之於經幄之臣。雖古失道之君。其言語之不愼。恐不過是。殿下每以聲氣摧折臣下134_440d者何哉。凡事之可否。在理而已。不在於聲氣之間。或下之所陳。理有不可。則殿下不惜開曉。若其合理。亦須俯從。臣效其忠。君昭其德。相爭以公。和氣藹溢。夫孰曰不可。又何必先肆聲氣而自損其威重也。臣等竊痛國事之日就於非而不可救正也。諸僚以箚辭直截欠宛曲。慮致轉激難之。先生曰不然。明主可以理奪。遂上之。天怒少霽。聘繼夫人鄭氏。 夫人卽諱時武女也。
戊申 顯宗大王九年 先生四十歲。正月以文臣月課。三次不製罷職。遂歸于楊州水落山石泉洞而居焉。 先生久有休官之意。屢發於吟詠之間。其在玉堂贈人詩曰。他日問我三逕處。好栽松菊滿階庭。又嘗題僧軸曰。唯應急流退。不負點頭人。至是故不製月課得罷。決意而歸。先生自撰墓表曰自見才力短134_441a弱。不足有爲於世。世又日頹。不可以救正也。乃解官去。退居東門之外。去都郭三十里。水落山西谷中。名其谷石泉洞。○蓋是時懷川相退處鄕曲。主張朝論。當路諸人。競相和附。一世人物之進退與奪。唯視其向背。一言少怫則若墜諸淵。專意投合。則若加諸膝。先生獨持讜議直道。不肯聽其俯仰。而先生地望才學。又未可易以擯棄。於是仄目者衆。及因徐金之事。與受其謗。先生知不可有爲於世。而但若祿仕而已。則亦非其心。乃曰與其屈志辱身。隨其翕張。豈若從吾所好。以沒身於畎畝間也哉。然猶不欲悻悻也。因例罷官。遂歸田居。○石泉之洞壑奇勝。近郊名莊鮮有其比。先生所著石泉洞記有曰云云。見原集○石泉地磽确不宜穀。先生躬自治農。農月與農夫野人相隨。盡日於田間。自撰墓表曰臨水爲屋。不治籬樊。植以桃杏梨栗。繞其居。種瓜開稻。珪賣樵爲生。當農月身未嘗不134_441b在田間。與荷鋤負耒者相隨行。二月除校理。三月連除正言持平。四月除世子侍講院文學。除修撰。六月除兵曹正郞除正言。皆不赴。八月除吏曹佐郞兼文學。以久違朝命拿推。 旣出猶不拜命。親舊有貽書責之者。先生終不撓。九月除校理。十月以吏曹佐郞兼持平。充節使書狀官赴燕。 先生以出疆遠役。義有不敢辭者。出而膺命。○渡江之日。搜檢行李甚嚴。大小輜馱。盡行衡稱。均其輕重。夜分始罷。所過山川道里及地名。我人之從前往來者。流傳多誤。不復疑詰。先生考諸中華往牒。詢諸居民。凡所可疑者。多所証正。老譯輩驚服焉。○在途所著。有使燕錄及燕行日134_441c記。
己酉 顯宗大王十年 先生四十一歲。三月自燕還朝復命。拜副校理兼世子侍講院司書。○被臺參。 先生在燕館。適當上元節。與正副使出李甚嚴。及還臺官有憾正使者。並論彈之。歸石泉。八月除校理。十月除司諫院獻納皆不赴。
庚戌 顯宗大王十一年 先生四十二歲。四月除持平。五月除獻納吏曹佐郞皆不赴。八月拜通津縣監赴任。 先生以外任不比內職。強起赴任。十二月移獻納。大臣啓請仍任。 大臣134_441d以年凶爲言。啓請仍任。○時値大歉。先生竭誠賑飢。延見鄕老。勤訪民間疾苦。一意不怠。時朝家令各邑按籍分別土着流丐。流丐者不許給糧。先生以爲今日救活之策。正如救焚援溺。豈可有所區別。不爲一視而並賑耶。又請得江都移粟。裁其闊狹而均分之。一境無餓死者。通民至今以爲德。○縣之聽事堂舊湫隘不堪處。賑政之餘。捐俸繕治。不煩於民。民皆相告歡樂。第一女生。 適進士李濂
辛亥 顯宗大王十二年 先生四十三歲。八月以獻納召不赴。歸石泉。
壬子 顯宗大王十三年 先生四十四歲。二月除修撰。四月陞134_442a司諫院司諫。除弘文館副應敎兼南學敎授。復除司僕寺正。又除世子侍講院輔德。復除司諫皆不赴。
癸丑 顯宗大王十四年 先生四十五歲。第三子泰翰生。○二月除校理。八月除司憲府執義。復除司諫兼世予侍講院弼善。皆不赴。九月除奉常寺正。以寧陵遷葬都監都廳。承命敦匠。十月以病褫。 時寧陵以宅兆不吉。有遷奉之禮。先生承敦匠之命。不敢辭。卽董事于陵所。凡所使工匠。所需器用。都134_442b廳皆主管。列邑所供雜物。下吏輒操縱進退。各色工匠服役之數。亦皆濫觴。先生令所供之物。雖有不齊。一倂受納。無所點退。及有所需。裁其大小長短以策應之。工匠則量其役之鉅細而酌定之。下吏無操切之弊。工手無宂食之費。而事亦辦焉。躬先早起。莅事終日。提調閔公維重追到役所。謂先生曰諸爲郞僚者。多不事事。而公獨能盡力如此。誠所悅服。先生一日步上因山。氣急而窒。良久乃蘇。乃請于閔公曰本欲竣事復命。而有疾難強。公所目見。可無相念。閔公不得已啓褫之。復除司諫。自陵所入城肅謝。引避褫。卽歸石泉。除成均館司成。十一月除應敎。十二月除司諫。皆不赴。
134_442c甲寅 顯宗大王十五年。是年顯宗大王昇遐。先生四十六歲。二月復除司諫。以王大妃昇遐。入參哭班。謝恩卽褫歸。連除司成輔德執義不赴。
乙卯 今上元年 先生四十七歲。連除應敎執義兼南學敎授不赴。○第二女生。 適生員金弘錫
丙辰 今上二年 先生四十八歲。除副修撰司諫皆不赴。
丁巳 今上三年 先生四十九歲。二月哭長子婦金氏。○再除修撰。再除應敎。三除執義。三除司諫。間除校134_442d理宗簿寺正皆不赴。○十月送子泰輔謫宣川。 應敎君以考官試士之題。有觸時諱。就理被譴。仍配宜川。先生有贈別詩曰罪大方憂死不免。寬恩今幸獲生全。擧家糜粉難酬報。唯共餘生祝萬年。窮邊風土異京華。況念天寒道路賒。未死豈無相見日。不堪送汝獨還家。
戊午 今上四年 先生五十歲。除司諫密陽府使執義校理皆不赴。○九月哭夫人鄭氏。
己未 今上五年 先生五十一歲。除執義不赴。 數年以來。學子稍進。築室于溪上。先生有贈崔李二君詩曰。問君結屋欲奚爲。勞苦辛勤意可知。聊且往來西澗上。十年134_443a同賞此中奇。蓄學須知如蓄水。涓涓不息得泓渟。放開一面當天旱。却見枯苗萬頃靑。攻詞也不異攻緯。萬縷千絲未要棼。疑自天孫機畔脫。山龍日月爛奇紋。其後請業之人。隨年漸加。常滿書齋。或訓誨經史。或勸課製述。答問講論。終日不倦。其曰觀瀾亭蕢山亭。卽諸生所構肄業之所。而皆先生所命者也。
庚申 今上六年 先生五十二歲。除應敎司諫皆不赴。○陞通政俄還收。 討逆策勳會盟後。命靖社功臣衆子並加資。先生亦陞通政。俄有陳白者還收。賦古神仙曲。 先生賦四絶。以寓諷時事。名曰古神仙曲。曰劈破靈犀試一燃。紛紛百怪失重淵。玉皇高御通明殿。依舊收還造化權。紅鸞翠鳳日飛鳴。玄圃東看是赤城。莫134_443b要橘中耽對局。風雲長得上界淸。芝田戲鹿亦無端。孔雀須防飮碧湍。同是仙家好鷄犬。更愁非意輒相干。飛符崑閬牒蓬瀛。大劑金丹聚百精。急就爐中成九轉。刀圭下救萬蒼生。未久語果驗云。九月復除應敎。十月承別諭上疏辭謝。又優批不許。 時有館職之命。先生自縣道上辭本。回批不許。繼而特宣別諭曰。爾之恬退淸苦之節。近所罕有。予常嘉奬。每欲招致之於朝廷者也。前後除職。遜辭懇款。不肯就命。終不得挽回爾心。予尤恨焉。迨玆新授。特降心腹之告。深示虛佇之意。爾勿固辭。從速上來。先生上疏辭謝略曰。臣以疾病纏困。中仕而止。孤兩朝隆眷。負犬馬微志。此臣之所自悼。衆之所見憫。況貧病人皆有。非臣所獨擅者。世間如臣等比。奚止一二。而獨臣緣病而蒙恬退之褒。緣貧而被淸苦之奬。是則134_443c貧與病亦有幸於其間云。上又優批回諭。陞通政大夫承政院同副承旨。兼職如例。上疏辭不許。以中宮昇遐。入都謝恩。十一月蒙褫。卽還石泉。 先生旣承別諭。又被陞擢。累疏未蒙允許。十月二十六日。仁敬王后昇遐。二十七日入城謝恩就職。在院中常擁衾而臥。諸僚笑相謂曰院規由朴令公盡壞矣。十一月初十日得褫職。翌日卽還石泉。其入城也。吟一絶曰十年林下棲蹤穩。一日塵中逐影忙。堪笑石泉居士意。到頭無乃使荒涼。出城已復吟曰粘身世網憂終陷。抽跡山樊得早歸。來往也知譏屑屑。勒移行亦到巖扉。此後遂不復入脩門。自撰墓表曰初亦間赴朝命。後屢召不起。著大學思辨錄。 先生旣退閒居。遂專意加工於經書。134_443d沈潛累年。融解貫通。然後始乃正其編簡字句之錯訛。辨其箋註解說之差誤。錄而成書。名曰通說。或稱思辨錄。蓋於四書尤致力焉。先生少時讀大學。至瞻彼淇澚及前王不忘兩簡。輒疑其上下文義不相貫屬。反覆究思。終有所不通者。每掩卷而廢之。及著思辨錄。移此兩段於第十平天下章後。考兩程所定大學。蓋與先生同焉。
辛酉 今上七年 先生五十三歲。二月除忠淸道觀察使。九月除司諫院大司諫。皆不赴。○註老子道德經。 先生註道德經。爲文以序曰。老子當衰周之時。老於守藏。不用於世。至其將隱。猶著書以明其所守之道。用見其旨。其道雖不合聖人之法。其意亦欲修身治人。蓋其言約其旨深。自漢以前。尊用其術。134_444a上而爲君能行恭默之化。下而爲臣能爲淸靜之治。及晉之世。士之狂誕者。託爲玄虛無實之談。眇茫不可涯之說。以飾其僞。以欺一世。天下翕然同趨。而風俗大亂。晉室遂傾。老子之道夫豈然哉。其遺風餘烈。歷世猶存。是以後之說老子者。多宗晉人。以爲微言妙義。訛而又訛。益可悲也。余觀明陳深所爲諸子品節。載道德經八十一章。其箋解不著姓氏。疑亦是深所自爲者。及林希逸所註。皆舛謬不足以得其十一。老子雖非聖人之道。其書旣行於世。要不可使其意不明。重誤後世。故輒於暇日。略爲疏釋云爾。○序文原集見漏。今附于此。
壬戌 今上八年 先生五十四歲。正月往長湍。會諸宗人。迎十代祖潘南先生贈諡之禮于墓下。 有和族弟玄石134_444b詩韻曰志蛻氛埃表。名懸日月傍。屯蒙曾負痛。錫賚竟爲光。舊檟扶陰遠。新宮肇祀長。哀榮切攀慕。雨露益沾裳。註莊子。 先生以莊子。諸家註說雖多。而叢雜不一。乃集數十家註解。撮其精且要者。裒爲一書。間以己意闡明本旨。○先生嘗曰老子伯術之雄。莊子王道之餘。又曰老子私莊子公。莊子如盜跖說劍漁夫等篇。古人固嘗以爲非莊子之書。而以吾所見馬蹄胠篋。亦非莊子之書也。唯讓王一篇頗疑其多出於莊子之手。史遷謂莊子著書詆訾孔子之徒。都過其實。蓋語雖譏戲而意實尊慕。且其精理入神。如識性亦莫如莊子。所謂隨其成心而師之。誰獨且無師者。深合率性性善之旨。非荀楊之比。殆隱居放言者類之。故曰王道之餘也。老子之所謂無者。非空蕩之謂。乃謙虛之謂也。所謂無爲者。非不事事之謂。勿爲躁擾妄作之謂也。漢世尊尙其術。能爲恭默淸靜之134_444c治。晉人不得其實。徒尙虛無。以至於七國。然老子曰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又曰夫唯不居。是以不去。語多類此。至其所謂將欲奪之。必固與之。全出於權謀。夫正誼不謀利。明道不計功者。乃王道也。計較功利者。乃伯術也。老子所謂不居功利者。乃所以要功利之在己。則其與貪叨進趨者。要有淸濁愚智之分而已。故曰伯術之雄也。又曰莊子只說道理合如此。非有所爲而言之者。故曰公。老子以爲如是而後利於己。乃始有所爲而爲之者。故曰私。○尹明齋聞先生註老莊書。貽書戒之。先生復書曰云云。見原集 著文 見原集 辨潘南先生碑紀年異同之議。是時議立潘南先生墓碑。敍事之後。當係年月。玄石以爲當稱崇禎紀元後某年。
癸亥 今上九年 先生五十五歲。正月哭仲兄承旨公。○134_444d二月除弘文館副提學。兼職如例不赴。
甲子 今上十年 先生五十六歲。六月除副提學不赴。
乙丑 今上十一年 先生五十七歲。二月除吏曹參議不赴。
丙寅 今上十二年 先生五十八歲。三月哭子泰維。 持平君在癸亥上疏言時事。斥補高山察訪。載病而歸。是月卒逝。除大司諫不赴。○立東峯祠宇。奉安影幀。行釋菜禮。 梅月堂金公所居舊址。在於水落山之東峯。先生久欲營建祠宇於東峯之西石林寺之傍。顧無以爲力。爲著募緣文一通。書付石林寺居僧。丐得財糧。以起工役。至是工告訖。因謨移金公所自畫像之在鴻山無量寺者。奉安于此。先生與同134_445a志之士數十人。行釋菜禮。後庚辰歲。因楊州士子陳疏。建請。自朝家賜額曰淸節祠。其募緣文曰云云。 見原集 ○關西伯申公翼相以先生募僧立祠。有與常規貽書問之。先生復書曰云云。見原集
丁卯 今上十三年 先生五十九歲。著中庸思辨錄。 先生嘗曰庸學同出於禮記。而禮記一書。固漢儒拾綴煨燼之餘。故錯簡居多。則庸學獨安保其不然乎。是故大學之指定錯簡者。朱子之前。自有兩程。朱子之後。亦多有之。誠見語意之有所不暢。脈絡之有所不貫故耳。至於中庸。先儒卒未嘗變動其章簡者。大學則自有綱目。易辨其區段。而中庸無此故也。
戊辰 今上十四年 先生六十歲。春往北關巡營。參貞憲公忠肅公兩世延諡之禮。 時兄子泰尙爲咸鏡道觀察使。迎兩世之諡于營中。134_445b先生往參行禮。子泰輔以坡州牧使從焉 歷訪楓嶽而歸。 是行所著有後北征錄。○持平君曾爲高山督郵。起亭於郵軒之傍。揭扁曰望雲亭。以寓梁公太行之思。趙副學持謙爲文而記之。至是先生行過于此。不勝存沒之感。有詩志悲曰望雲亭外白雲飛。人去亭空事却非。唯有斷腸猿自哭。有情應爲盡沾衣。七月除副提學。十一月又除皆不赴。○著論語思辨錄。
己巳 今上十五年 先生六十一歲。五月哭子泰輔于露梁村。 時有瑤華之變。吳判書斗寅與在閑散及外職者七十人。陳疏叫閽。應敎君亦以前銜與焉。而實主其疏論。製其疏。仍自寫之。疏上天怒大震。夜設庭鞫。應敎君重被刑禍。先生聞報馳入城。則134_445c已自闕庭下禁府矣。及有島配之命。出于獄中。先生謂曰吾以汝爲必死。今觀爾神色。不無生理。爾自度何如。因前至露梁留數日。創甚濱危。乃與訣曰向也或冀回生。今則已矣。死生之際。須自從容。及其死也。載以素車。返葬于石泉後岡。○應敎君之被禍也。苟非樂禍而欲其死者。莫不酸骨而喪魄。其出獄也。擁路之人。抆涕而不忍視。知舊則或有泣而失聲者。及先生與之相見。問對雍容。辭氣舒安。若平居乍違。而等閒反面者。左右相顧怳然。各自改其慘怛之色。始乃言笑。在道則時其救療。將死則問以後事。及其治喪。皆親自關檢。哭泣有時。起居如常。無任情過哀之事。人謂定齋心力。旣人之所共知。而始知有是父。故有是子云。○是後朝命久不及焉。著孟子思辨錄。 四書思辨錄旣成。自爲文以序之。略曰六經之書。皆記堯舜以來群聖之言。其理精而其義備。134_445d其意深而其旨遠。蓋論其精也。毫忽之不可亂。語其備也。纖微之無或闕。欲測其深。莫得其所底。欲窮其遠。不見其所極。固非世之曲士拘儒賤量陋識所可明也。是以上自秦漢。下逮隋唐。分門割戶。斷肢裂幅。卒以破毀乎大體者。不可勝數。其陷溺異端者。多假借近似。以飾其邪遁之辭。抱持前籍者。又膠滯迂僻。全昧夫坦夷之塗。嗚呼。此豈聖賢所以勤勤懇懇爲此書紀此言明此法而庶幾有望於天下後世之意哉。又曰聾則不聞乎雷霆之聲。瞽則不覩乎日月之光。彼聾瞽者病耳。雷霆日月固自若也。行乎天地而震烈。耀乎古今而晃朗。未嘗爲聾與瞽而聲光之或虧。故及宋之時。程朱兩夫子興。乃磨日月之鏡。掉雷霆之鼓。聲之所及者遠。光之所被者普。六經之旨。於是而爛然復明於世。然經之所言。其統雖一。而其緖千萬。是所謂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塗。故雖絶知獨識淵覽玄134_446a造。猶有未能盡極其趣而無失細微。必待乎博集衆長。不廢小善。然後深遠精備之體。乃得以全。輒편001僭汰。述其蠡測管窺之所得。裒以成編。名曰通說。倘於先儒牖世相民之意。不無塵露之助。非出於喜爲異同。立此一說。若其狂率謬妄不揆疏短之罪。有不得以辭爾。後之觀者。或以其意之無他而特垂恕焉。斯亦幸矣。○人或以厓異先儒之論爲未安者。先生有詩曰六籍誰能發鍵樞。紫陽傳註古今無。後賢知說鮮知助。可道如愚是不愚。又有詩曰聖言無不說。當時一顏淵。季路至慍見。子迂亦有焉。不知千萬代。人孰如回賢。甚愚只信心。不自避狂顚。所欲發經旨。意實非他然。明者豈枉物。此事當恕旃。又賦蠧魚詩曰蠧魚身向卷中生。識字年多眼乍明。畢竟物微誰見許。祗應長負毀經名。於此數詩。可見先生知我罪我之意云。
134_446b庚午 今上十六年 先生六十二歲。三月伯兄嫂鄭氏卒。七月會葬于金浦。
辛未 今上十七年 先生六十三歲。三月第三兄嫂尹氏卒。 處士公早沒。寡嫂尹氏卽美村先生女也。應敎君之生。先生命繼其後。及己巳禍變之後。尹氏臨年尤窮苦。先生奉迎于石泉。是年尹氏遘癘。先生終始視藥。及其喪。家人親舊苦勸出避。先生不爲聽也。躬率子女。手執禮書。指揮襲斂。旣殯成服而後出。尙書思辨錄成。○九月遊于銅店。 銅店在楊州治北四十里。先生聞其水石頗勝可觀。與門生十數人往遊焉。
壬申 今上十八年 先生六十四歲。
134_446c癸酉 今上十九年 先生六十五歲。始著毛詩思辨錄未卒成。 是後十年之間。連有疾故。詩思辨錄至于편002雅采綠篇而止。竟未卒業。○先生嘗曰孰謂解書難於詩。書雖簡奧。然仔細尋繹則解亦不難。詩則本不著其所爲而作。後人有推其詞而得題者。又有反覆其詞而終莫得其何爲而作者。所以解之爲尤難。
甲戌 今上二十年 先生六十六歲。五月始自朝家致食物之賜。 因筵臣言有是命 除同副承旨辭褫。 時坤宮復位。命贈應敎君官。旌表其門。仍賜祭。先生入城觀之。是日除承旨。卽出城上疏辭褫。六月特旨擢嘉善大夫戶曹參判。辭不許。移大司諫。又134_446d移副提學皆不就。
乙亥 今上二十一年 先生六十七歲。三月特旨超資憲大夫工曹判書。上疏辭不就。 先是尹相國趾完以病釋位。而留疏盛稱先生可倚用。故有是命。先生上疏辭略曰。伏聞大臣以疾辭召。擧臣欺誤天聰。其所稱臣不近不似。遠近傳笑。當以爲如何。伏想聖明亦已察其言之虛誕無毫毛彷彿於萬分之一。特以平日隆禮大臣。故欲慰藉其意。輕此爵命爾。又曰病若可勉。以大臣之忠而豈其堅辭召命至於如彼。如不可勉。曾不能以自悲其身者而悲臣乎哉云云。或有謂其辭語之無顧藉於大臣者。先生聞之笑曰彼言誠不近似。吾豈可依違例讓。安而受之耶。
134_447a丙子 今上二十二年先生六十八歲。十月朝家再有周給之命。○十一月以軍職兼弘文館提學。上疏辭。十二月患傷寒病篤。是後六七年。屢經重病。氣力精神。漸不如平昔。遺書戒子孫。 遺戒首言身後喪祭之節則以節約爲主。次及讀書爲學之方則以忠信爲本。終及兄弟親愛之道則以不聽婦人之言爲先。其喪祭條略曰人死而三年上食非禮。古則無此。嘗聞先輩好禮之家深覺其不安。能從古禮者亦有一二。今獨不可以知所擇乎。夫旣葬卒哭。正設之奠且徹。則下室之饋。獨安得仍存。以至三年之편003乎。凡喪未葬從其生。旣葬從其死。此聖賢設法。所以能盡乎死生之大變。而不至於亂者也。今輒亂之可乎。異日吾死後。汝曹宜深念吾言。無惑於紛134_447b紛者。彼紛紛者固當以爲大怪事。古禮旣明。吾意素定。汝曹雖由此得罪於衆。不可輕背吾訓。苟不能然。是不以吾爲有無也。雖祭奚益。如是而以爲吾猶有鬼。享汝之食乎。卒哭徹奠。上食同停。唯於朔望設殷奠。以復古禮也。
丁丑 今上二十三年 先生六十九歲。正月除議政府右參贊。三月除司憲府大司憲。四月除漢城府判尹。五月移右參贊。九月除工曹判書兼知經筵事。皆不就。
戊寅 今上二十四年 先生七十歲。入耆老所。○二月除大134_447c司憲。八月除判尹。九月除左參贊。還移大司憲皆不就。
己卯 今上二十五年 先生七十一歲。五月加崇政階。上疏辭不許。 筵臣以某年滿七十。子泰維,泰輔俱經侍從。且有恬退之節。陳白於榻前。遂有是命。先生上疏辭略曰。臣之得此恩數。一則爲臣亡故兩賤息侍從恩紀。雖緣比例混擧。而在於公朝事體。不免推類太廣之失。在於微臣衷私。益增追念不窮之痛。恐非兩盡公私之義。一則爲臣有恬退之節。臣之半生藉此疑似之跡。誣世罔上。蒙受殊渥。前旣非一。設令臣之以此見推於衆論。眞實而非虛妄。左右之進言。不當煩瀆之若是。奬與之隆旨。亦不當媟越之至斯。再疏曰國家典章。134_447d老人加秩。多係卑官。罕及宰列。其意有在。皇明法例。以子推恩。只於白身。而但假子銜。不復別與官職。又寧有子弟官品尙低。徒緣淸近。推恩加秩於其位高之父兄者乎。其於事理國體。倒置莫甚。所謂恬退云者。自顧臣身。本非其人。則人不可以假臣以此名。臣又不敢靦然而當之。如是則於上數端。臣一無可以冒處者云云。先生自以今此超資。無義可據。尤爲不安。故固辭不得。五月除禮曹判書。九月除判中樞府事皆不就。 先生旣階一品。忠肅公例當推恩加贈。子弟以爲請。先生不許曰先子旣以勳勞有贈爵。豈可以吾老職之故。而更加贈秩。掩朝家紀績之榮哉。
庚辰 今上二十六年 先生七十二歲。六月除知中樞府事。134_448a八月除吏曹判書皆不就。 爲吏判也。辭疏凡六上得褫。
辛巳 今上二十七年 先生七十三歲。八月除知中樞府事不就。九月以中宮昇遐。不得奔哭闕下。陳疏自劾。命勿待罪。 八月仁顯王后昇遐。時先生有疾沈篤。不能進闕外哭班。舁詣本州。成服而歸。臺臣以鄭判書載禧在外不赴。臨論罷其職。先生謂彼之年紀多少。居止遠近。與我非有大異。而一論一否。不宜倖免。上疏自列。十二月哭第三子婦李氏。
壬午 今上二十八年 先生七十四歲。十一月撰白軒李相134_448b國碑文。 白軒早位卿相。而懷川宋相未及大顯。其相推薦慕悅特深。及宋相名位已隆。與曰軒稍有釁端。用隱語致譏於賀壽之文。而軒相家未之覺。其後白軒上箚諭事。宋相疑其有所指斥於己者。乃陳疏自辨。而擧白軒曾製三田碑文事。至比於孫覿。詆辱備至。一時諸公莫不駭其橫加凌辱於曾所尊悅者。先生自立朝時。已惡宋相之爲人。及白軒後孫託以碑文。則先生據事直書。辭義嚴峻。其碑序曰書曰無侮老成人云云。銘曰云云。見原集文未及脫藁。有傳其句語於附時論而黨宋相者。於是衆怒如沸。終有翌年之禍。有吐血之症寢疾。 撰白軒碑文纔訖疾谻。此蓋絶筆也。
癸未 今上二十九年 先生七十五歲。 自正月疾勢少已。而元氣凘綴。不復振作。134_448c四月被館學儒生疏詆。事下該曹。 儒生之投合時議者。以先生撰白軒碑。峻斥懷川。故有陳疏請罪之議。而不得原文不卽發。有爲畫計者曰文旣不可得。雖得之此一事恐不足而驚動天聽。某曾論辨四書集註。若以改易朱子章句爲罪。可以執言。然而時輩之稍有知識者。不相和應。疏議漸熄。故相金壽恒子昌翕者。托跡方外。朝著事有不愜於其心者。輒馳書詆宰樞。至是又投長札於先生之門人李德壽。醜詆先生。以爲先生欲凌侮朱子。故攻斥尊奉朱子之人。意極陰譎。言甚悖戾。白軒卽其先相之所尊慕推重者。而侮辱之言。並及白軒。因自以其書蜚傳于同好者。其同好者多在要津。誘激儒生。復起疏議。金昌協卽昌翕之兄也。負時名而素忌先生。陰主其事。金鎭圭,鄭澔在朝和應。以思辨文字之得於耳剽者。或換化字句。或架鑿空虛。相與構134_448d疏。目之爲侮聖醜正。諸罪其人焚其書。兩金又悉送其子弟門徒及姻家後生參其疏。疏入上令該曹稟處。因該曹覆啓。命削奪官爵。門外黜送。先生進待罪于城外。 時金鎭龜爲宗伯。回啓諸令朴某及李景奭後孫呈納所改註說及碑文臾爲論處。卽行關于楊州。搜納冊子。圻伯尹世紀移文本州。恐喝督促。急於星火。及納冊子。禮曹再啓謂宜明辨嚴斥。請令儒臣逐段辨破其註說。碑文亦待辨破。註說並投之水火。先生之門人修撰李坦進士李翼明等相繼陳疏。言此輩之怒。只在於碑文數句語。此則臣師平素之見。本自如此。臨文直筆。無所撓避。豈有私好편004於其間哉。至於辦論經傳。私自箚錄。前人之所已行。而今欲以藉重於此。洩忿於彼。歷擧先正解經同異之說爲言。金萬埰時在喉司。沮遏其疏。先自陳斥。門生之134_449a疏及入。皆不省。禮曹再啓判付。並令依施。辭旨極嚴。命姑先削黜。臺諫繼有加罪之請。時先生病不省。及聞有臺啓曰。雖病不可安臥吾室。乃令具囚服詣東門外待命。金萬埰之父益勳曾被遠竄之論於先生長胤持平君。鎭龜,鎭圭亦益勳之從孫。至是乘機逞憾。無所不至。尹世紀亦有先嫌也。允臺啓遠竄之請。配于玉果。 執義兪命弘掌令朴見善持平金栽論諸遠竄。二啓而允。金鎭龜時又判金吾。其佐貳有欲爲擇配湖南善地者。鎭龜故及其意而定於關西。後乃定于玉果。玉果雖在湖南。素稱惡地。故必欲置之於死地也。因判尹李寅燁疏。還寢遠竄之命。 先生將舁疾赴配。判尹李寅燁上疏有曰。某之思辨錄。以判付所敎觀之。難免僭忘之失。而至於竄配。終有所過當。某今年七十五矣。重得奇疾。氣息134_449b奄奄。朝暮就木。而今若配之以荒裔之迫以嚴程。則必將死於道路。特丐其縷喘。終於牖下。豈不有光於聖德哉。某退休林下已四十年。高風峻節。絶塵離群。有足以振勵衰俗。荷聖朝之褒宗。爲一世之推許。而徒以篋笥之私記。遽罹嶺海之遠謫。實非望於聖朝。況某俱喪兩子。孑然隻影。獨寄人世。而泰輔之所樹立如彼卓卓。傳曰子文之後。猶將十世宥之。有功於民則子孫雖有罪過。尙且寬貸。今以泰輔之節。乃不能保其父。則其㦖惻憐傷爲如何哉。答批某罪合屛裔。而第觀疏辭。重得奇疾。將死道路等語。是冝可念。姑寢遠配之命。而某得罪斯文。而卿推許至此。良可異也。五月還歸石泉。 臺諫復啓請收遠竄還寢之命。久而乃停。先生始歸本第。八月二十一日甲午。易簀于正寢。 至秋疾遂革。屬纊之日。謂左右曰我當死。134_449c何不設席以待耶。遂扶出于廳事而卒。二十二日小斂。二十三日大斂入棺。遵遺敎襲斂衣衾。不用錦文。十月二十五日丁酉。葬于石泉之北岡乙坐辛向之原。 南夫人鄭夫人已葬在是原。至是開兩墓之間而稍退其上。爲三穴而合封爲一墳。從治命也。門人加麻而會葬者五十餘人。卒哭以後。止朝夕上食。亦從治命也。今上三十三年丙戌八月。因大臣重臣陳達。命復先生官爵。仍賜祭。
門人嘉善大夫咸鏡道觀察使李坦撰。
134_449d西溪集卷之二十二

 

 

 

 

 
西溪先生集卷之二十一
확대원래대로축소
 附錄
諡狀 a_134_424a
[UCI] G001+KR03-KC.121115.D0.kc_mm_a398_av021_01_001:V1_0.S3.INULL.M01_XML   UCI복사   URL복사


公諱世堂字季肯號西溪樵叟。少號潛叟。潘南之朴。爲東方大姓。而始顯於麗季。十代祖尙衷爲右文館直提學。與圃牧諸賢並稱。主禑初。諫背明事元之非。爲權奸所害。至本朝追諡文正。九代祖訔佐太宗爲左相。有勳德諡平度。五傳至文康公諱紹。世稱冶川先生。以正學直道。擯于憸壬。遯荒以卒。官止司諫。是爲公之高祖。曾祖諱應川。隱德敦行。筮仕爲司134_424b宰監正。贈左贊成。祖諱東善。官至議政府左參贊。贈領議政諡貞憲。考諱炡。早年登第。策靖杜勳。官至吏曹參判封錦洲君。贈吏曹判書諡忠肅。立朝鯁直。敢言不諱。朝廷肅然敬憚之。妣楊州尹氏觀察使安國之女。以己巳八月十九日。生公于南原衙舍。公幼時雖當游戲急遽之際。未嘗跣足而行。步履間或掠物而致欹傾則必就而整之。其資性之端正如此。公旣少孤又經喪亂。年踰十歲。始受學。文理未甚貫通而時能透得他人見不到處。長老奇之。旣長淹貫書籍。而必探賾其義。窮解乃已。己丑遭內艱。與134_424c兩兄朝夕哭泣。哀毀過節。隣里親舊。莫不悲歎。公文藝夙成。聲名藉甚。顯宗庚子秋。魁解額。始擧生員。仍中增廣交科。又魁殿試。人稱其晩。例授成均館典籍。移禮兵曹佐郞。壬寅拜司諫院正言。時工曹判書缺。上命大臣以亞卿薦擬。大臣以金公佐明應命。遂得擢拜。公啓曰國家擇任人才。當先示以公。而不出於肺腑之親。遠外聽聞。豈不以爲下之所擧。卽爲希旨。上之所授。或係偏私耶。恐累淸朝大公之道。啓日後無窮之弊。不可不速改。以彰聖上無私之明。又以大司成之任。所係極重。如非學識通明。端134_424d重雅正之士。莫宜居之。大司成李殷相雖有文才。未允士望。擧此兩事。欲爲論啓。而僚議不一。見輕之失著矣。請命褫斥。金竟還收。徐公必遠貽書曰不意衰世有此好議論。異日靑史將曰國有人焉。同春宋公亦有書於藥泉曰朴諫一着。聖朝風采堪誇。癸卯拜持平。論都承旨任義伯躁進無恥。專務譎詭。喉舌之長。自是淸朝峻望。安有目以鄙夫。爲人所賤如義伯。而得以濫處哉。義伯附麗時論。其相好者多不悅。陽坡鄭公語客曰朴某有乃父之風。人之門地。不可不見。朝廷有別薦之命。鄭公以可合擢用薦134_425a公。時有玉堂新錄之擧而公不得參。物議譁然以爲彈劾巨室之故。是年冬。以御史按江都軍儲。甲辰春選入玉堂拜修撰。俄轉校理。丙丁之亂。被禍家子孫立朝者當北使之來。輒陳疏解職。時上將臨接北使於館所。校理金萬均自以被禍人之孫。不欲隨駕。陳疏乞免。徐公必遠爲都承旨。退却其疏。啓請罷職。卽允其啓。諫官將劾徐公。僚議不一。俱引避而處置歸於玉堂。公箚直立異者。時議紛然。醜謗朋興。懷川大加忿詈。至有悖言。冬以御史廉問海西。乙巳春爲副校理。因登對悉陳海西民瘼。以爲年久還上134_425b之逋欠。諸般身役之未收。督徵於隣族。盡賣田宅。亦難還償。卽今民怨。無大於此。欲求應天之道。無逾安民之策。還上逋欠身役未收。無論多寡。一倂蕩滌。庶可以慰民心而弭天災矣。丙午正月。上將奉大妃幸溫泉。時有虹變。公因入侍啓曰。自上深憂慈殿症候。欲收沐浴之效。爲臣子者。何敢有所云云。第念淫虹之變。自古可畏。當警懼之日。出幸數百里外。豈非大可憂者乎。願加深思焉。又論內帑之弊曰。嘗聞此司國初所無。而刱於中世云。闕中供用。自有進排之物。雖無內司。何患無財。直以種種所用。不134_425c可煩責於該司。歷代因循。不能革罷。良可歎也。三月隨駕溫泉。乘輿疾驅。侍衛軍卒多顚仆。或致殞斃。玉堂議上箚陳戒。同僚難於爲辭。公立構以進。略曰人君擧動。萬姓屬目。固宜徐行緩驅。節以和鑾。古所謂吉行五十。師行三十者。非但觀瞻所係。不欲示輕遽之色而已。蓋亦以萬衆偕動。不可竭力於一日之間也。伏見御駕微疾其驅。衛士奔馳。先後顚仆。奄奄垂盡。見之駭慘。隨聞殞命者至於二人。下卒雖微。其命至重。何忍恬視其死而不思所以改轍也。上嘉納之。上於路次。欲觀兵。公進曰奉慈殿留134_425d住路次。已極未安。今日又是國忌齋戒。雖尋常公事。亦不得出納。況此觀兵之擧。豈非未安之甚者乎。上不聽。旣還遭南夫人喪。卜葬于水落山西麓長者谷。愛其泉石之勝。名其洞曰石泉。遂有卜居之意。秋爲北評事。丁未夏以修撰召還。時上憫旱有求言之敎。公應旨陳疏。首以立聖志爲刻勵圖治。轉衰爲盛之本。次論視事稀闊之失。仍及大臣厭事之弊。請自今廓然奮發。日御法殿。召接臣僚。責勵大臣。以盡其職。又言隣族侵徵之怨。軍制變通之宜。縷縷五六千言。無非明白切實。痛中時病。上雖134_426a賜優答。未見採施。識者恨之。是年七月。上將禱雨社稷。旣駕入幕次。因玉候未寧。命大臣攝行。蓋難於冒夜行事。臺臣請質明親行。公進曰今日親祭。當以至誠感天。而攝行之擧。實爲未安。古云吾不與祭如不祭。有故而不能與祭。古聖猶以爲如不祭。況今親詣壇下。不躬祀事。不亦未安乎。質明行。禮周以後通行。何不可之有。八月又爲副校理。諸臣因引對議凶歲裁減之事。公請罷尙方染色。減太僕馬匹。以其經費補用賑需。時東宮將講小學。上以諺解句讀多艱澁不雅。命玉堂考證改定。諸134_426b僚莫有能當之者。公乃詳加玩索。以爲諺解之錯誤。本由於註說之失旨。遂並與註說。而辨駁之。同僚皆嫌其改易。公終不撓。凡所舛誤者。逐段論辨。付籤以進。上命就質于兩宋。懷川大加稱贊。歎其所論之明的。其中一二條。姑令仍舊。餘皆從之。俄遷持平。旋爲校理。時銓曹以注擬忤旨特褫。臺諫及儒臣相繼陳諫。又被嚴旨。公以爲前後言事者。但知爲被譴諸臣分疏。而不敢言上躬之闕失。故轉輾至此。遂自製箚草。略曰夫君臣之際。體貌爲重。古昔帝王。雖有譴讁於其臣。亦未嘗不意嚴而辭謹。不比閭巷134_426c罵詈之爲。今殿下迫蹴重臣如僕隷。愚視臺閣如嬰兒。又以慢辭加之於經幄之臣。雖古失道之君。其言語之不愼。恐不過是。凡事之可否。在理而已。不在於聲氣之間。或下之所陳。理有不可。則殿下不惜開曉。若其合理。亦須俯從。臣效其忠。君昭其德。相爭以公。和氣藹溢。夫孰曰不可。又何必先肆聲氣。自損其威重也。諸僚以箚辭直截。慮致轉激而難之。公曰不然。明主可以理奪。遂上之。天怒爲之少霽。館中皆服。公久有休官之計。而顧無以解職。不製月課。得例罷。戊申遂決意歸石泉。築室而居焉。連除三司春134_426d坊之職。皆不赴。秋拜吏曹佐郞。時上將幸溫陽。公當隨駕而猶不拜命。親舊有貽書責之以義理。譏之以固執者。猶不應。上特命拿問定罪。旣出爲校理兼文學。冬復爲吏部郞兼持平。充赴燕書狀官。公以出疆遠役。義不可辭。出而膺命。渡江之日。書狀官例行搜檢。而前此奉使者謾不擧行。公一一考閱。至夜始罷。在道所過山川道里及地名。我人之往來者流傳多誤。公考諸中華往牒及大明一統誌。凡所可疑者。詢諸居民。多所証正。一行老譯輩皆驚服焉。己酉三月復命。在燕館時適當上元夜。與正副134_427a使出街觀燈。及還臺官有致憾於正使者並論彈之。公歸石泉舊棲。自是連除校理,獻納,銓郞等職皆不赴。庚戌秋爲通津縣監。公以外任不比內職。強起赴任。時値辛亥大歉。竭誠賑政。訪民疾苦。一意不怠。不分土着與流丐。一視而並賑。又請得江都米。裁其闊狹而均分之。一境無餓死者。秋以獻納召還。遂不赴朝。厥後連除三司亞長諸職辭褫。癸丑九月有寧陵遷奉之擧。公以都廳受敦匠之命。義不敢辭。卽董事于陵所。凡列邑進供。爲下吏所操切。多有刀蹬濫觴之弊。公令所供之物。無所點退。諸所需用。134_427b制其緊歇而策應之。工匠役價。量其鉅細而酌定之。又必早起治事。終日不息。弊省而事辦焉。無何以病褫任。甲寅二月拜司諫。時仁宣王后昇遐。入謝恩命而歸。自是七年之間。屢除三司之官。間爲宗簿正密陽府使皆不起。庚申討逆策勳會盟後。命靖社功臣衆子並加資。公亦加階通政。俄有陳白者還收。秋爲應敎。疏辭不許。繼而下別諭曰。爾之恬退淸苦之節。近所罕有。予常嘉奬。每欲招致之於朝廷者也。前後除職。遜辭懇款。不肯就命。終不得挽回爾心。予尤恨焉。迨玆新授。特降心腹之告。深示虛佇134_427c之意。爾勿固辭。從速上來。公上疏辭謝略曰。臣以疾病纏困。中仕而止。孤兩朝隆眷。負犬馬微志。此臣之所自悼。衆之所見憫。況貧病人皆有。而獨臣緣病而蒙恬退之褒。緣貧而被淸苦之奬。是則貧與病亦有幸於其間也。上優批回諭。冬擢除同副承旨。陳疏辭職。優批不許。適値仁敬王后昇遐。公卽入城謝恩。踰月而褫職。翌日出城。自此遂不復入脩門。其入城也吟一絶曰。十年林下棲蹤穩。一日塵中逐影忙。堪笑石泉居士意。到頭無乃便荒涼。其出城也復吟曰。粘身世網憂終陷。抽跡山樊得早歸。來往也134_427d知譏屑屑。勒移行亦到巖扉。雅意所存。自發於吟詠之間也。其在政院。常擁衾而臥。諸承旨笑曰院中古規。盡壞於今日。金淸城語人曰見季肯儀狀。已成山野之態。辛酉爲忠淸道觀察使辭褫。癸亥以後屢除大諫,副學,吏議等職皆不赴。己巳廢妃之變。士類百餘人相率陳疏。吳判書斗寅,李參判世華爲疏首。次胤泰輔士元製疏。疏入上震怒。夜半出御仁政門。親鞫三臣。俱被慘刑。而士元應對無少屈。受刑尤酷。公聞報驚惶。馳到闕下則已下禁府矣。及其出獄。公謂曰吾以汝爲必死。今觀神氣。不無生理。因134_428a率往至露梁。留數日創甚濱危。乃與訣曰向也或冀回生。今則已矣。死生之際。須自從容。及其死也。載以素車。葬于東岡。是後朝命久不及焉。甲戌夏中宮復位。因筵臣言賜公食物。又命贈士元官。旌表其門。仍賜祭。公入觀焉。是日拜同副承旨。出城辭褫。六月特除戶曹參判。辭不許。俄移大諫,副學。乙亥春又以特旨超拜工曹判書。先是尹相國趾完以疾釋負。而留疏盛稱公可倚任。故有是命。公上疏辭職曰伏聞大臣以疾辭召。輒擧臣誤天聰。伏想聖明亦已洞察其言之虛誕。無毫毛彷彿。134_428b而特以平日隆禮大臣。而故欲慰藉其意。輕此爵命爾。又曰病若可勉。以大臣之忠而豈其堅辭召命。如不可勉。曾不能以自悲其身者而悲臣乎哉。是後爲參贊都憲者三判尹者再。復爲工曹判書兼知經筵,弘文提學。並不應命。戊寅以年滿七十入耆社。己卯春筵臣有以兩子泰維,泰輔俱經侍從。且有恬退之節爲言者。特命加崇政階。公上疏辭免。略曰。臣之得此恩數。一則爲臣亡故兩賤息侍從恩紀。雖緣比例混擧。而在於公朝事體。不免推類太廣之失。在於微臣衷私。益增追念不窮之痛。恐非兩134_428c盡公私之義。一則爲臣有恬退之節。臣之半生藉此疑似之迹。誣世罔上。蒙受殊渥。前旣非一。設令臣之以此見推於衆論。眞實而非虛妄。左右之進言。不當煩瀆之若是。奬與之隆旨。亦不當媟越之至斯。再疏有曰國家典章。老人加秩。多係卑官。罕及宰列。其意有在。皇明法例以子推恩。只於白身。而但假子銜。不復別與官職。寧有子弟官品尙低。而推恩加秩於其位高之父兄者乎。其於事理國體。倒置莫甚云云。公自以今此超資。無義可據。尤以爲不安。俄拜禮曹判書。褫移西樞。公旣階一品。忠肅公例當推恩加134_428d贈。子弟以爲請。公曰先子以功勳旣有贈爵。豈可以吾老職之故而加贈虛秩。掩朝家紀績之榮哉。不許。庚辰秋拜吏曹判書。六疏得褫。辛巳秋仁顯王后昇遐。公有疾不得奔哭闕下。詣本州成服而歸。初白軒李相國早位卿相。而懷川宋相未及大顯。其相推薦慕悅特深。及宋相名位已隆。與白軒稍有釁端。用隱語致譏於賀壽之文。而軒相家未之覺。其後白軒上箚論事。宋相疑其有所指斥於己。乃陳疏自辨。而擧白軒曾製三田碑文事。至比於孫覿。詆辱備至。一時諸公莫不惋愕。公自立朝時。已惡懷川之爲134_429a人。及撰白軒碑文。據事直書。辭義嚴峻。文未及脫藁。有傳其句語於主時論而黨懷川者。於是衆怒如沸。儒生之投合時議者。有疏辨請罪之論。而不得原文。未卽發。有爲劃計者曰原文旣未得。且此一事孤單。恐不足以驚動天聽。某曾有四書集註論辨之事。若以改易朱子章句爲罪。可以執言。時有金昌翕者自托於方外而喜干預朝廷事。心有所憾。輒馳盡詈辱。至是又投長札於公之門人。極其醜悖。以爲公欲凌侮朱子。故攻斥尊慕朱子之人。其意極陰譎。其言甚悖戾。其書蜚傅。其同好者多在要津。內外和應。百134_429b般揣摩。或變換字句。或架鑿空虛。誘激儒生。使之陳疏。而目之以侮聖醜正。請罪其人焚其書。疏入上下該曹稟處。時金鎭龜爲宗伯。以請令朴某及李景奭後孫呈納所改註說與碑文論處之意回啓。尹世紀爲畿伯。移文本州。恐喝督促。急於星火。及納冊子。禮曹再啓謂宜明辨嚴斥。請令儒臣逐段辨破。並與碑文投之水火。捃㵂滋甚。禍機益急。公之門人修撰李坦,進士李翼明等相繼陳疏。言此輩之怒。只在於碑文數句語。此則臣師平素之見。本自如此。臨文直筆。無所撓避。豈有私好惡於其間哉。至於辨論經傳。134_429c私自箚錄。前人之所已行。而今欲藉重於此。洩忿於彼。歷擧先正解經同異之說爲言。金萬埰時在喉司。沮遏其疏。先自論斥。以售其先發制人之計。疏入不省。上旣從禮曹啓。仍命削奪官爵。門外黜送。臺官請遠竄。二啓而允之。金鎭龜時又兼判金吾。其佐貳有欲擇配湖南善地者。鎭龜乃定配于玉果。玉果素稱病鄕。故必欲置之於死地也。蓋當壬戌之歲。公之長胤泰維爲持平。首發萬埰父益勳遠竄之啓。至是諸金乘機逞憾。無所不至。時癸未四月也。公病不省事。及聞有臺啓。瞿然曰雖病不可偃臥吾室。乃134_429d具囚服詣城外待命。及命下。將舁疾赴配。判尹李寅燁上疏有曰。某今年七十有五矣。重得奇疾。氣息奄奄。朝暮就木。而今若配之以荒裔。迫之以嚴程。則必將死於道路。特丐其縷喘。終於牖下。豈不有光於聖上仁厚之德哉。某退休林下已四十年。高風峻節。絶塵離群。有足以振勵衰俗。荷聖朝之褒崇。爲一世之推許。而徒以篋笥之私記。遽罹嶺海之遠謫。實非所望於聖朝。況某俱喪兩子。孑然隻影。獨寄人世。而泰輔之樹立如彼卓卓。傳曰子文之後。猶將十世宥之。有功於民則子孫雖有罪過。尙且寬貸。134_430a今以泰輔之節。不能保其父。則其憫惻憐傷爲如何哉。上納其言。遂寢竄配之命。臺諫復啓請還收。久而乃停。公始歸本第。自是疾尤沈綿。至秋挾感遂革。屬纊之日。謂左右曰今日我當死。何不設席以待。遂扶掖遷于廳事而卒。享年七十五。是年十月。葬于宅後百餘步乙坐之岡。南鄭兩夫人並祔。從治命也。前配宜寧南氏。國初名相在之後。金城縣令一星之女。間愬不行於家庭。和樂不失於娣妹。後配光州鄭氏。副護軍時武之女。撫慈諸孤。猶己出。執祀甚栗。宗黨稱之。後視公官秩並贈貞敬夫人。南夫人生二134_430b男。長曰泰維。擢文科官止持平。居家孝悌。立朝剛直。不容於時。卒窮阨以死。次曰泰輔。文科壯元。官止弘文館副應敎。有文章才學。己巳諫死後旌閭贈吏曹判書。鄭夫人生一男二女。男泰翰。筮仕爲齋郞。女長適正郞李濂。次適金弘錫。今爲文學。側出女適引儀呂必建。持平初娶參奉金夏振女。生一女適進士李德孚。後娶士人鄭女。生二子弼基,弼謨。弼基娶士人任震英女。生三男四女。男師心。女適趙漢弼。餘幼。應敎娶完南府院君李厚源女。無子。取弼謨爲後。一女適進士李德海。弼謨娶僉正辛受和女。生三男134_430c二女。男師允。餘幼。泰翰初娶士人李喜重女。生一男一女。男弼遜。女適崔象德。後娶士人黃植女。生三男二女。男弼運。餘幼。李濂一男二女。男顯弼進士。女適尹勛,徐命宅。金弘錫五男二女。男光獻光彥光喆。女適李倚重。餘幼。公生四歲而忠肅公下世。旣長不能記其儀形。常展忠肅公遺像。必泫然。每語及先故。必下氣低聲含悽而言。聞者感歎。當先忌則必入城而參焉。哭泣之哀。無異三年之內。及其末年。自貞憲公以上三世皆當祧遷。移奉于公家。公奉其祭祀。克致誠恪。雖至老耋。未嘗少懈。公常病近世祭禮家家不134_430d同。又古今異宜。難於適從。及得玄石與明齋往復所定圖說而悅之。略加增損。務合人情。遂爲定式而行之。公旣少孤。伯氏護軍公亦早世。事仲氏承旨公如嚴父。友敬備至。或失其意則下立庭前。終日拱手。不命之坐。不敢上。第三兄處士君年歲相近。隨肩讀書。未嘗相捨。及沒而無嗣。寡嫂尹氏卽美村先生之女也。公命次胤繼其後。而迎于家奉養備至。及己巳禍變之後。又奉迎于石泉。辛未尹氏遘癘。時公年旣衰暮。而終始視藥。及其喪。家人及親舊苦勸出避。公不聽。手執禮書。指揮斂襲。成服後始移他所。外祖觀察134_431a公汎海朝天。舟覆不返。公每痛其不得考終。語必悲咽。撫念從姪。恩意備至。每歲時或得外方例餽。必先計內外先代祭祀所用。然後始許供用。此則公居家行誼之篤也。公見解之明睿。得之天稟。加以工夫精密。自退閒之後。遂專意於四書。積年沈潛。融會貫通。然後始乃隨得隨錄。而於庸學尤加致力。至於詩書則蓋以得於四子者推之。迎刃縷解。沛然有餘。旣成書。名曰思辨錄。蓋取愼思明辨之義也。或謂辭語不能宛轉者。公曰論辨之際。辭語之不能宛轉。勢固然矣。以七十子之服孔子。而子路之言。至謂子之迂也。134_431b古人於其心之未契者。不厭極言竭論。不如後世之不問義理之如何。只察言語之末以爲驚怪者也。當公休官之初。玄石屢勸用力於學問工夫。公笑而不答。後玄石復有所云云。公乃作詩以見意。云求名求利等勞神。誰似愚夫解爲身。無事意慵兼廢詠。餘生天許作편001人。其小序曰人說和叔欲我寧求作詩人。余聞而撫掌曰吾弟所以憂我者。豈有他哉。正憂其猖狂謬戾。卒之無所善其名以死耳。憂之固當。然其所欲我者未當。與吾爲詩人。寧爲閒人耳。夫求爲詩人。求有小名。名在人間。在我吾將爲名乎爲人乎。聊134_431c述意以賦一絶。亦欲吾弟聞而笑之也。此則公專心爲己之學也。公嘗註老莊之書。尹明齋慮其流耽。貽書戒之。公答曰老莊之說。雖舛聖人大法。又不至都無可採。乃爲說者所亂。使其意不明。旣不得其所以舛於聖法者。又倂與其可採而泯之。在二子醇疵俱掩。在後人去取皆迷。有足悼歎。所以不揆淺陋。略爲箋解也。尤嚴於斥佛。嘗曰先儒所謂彌近理大亂眞者。亦是過與之辭。佛氏豈有近理者乎。孟子論陳仲子。不過曰避兄離母。惡得爲廉。其闢揚墨。不過以無父無君。蔽其罪。彼三子者豈無可觀者。旣曰無人倫134_431d則餘不足言。彼佛則無父無君。合揚墨而爲一。其言寧有是非之可言耶。況其所謂近理者則只是脫胎於老莊者乎。公嘗言陽眀集初未得全書。但見其傳習錄。何其言下頓悟者之若是其多也。其弟子之浮夸無實如是。其師之所存。可推而知也。及得全書。遂段評駁曰。專務新奇。都是穿鑿。人之流入是學者。不知何所取而然也。此則公排闢異端之嚴也。自公休退之後。年少後生。束脩願學。爭赴門下。公皆欣然受之。爲構書齋而處之。不問門地高下。隨其才品賢愚。皆至誠敎誨。其或有可敎者則愛惜特甚。課督有程。134_432a每當冬月。學子多聚。公必早坐鱣席。以次授業。勤勤懇懇。猶恐其不能解聽。雖已領得而又重言之。或引喩事物之易見者。或假設以俚淺之言以曉之。雖蒙學之士。莫不厭足而心悅。其或有疾病則至誠憂念。極力救護。聞其死亡則必設位而哀臨。存恤其家。請學之士。常滿書齋。或訓誨經史。或勸課製述。問答講論。終日不倦。夕後則組帶列侍。談笑從容。至夜乃罷。日以爲常。春夏則杖屨多在田間。子弟挾冊隨往。藉草壟上。對坐講劘。每値除夜申夕。必置酒食。與之達宵團欒。常於花辰月夕。携冠童逍遙溪邊。風詠而歸。134_432b公平生未嘗有引而自高之意。及門之人率皆請肄文藝詞章之業。公亦皆諄諄誘導。俾得成就。嘗曰欲業文藝者。讀書必先探究其義理。旣得於義理則其於文藝。不期進而自進。若但專意於記誦章句而已。則雖於文藝。亦不可成。及至晩年。及門之士甚盛。亦皆承公指敎。文行並進。第名登朝者甚多。或至宰列。而能以名節自礪。蔚爲世用。斯亦近代所未有也。此則公成就後學之功也。公天資篤厚。氣象嚴重。望之儼然有不可犯之色。而及其接人。言笑款洽。和氣藹然。人皆敬憚而親慕之。平生最惡矯情近名之事。絶134_432c去駭俗苟難之行。平居恂恂無異於人。而至於義理所關則一刀截斷。未嘗有毫髮游移。見道極明。析理甚精。於子思所謂不明不措不得不措者。蓋嘗服膺而用力。故思辨旣熟。觸處洞然。凡經傳文義之艱深難解者。衆方疑晦。莫得其頭緖。公徐以一言發其歸趣。便令人脫然開悟。至其平居言論。則類皆平易慤實。未嘗有一毫高遠之說。聽之雖似尋常。而苟知悅而繹之則見其義理無窮。皆可終身服行。藻鑑甚明。預言人賢邪成敗。後多驗焉。或有制行之高。似乎難及。而若見其心術之不善則痛斥之。行事雖有錯謬。134_432d而情有可恕者則不棄也。不以一世之毀譽而有所取舍愛惡。故其初則頗與人觝牾。及其後人始服焉。處朋友立朝廷。羞爲骫骳隨波之行。故世或目之以固滯。然當事處義。雖己巳有所定。必好問於人。不擇賢愚高下。苟有可採者。不吝舍己。至於講論文義。雖後學蒙識。若有一得之見。則傾倒奬與。其心無係着。物我無間如此。性簡亢少許可。而至於論人則必取其一長。未嘗有求備之意。與世寡合。絶交游簡還往。而至於當官奉職則一心勤恪。未嘗有厭事之意。是時懷川主時論。當路諸人競相和附。進退與奪。唯視134_433a其向背。公獨持讜議。不肯隨其俯仰。於是側目者衆。公知不可有爲於世。乃歎曰與其屈志辱身。聽其翕張。豈若潔吾身行吾志。以終於畎畝間哉。戊申罷官歸石泉田舍。初亦間出應命。後遂稱病篤終不起。石泉地磽确不宜穀。遂躬自治農。農月則與荷鋤員耒者。盡日於田間。終歲作苦。又種果賣樵爲生。而簞瓢亦至屢空。實有人所不堪者。公處之晏如。略無幾微之見於外。時携門下諸生。嘯詠溪上。自有無限好氣象。平生言行。一本於忠信。而敎導後學。必以此爲主。嘗曰忠信人之所得以爲人者也。可不念哉。嘗著134_433b訓戒以遺子孫。首言身後喪祭之節則以節約爲主。次及讀書爲學之方則以忠信爲本。末及兄弟親愛之道則以不聽婦人言爲先。又以三年上食非古禮。嘗曰異日吾死後。汝曹宜深念吾言。無惑於紛紛者之論。古禮旣明。吾意素定。汝曹雖由此得罪於衆。不可輕背吾訓。及公沒後其家一遵遺訓。卒哭後徹上食。唯於朔望設殷奠。公嘗戒門弟子曰士大夫行身處事。當務誠實。不可矯飾。設若陷於罪戾。言苟以實則人或相恕。飾辭文過則非但人無救之者。吾過愈深矣。嘗曰天之生民。皆有其職。若小民之怠棄其業。134_433c不能自食者。士大夫之不事其事。自以爲高致者。皆天之棄人也。又曰凶德有二。傲與惰也。傲者忤於物。情惰者害于身。公心地寬大。執守堅貞。凡世間是非榮辱。無足以動其心者。惟心之所安。義之所宜。執之而不撓。行之而不疑。至於出處大防。毅然自守。雖賁育莫能奪。先聖所稱可以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者。非公之謂歟。嗚呼。世之知公者鮮矣。聖朝之所奬。與一世之所尊尙。不出乎恬退一節。而抑不知公於學問有深造獨得之見。眞正篤實之工。潛心經訓。硏賾精微。平日制行。未嘗規規於繩134_433d尺。而表裏誠愨。始終如一。苟非深知爲己之學。洞見大道之源。能如是乎。顧公病世之儒者類多徇華遺實。矯情干譽。常自處以閑人。不欲以學問爲名。微意所在。人孰得以知之哉。竊觀自古辭榮退閑之士。或以宦成名立。年至縣車。或以時危世亂。見幾色斯。如疏太傅張季鷹當時歎其高。後世稱其美。若公者以年則未及強仕。以時則遭遇聖明。又無立錐之地蓋頭之瓦。而只以言不行道不合。浩然而歸。結茅爲屋。墾石爲田。糲飯菜羹。人不堪其苦。而悠然自得。樂而忘憂。此固合於用捨行藏之義。今乃以勇退急流。134_434a爲褒公之第一義。其亦淺之爲知公也。不佞先祖遲川公與公之先子錦洲公。早有同盟之誼。而契許特深。先君子與公同里閈相善。不佞粤自幼少時。稔聞公言論風節。景仰有素。及長與二胤後先登朝。繼修舊誼。情好無間。亦嘗訪公幽居。獲拜床下。或至移日開懷與語。討論經史。娓娓忘倦。雖無束脩之禮。寔有執鞭之願。若論其情誼。與及門之士何異。自謂慕公之篤知公之深。非世之等閑尊慕者比也。公之孫弼基兄弟䄂家狀來請易名之文。義不可辭。因其狀文就加删潤。兼以平日悅服於心者。撰次如右。敢邀節134_434b惠之典。
大匡輔國崇祿大夫議政府右議政。兼領經筵事監春秋館事崔錫恒撰。
西溪先生集卷之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