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세 양정제공 휘 방언/휘 방언 미백 묘표2

선조 12대조 양정재공 행장 同知中樞府事崔公行狀

아베베1 2011. 9. 13. 12:31

 

 

 

厚齋先生集卷之四十五

 行狀
同知中樞府事崔公行狀 a_156_196b


公諱邦彥字美伯姓崔氏。系出全州。遠祖諱阿。高麗156_196c門下侍中諡文成。入我朝有諱霮。檢校戶曹參議集賢殿提學。是生諱德之號煙村。早負時望。以藝文館直提學。告老歸鄕。其時如六臣諸賢。歌頌其行。比之二疏。士林尊慕。凡平日遺馥之地。皆立祠俎豆之。見東儒師友錄。歷三世諱彥淸。濟用監奉事。一蠹鄭先生之彌甥也。素無外慕。移疾守靜。世稱小一蠹。卽公五代祖也。高祖諱稀壽。歷典七邑。俱有聲績。晩爲安東判官。見官長年少。恥於折腰。遂投紱歸家。曾祖諱應夏縣監。能潔己自靖。終不染迹於昏朝。沙溪金先生稱其賢。以爲長者人也。祖諱琢。當金墉禍作。疏156_196d論爾瞻奸凶。杜門不出。絶意世事。仁祖改玉。始闡大科。而志操高潔。不肯與俗軒輊。以此不偶於時。官止騎曹郞。尤菴宋先生銘其墓。考諱世榮。爲三嘉監務。伸爲斯文士人權鑑之獄。見忤於方伯。而終始守正不撓。爲政仁恕。一境大治。去後邑人立石頌其德。至今追思歌之。妣連山徐氏。贈戶曹佐郞效績之女。贈兵曹參判澍之孫也。慈惠溫良。安貧樂義。菽水屢匱而少無咨嗟語。以崇禎甲戌九月一日甲寅擧公。公天資沈靜。氣宇端重。自在髫齔。不妄言笑。坐必跪行必徐。儼然有成人規度。見者異之。皆以爲156_197a生而得之。及長受業於尤菴先生門下。篤志力行。刻苦用工。時遊先生門者甚衆。而至其忠實敦礭。皆讓於公矣。以親意不廢公車業。屢擅場屋。輒居前列。癸丑發兩解。覆試只隔一宵。而有女弟產病。公曰科事雖重。同氣之憂不輕。遂不赴。自此無意進取。專心此學。一以涵養本原爲主。不事章句文字之末。踐履日益固。造詣日益深。華聞日以益彰。閔老峯鼎重,金退憂壽興兩相國。以經明行修。薦于朝。癸亥除顯陵參奉。公聞命卽出謝。人或疑其自輕。公曰抱關擊柝。聖訓昭然。古人奉檄之喜。正吾今日事。自昔聖156_197b賢行事。只求其合於道而已。未聞以官之高下。爲出處也。陵是世遠。祧位。經亂之後。罍爵之屬。遺失頗多。前任者因循苟度。不虔甚矣。公曰一日在職。當盡一日之責。卽報于禮部而修改之。晨則早起奉審陵寢。晝則不用肩輿。徒步巡山。雖祁寒溽暑。無一日或廢也。律己甚嚴。自奉且約。當夏日長。不進午飯曰。古人爲祠官。有私自齎糧而往者。吾何可復責剩哺於朝夕之外哉。陵人感其惠。到今稱美之不衰。丙寅陞廣興倉副奉事。倉多流來積逋。公別儲斛上餘米。以補舊縮。未卒事而遭外艱。時公年踰五十。血泣156_197c過制。致有目疾。尤菴先生貽書戒之。朋舊亦有泣懇者。而砭焫無功。竟致左眼不辨色。己巳群兇當朝。坤殿出宮。尊卑易位。倫紀斁絶。前判書吳公斗寅與朴公泰輔等。叫閽抗章。公亦與之同參。疏入天威震疊。親鞫殿庭。吳,朴兩公被重刑。纔出都門而死。公撫屍哭曰。人孰無死。死得其所爲難。吾以人微官卑。同其事而不得同其死。豈不有愧於心。終身以爲恨。未幾尤菴先生有楚山後命。公與同志李汝九諸人。議疏伸師冤。爭爲疏頭。汝九以公有老親在堂。強自當之。及汝九竄。公以爲罪同幸免。於義有歉。上章156_197d請罪。喉司格不奏。操文哭尤菴先生。築室於楊州松楸下。扁其堂曰養正。卽先生所嘗手書者也。揭諸楣間。以爲依仰。嚴恭肅敬。若侍亟丈焉。甲戌更化。拜黃山察訪。初欲不赴。人多以家貧親老爲勸者。公黽勉作行。到任盡除其弊瘼。驛卒大蘇。冬陞典牲署直長。遞歸郵卒立碑以頌之。乙亥秋遭內憂。哭踊頓絶一如前喪。柴毀成疾。幾不能起。見者危之。服闋除慶安察訪。呈病圖遞。是後家食者又二年。辛巳除光陵參奉。八月移翊衛司侍直。每入書筵。講官勸令同爲敷奏文義。公曰侍直之任。只管侍衛左右而已。與156_198a講官事體不同。若迭奏經義。是越吾職也。且恐有自售之嫌也。家貧入直時。不能備朝晡食。至日中一飯而已。人謂之日中宮僚。轉副率,衛率,司宰監主簿。甲申出爲利仁察訪。驛有三日支供。十驛輪回之規。流來已久。各驛務勝。以致三日屠一牛。中間一督郵除牛捧米。後來者旣捧其米。又徵其肉。遂爲驛中巨弊。公到卽除其米。復減饌數。一驛安之。稱其廉平。己丑拜翊贊。庚寅轉司禦。癸巳遷尙衣院僉正。以正四品年八十。陞僉知中樞府事。己亥用肅宗大王耆社恩。加嘉善階拜同知中樞府事。癸卯公年九十。或勸156_198b公子弟聞朝以祈恩。公聞之大驚曰。凡諸干澤。君子恥之。況今師門遭辱。親舊罹禍。惟願速死而無知。此時何時。乃出此言耶。四月患毒痢。稍間輒梳洗扶將。拜謁家廟如平時。諸子泣爭不聽。證復劇。尫羸委頓。坐臥須人。而手不釋師門文集薛氏讀書錄。翌年甲辰三月。疾病。喟然歎曰。吾今九十一歲。死無所恨。惟同門諸人。盡爲淪喪。只餘一樓巖而垂死遠謫。賜環無期。師門益孤。吾目不瞑矣。欲強起手書遺敎。而氣竭還臥。竟以閏四月二十六日。考終于城西正寢。以是年十月九日。葬于楊州治東金村枕亥之原。156_198c從先兆也。公爲人。篤厚慈諒。不飾邊幅。溫如春風。浻如氷壺。發軔正路。德器夙成。少日挾冊過巷。有一少艾倚門獻笑。公自後不復由其路。人或問之。公曰有不潔之物。終不明言。知之者已知有儒者氣象。家業素寒。不奠厥居。金參奉榮後。公之從祖姑夫也。富甲湖中。許一別業。公不肯曰一被難忘之恩。終有難處之端。又有一親舊分與其莊。公曰吾若一朝入居。其守莊僕隷必失所而怨我。我何爲哉。尤菴先生甚器重之。爲書行一不義殺一不辜得天下不爲及閉戶看書獨睹昭曠等語以與之。其所以奬許勸勉之意156_198d可見矣。嘗承師旨。與李箕洪,李喜朝。共編摩二程書。事具載遂菴權公弁文中。讀書如遇疑晦。隨處付籤。不以書質。躬造師席。逐件細叩。以極其歸趣焉。所居斗屋。不蔽風雨。有一小戶。僅能容人。閔尙書鎭厚來見曰。此屋外看似甚熱。內頗淸涼。公曰廣廈之人。安知草屋之事。屋卑天遠。涼自生矣。權尙書尙游體肥大。出入罣礙。不覺汗出曰。此戶不改。不可復來。世傳以爲美譚。湫卑隘陋。不可堪處。而公常在其中。怡然自適。雨則以器承漏。隨其燥處移床看書曰。樂在此矣。曾於尹美村宣擧。亦有東面之義。及其子拯以尤156_199a菴門人。後極狼狽。公痛斥曰邢七復生也。然前後儒疏之攻尹者。語涉美村則輒戒子姪。幷令不參曰。吾於魯西。嘗有師生之分。何可摳衣於生前。而倒戈於死後也。人或疑其所處。公曰吾若忘其舊義。到今反噬。則亦一拯也。吾所以爲此者。非專爲魯西。實爲吾師門也。楊州時。與南溪朴先生居相近。時往講論。先生聞公待魯西事曰。子可謂古之君子人。非今世士也。其後利仁之行。歷拜魯院。不見尹拯而去。其子行敎以應敎往營封疏。不入郵館。遞馬郵村以嘗之。公終不出見。行敎大銜之。常戒子孫曰居家孝慈。接人156_199b恭謹。仕宦無躁進之心。處貧存溝壑之念。則自無憂畏苟且之事。酒戶甚寬。而浹洽則止。未嘗及於亂也。筆法亦遒勁。人爭傳之。遍於屛障。晩而鰥居。有勸卜姓者。公誦鄭古玉我今三十六年鰥之句曰。古玉於吾爲祖先。以孫法祖不亦可乎。九十之年。猶夙興盥櫛。祗謁家廟。當忌祀則雖盛冬。不廢沐浴。家人慮其病。引朱夫子七十傳重事以爲喩。公曰此只當自量其筋力如何。筋力可爲則何可預爲慮病而廢之耶。益致澡潔。以盡如在之誠焉。公胸次坦然。絶無査滓。制行甚高。一於忠實。持身必嚴整。處世務韜晦。爲學156_199c以誠意正心爲本。讀書以窮理致知爲先。端坐一室。終日對越。望之凜然可畏。卽之溫然可親。此雖本於稟質之美。亦可見其淵源之所自也。平生無疾言遽色。處事必從容優爲。惰慢之氣。不設於身上。營爲之言。不出於口外。聞人之善。思必體行。見人之失。誘而導之。無論賢愚。咸得其心。雖在異趣。皆知尊敬。其中亦多有感而化者。金三淵昌翕常語人曰。玉洞崔丈。金玉其人。譚者以爲實錄也。以公之賢。如使遇時。盡展其平日所蘊。則上可以補君德。下可以鎭淆俗。其所施爲。必有卓然可觀者。而迺沈于下僚。位不充德。156_199d至其晩年超資。皆以壽得。又非朝家命德之秩。人莫不以世無知公者爲歎焉。常時所著述及與人問答者。多不收輯。只有若干篇藏于家。配咸平李氏。學生鳳陽之女。龍溪先生榮元之孫也。溫仁和柔。甚有婦道。先公二十一年歿。初葬于楊州東板谷。及公之葬。遷而合窆焉。生四男四女。男長守綱,次守紀出爲仲父邦藎後,次守經公在時皆先死,次守約。女通德郞黃鐏,府使李挺英,金日井,尹壽兼。守綱初娶完山李命寬女。生一男普命。再娶綾城具廈女。生二男二女。男普翼,普天。普天出爲宗人斗一後。女辛聖憲,趙156_200a光臣。三娶淸風金礭女。生一男普昌殀。守經娶豐壤趙振耘女。生一男二女。男普淵。女趙重彬,金相鼎武科。守約娶嘉平李時膺女。生一女。無子。取從弟正郞守迪子普悅爲後。女李鳴岐。黃鐏繼子宅河武科。李挺英生一男一女。男相華縣監。女金相良。金日井生一男一女。男普演。女朴弼商。尹壽兼生二男一女。男佾,儐。女高翊聖。普翼生一男致雲。以公命爲普命後。其餘內外玄曾。不能盡錄。榦與公有契數十年有餘。雖不能源源相從。其愛悅而尊慕之則深矣。不幸年來一番人運氣不佳。汝九,同甫。相繼淪亡。今公又告156_200b逝矣。白首餘生。只有後死之痛。今者公之孤守約。以纍然縗服。不遠數百里而來。爲請公狀德之文。第念榦衰耗甚矣。又不嫺於文字。則其於不朽之託。何敢承當。顧守約責以平日相許之義。而其請愈勤。其義有終不可得而辭者。玆敢不自量度。謹就狀藁。略加檃括而歸之。以備立言君子之財擇焉。
厚齋先生集卷之四十五


一世。諱大猷。金氏系出忠淸道淸風府。高麗時公爲門下侍中淸城府院君。
二世。諱仁佑。侍郞。
三世。諱鉉昌。監門衛大護軍。致仕。
四世。諱祚。門下侍中。
五世。諱仲房。判奉常寺事。
六世。諱灌。入我朝戶曹左參議。贈左贊成。元配贈貞敬夫人河陽許氏。密直副使允忠女。156_288b後配貞敬夫人朴氏。
七世。諱義之。嘉靖大夫漢城府尹。配貞夫人光州金氏。監務惟一女。典理判書光利曾孫。
八世。諱理。府使。配淑人韓山李氏。刑曹判書良度公叔畝女。牧隱先生文靖公穡曾孫。
九世。諱克諴。進士郡守。配淑人宜寧南氏。經歷尙明女。政堂文學良靖公佐時曾孫。
十世。諱友曾。武科靖國功臣。通政大夫定州牧使。贈兵曹判書淸平君。配贈貞夫人南陽洪氏。參判利老女。
156_288c十一世。諱汝光。大護軍。配淑人延安金氏。府使事結女。參判滉曾孫。無嗣。取族弟崇義第二子。繼爲後。
十二世。諱繼字誠夫。贈執義。力學惇禮。不幸早世。見東儒師友錄及玄石先生所撰碣銘。配淑夫人順興安氏。司直光沃女。
十三世。諱忠伯字君恕。孝友天至。感動異類。以孝贈戶曹參議。詳見玄石先生所撰行狀及尤菴先生所撰碣銘。配贈淑夫人驪興閔氏。判官高年女。
156_288d十四世。諱益新字彥明。早世。贈吏曹參判。配贈貞夫人安東金氏。監察厚男女。禮曹參判花山君澍孫。
十五世。諱洙字道源。參奉贈吏曹判書。配贈貞夫人李氏。坡原都正應福女。成宗王子益陽君懷玄孫。無嗣。取弟濤長子榦爲後。○濤字巨源號觀性齋。配淑人淸州韓氏。贈承旨曇女。南平縣監贈兵曹判書毅壯公楯曾孫。有二子。○栽執義。
十六世。諱榦字直卿。是爲先生。以觀性公長子。爲156_289a判書公嗣。事實詳見年譜。

 

厚齋先生年譜卷之一
확대원래대로축소
 [年譜]
厚齋先生年譜[一] a_156_290a
[UCI] G001+KR03-KC.121115.D0.kc_mm_a426_bx001_01_001:V1_0.S3.INULL.M01_XML   UCI복사   URL복사


丙戌。皇明毅宗烈皇帝崇禎紀元後十九年。本朝仁祖大王二十四年八月二十日癸巳寅時。先生生于廣州沙川村白雲山下第。
卽先生本生考觀性齋公第。○先生伯父判書公以宗子無嗣。及先生生。祖母金夫人親爲鞠養。命判書公子之。
丁亥。先生二歲。
戊子。先生三歲。
先生生有異資。雙眸炯然。骨骼嶄聳。聲音洪亮。擧156_290b止莊重。學語便知愛親敬長。見長者讀書。卽就書側。俯仰如咿唔狀。終日不去。從祖祖父沙川先生克亨大加奇愛曰。此兒必以文學大吾家。
己丑。先生四歲。
庚寅。孝宗大王元年。先生五歲。
始受千字文於觀性公。先生逐字問義。至資父事君曰父字之義。父親是也。未知君是誰也。觀性公曰父生我者也。君食我者也。汝雖食於家。其實君食也。君父恩義之重一也。先生竦然曰然則君之面。可得見乎。觀性公曰多讀書而年長則可以見156_290c矣。先生遂終日孜孜。日三四請敎。再從叔同知公混。先生之同庚也。頻來請同遊。先生謝曰吾欲讀書。以見吾君。何暇與叔遊也。聞者異之。
辛卯。先生六歲。
五月。遭祖妣貞夫人金氏喪。
先生哀戚如成人。襲斂時欲入參。長老以其幼小禁之。先生哀哭曰安有祖母喪而孫不見者乎。沙川公哀且奇之。抱立使遙見之。
壬辰。先生七歲。
始受十九史略。課讀甚勤。文理日就。是冬盡一帙。
156_290d癸巳。先生八歲。
先生藻思益富。而常不自足。讀書至聖賢格言及古人善行。未嘗不擊節欽歎。戚叔尹尙書絳適來。以習禮大樹下爲題命製之。先生卽作數句曰升降之時兮。曾參之帶端肅。揖讓之際兮。顏淵之袂高拱。吾不知當此之時。孔子亦與群弟子。同爲升降耶。揖讓耶。抑端坐而受其拜耶。尹公大加稱賞。仍見先生之言動擧止。異於凡兒。勸判書公曰此兒必敎理學。又指先生之弟執義公栽曰。此兒則必敎表策。世以尹公爲明於藻鑑。
156_291a甲午。先生九歲。
秋洞人講鄕約。上下咸集。酒酣崔李二人歌。徐趙二人舞。諸兒聳觀雜沓。先生獨讀書不顧。有詩曰淸歌戛玉崔和李。妙舞飜風趙對徐。歌舞紛然非正樂。閉門吾自讀吾書。李咸陵澥見之曰非但詩思超凡。自有涅而不緇之趣。
乙未。先生十歲。
丙申。先生十一歲。
讀小學。
戚叔尹參議衡覺嘗歷過。而判書公兄弟適出外。156_291b先生與執義公延入接對。言辭端詳。禮貌雍容。尹公奇之。仍問讀何書。先生對曰方讀小學。尹公曰汝能行小學之道乎。先生曰雖甚不敏。乃所願則終身服膺也。仍問曰小學中年長以倍則父事之一句。何謂也。尹公曰此何難知。凡年長倍於我則當以父行事之。先生曰然則五歲兒當父事十歲兒乎。尹公初則平坐酬酢。至是乃斂容危坐曰吾平生泛讀此章。今聞汝言。不覺語塞。第言汝意。先生曰愚意必以十五歲二十歲爲限然後。可以無礙。倍之云者。似指十五年二十年長於我者矣。尹156_291c公撫掌稱善曰然矣然矣。仍執手撫頂曰勉之。他日不可量也。後逢觀性公曰君家兩兒。命世才也。朴尙義之言。將必驗矣。先是術人朴尙義每過沙川前路。必下馬向白雲山而拜。人問其故。朴曰此山端重厚德。必有大賢生其下云。故尹公之言如此。
丁酉。先生十二歲。
戊戌。先生十三歲。
己亥。先生十四歲。
庚子。顯宗大王元年。先生十五歲。
156_291d辛丑。先生十六歲。
八月。丁妣貞夫人李氏憂。
因喪而冠。
先生哀毀踰禮。初喪水漿不入口。居廬不脫衰絰。本生韓夫人憫其生疾。具薑桂之味送之。輒受而不食。終三年疏食。以此胃氣受傷。近食輒嘔。至癸卯夏。患痁疾。屢歲沈綿。危而堇蘇。自是羸瘠特甚。
十月。行李夫人窆禮于沙川先山北麓紅靑洞。
壬寅。先生十七歲。
癸卯。先生十八歲。
156_292a十一月制闋。
甲辰。先生十九歲。
中公都會初試。
四日連魁。
乙巳。先生二十歲。
丙午。先生二十一歲。
丁未。先生二十二歲。
聘夫人朴氏。
夫人籍陰城。太宗朝忠臣判承樞忠愍公淳之後。孝子贈參判浩遠之女。
156_292b戊申。先生二十三歲。
秋中增廣監試初試。又中大科初試一等。
幷不利南省。自此日取詩書四子家禮近思錄等書。循序講讀。至於學庸。讀幾萬遍。字究其訓。句探其旨。人一己百。不得不措。其深思實見。多有超然獨得之妙。
十月子泰魯生。
拜同春堂宋先生於從祖叔父坎止公第。
坎止公名澄。春翁門人也。春翁適歷宿其第。先生修刺往拜。晤語良久。及辭退。春翁謂坎止公曰。彼156_292c少年從事學問幾年矣。坎止公曰以老親在堂。專治科工。未嘗從師爲學矣。春翁曰君雖不知。彼則煞用工夫者也。
己酉。先生二十四歲。
春讀書于白雲山寺。
自是每歲携經山寺。一坐屢月。當夏群僧丐麥四出。只留飢衲數人以守之。蟣蝨或雜於飯飧。冬則晝飯留半。敲氷取水。以充長夜之飢。人不堪其苦。先生處之晏如也。○在山寺晝不下庭。夜不解衣。究索講討。至忘寢食。有一老僧見之曰。貧道幼時。156_292d尙及見沙溪先生棲寺讀書。措大今日工夫。庶幾及之。○嘗聞杜鵑聲。徹曉不停。忽自思曰禽鳥之無知。天機所動。勤苦如此。況人之爲學。莫非爲己。而乃反有終日悠泛者。可以人而不如鳥乎。於是益自奮勵。對卷孜孜。通曉不寐。
讀太極圖說于深谷書院。
旁參諸家註解。力探玄微。沈潛玩賾。窮晝達夜。歷三朔如一日。心專意注。昭晳洞澈。至如木葉川流。見之皆成太極圈子。森列眼底。
拜尤菴宋先生於東郊。論太極圖說。
156_293a時尤翁留疏告歸。暫住東郊。先生徒步往拜。達官及士友塡軒滿室。先生堇納拜於末席。質問經禮疑義數條。仍論太極圖說。剖析微妙。發前未發。尤翁大驚且喜。講論之際。不覺漸就至前。自奧至閾。幾乎接膝。亹亹終夕曰。數十年來。未覩如此學識。未聞如此議論。今幸親見。殊爲爽快。及辭退。尤翁離席答拜。依然有河南目送龜山之意。厥後每逢士友。輒問曰君識金直卿乎。如曰未也。則曰君何固陋之甚。直卿乃今世大儒也。須往訪問學云。 右一條行狀。係於己酉。而年譜草本云或在壬子。或癸丑。當更詳。今亦從行狀。而第先生所記尤翁語錄。156_293b以癸丑九月爲首。此年條終可疑。
庚戌。先生二十五歲。
辛亥。先生二十六歲。
壬子。先生二十七歲。
四月。拜玄石朴先生於白川。
玄翁時寓白川邑內。先生承判書公命。與弟執義公往拜受業。先生攻苦食淡。篤志力學。講質疑義。見解超詣。及退私次。危坐一室。肩背竦直。未嘗少欹。玄翁遂許以呂與叔六月中緱氏氣像。以平日疑晦講確而未決者。詢於先生。先生折衷群言。辨156_293c析以對。玄翁大加稱賞。每曰直卿乃吾畏友。非學於吾者也。且謂諸學者曰道之大原。直卿實洞見。且其剖析精微。使人曉然。吾所不及。君輩如有所疑。須先就正云。○比辭歸。先生請益。玄翁勉以程門敬法。仍同出舟次。晤語良久。悉以平日所得者告之。其期許勸勉之意。溢於辭表。
癸丑。先生二十八歲。
夏著太極圖說箚記。
九月。拜尤菴先生於東郊。
時尤翁赴寧陵遷奉。來住東郊。先生與執義公156_293d往拜。講理氣先後。知禮成性之說。五行相生先後之序及家禮疑義。尤翁曰每逢君輩。心開眼明。胸中豁然。此吾所以欲源源相從。而客撓如此。未得穩聽高論。幸於中半山寺相會。做數日講討如何。且出示上衣下裳之服曰。此乃朱子燕居服也。遺制新自中國來。君必未見。故特以相示。
女李氏婦生。
拜玄石先生於京邸。
時玄翁以閔禮事待命秋曹。
甲寅。先生二十九歲。
156_294a春上尤菴先生書。質五行之性。本然氣質之辨。
見尹鑴論己亥邦禮。遂斥絶之。
初鑴有盛名。與坎止公相親往來。故先生亦與之熟。鑴深致傾倒。而先生每疑其言議誇誕。全無檢束。不似儒士規模。及其所謂禪繼說出。而以尤翁所定己亥邦禮。爲卑主貳宗。語意凶險。先生深惡之。至是鑴又至坎止公家。論及邦禮曰宋英甫前後所論禮文皆誤。己亥之禮則以士夫家禮而用於王朝。近日閔家禮則以天子之禮而用於私家。渠豈無誤禮之罪哉。近聞自上搜納前後禮說。156_294b頗有覺悟之端云。英甫亦將不免矣。又曰己亥之禮。漣川許丈專主賈疏立次適亦名長子之說。宋英甫專主賈疏體而不正之說。各有所主。不可舍一取一。惟吾所謂臣爲君服之說。通而無礙矣。坎止公曰此於古禮有可據乎。鑴曰綱目元魏時書馮太后弑其主。今以弑其主三字觀之。則母之有臣道可知矣。先生曰不然。馮后本兇悖之人。平日多行淫穢。以此母子成隙。遂殺其無罪之子。故綱目特書弑以垂戒。初非以母有臣道也。且觀漢書武帝之朝于東朝也。輒稱臣。則誠以子之於母后。156_294c有子道臣道故也。今反謂以母稱臣於子者。豈不逆理。坎止公曰子無臣母之道則所謂臣爲君服之說。終不可行也。鑴曰子無臣母。乃劉侍讀說。何足數也。坎止公曰此雖劉說。朱子旣採入於論語集註。則何可以劉說而少之也。先生又反復力辨曰此皆朱子定論。而公執偏見倡危言。欲嫁士林之禍何也。鑴語屈忿然曰。君以吾爲不及朱子耶。朱子所見。自取劉說時已誤。今吾所論。功不在禹下。又曰千載之後。如有賢於朱子者出。必以吾言爲是。其言轉悖。先生大加駭異。遂面絶之。○其後156_294d先生遭大故。鑴自以故舊之義。送伻弔問。兼致賻布。先生不受。對其使焚之。
九月拜尤菴先生於水原萬義。
時尤翁以崇陵誌文製述事上京。先生遂從行宿龍仁。邑倅具一行夕飯。先生獨不食。尤翁問故。先生曰與本倅素昧。無食其食之義。尤翁却食曰吾亦素昧。且此私行。見君之不食。吾亦無可食之義。
冬與京畿儒生李必益等上疏。辨尤菴先生誣。
尤翁素爲群兇所忌。至是鑴,積得志。嶺人郭世楗156_295a者受其嗾。投疏構誣。禍色甚急。京外多士。皆憚其氣焰。不敢出一言。先生首倡議上章伸辨。自製其文。而李公必益爲頭。上初命盡竄全疏。先生治任將發。因時相陳白。只配疏頭。先生盡以行具給李公。仍與士友相議。聚穀以贍其家。
乙卯。肅宗大王元年。先生三十歲。
正月。拜尤菴先生於鎭川吉祥寺。
時尤翁方治謫行。先生爲送別往拜焉。
著八欲八勿改過諸箴。
五月。拜玄石先生於楊根。
156_295b和尤菴先生北謫到鐵嶺詩韻。
尤翁謫德源。行踰鐵嶺有詩。先生聞之次韻。凡三首寄呈。以寓景慕感慨之意。其一曰邪說日熾炎。吾道寒似鐵。人心易誑惑。汚染如脂血。周孔去已遠。古禮亦多缺。嗟嗟嶺海翁。丹衷質秋月。尤翁覆次之。其一曰我友淸風子。學賤功利鐵。方在少壯年。不使於氣血。金玉聲且振。德全期無缺。思之不可見。淸宵共明月。
十二月。上尤菴先生書。質明德及格物說。
先生嘗以明德爲心性情之摠稱。或者以爲不然。156_295c至是書候尤翁於長鬐棘中。仍質是說及格物說。尤翁答曰明德說甚是。又曰竊觀所論。不倚於偏頗詖僻。不蕩於怳惚虛無。又不類近日驚天動地。輕視先儒。睢盱恣肆。隨意義起之說。而從容於程朱之緖餘。故其說愈卑而愈密。其義愈淺而愈切云云。
丙辰。先生三十一歲。
正月子師魯生。
三月哭坎止公。
有祭文。
156_295d上玄石先生書。質明德說。
玄翁初於明德說。有所不合。以爲只可以心性言也。其後先生進拜玄翁。輒問曰明德說更爲思量否。先生對如前。玄翁曰當容更思。最後謂曰前論明德。當以子說爲定。其後答門人書。亦以先生說爲是。
答族弟儉齋士直書。論五行之性。
公名楺。坎止公仲子也。與先生同學于玄翁。
冬拜玄石先生於砥平釜淵村。
上尤菴先生書。質心性情意及太極圖解說。
156_296a尤翁答書曰所論精深明白。實非愚昧所可窺測。三復玩味。繼之以歎息也。吾人見解。已到此地位。前頭所到。其可量乎。自此而復加涵養之功。使之理日益明。存日益固。踐履日益高。擴充日益遠。則朱夫子所以啓發微言。以惠後學之意。庶可不負矣。天相斯文。吾道東矣。世道幸甚。朋友幸甚。
丁巳。先生三十二歲。
拜玄石先生於楊根。
輯東儒禮說。
先生於禮書。用工尤深。經曲源流。悉皆搜羅貫穿。156_296b嘗患東方諸賢論禮文字。散在各集。有難考閱。遂取諸先生集中論禮諸說。一依家禮門目。隨類彙編。摠十二篇。
上尤菴先生書。質理氣人心道心說及大學疑義輯註諸說之誤。
七月製儒生尹櫶等伸辨尤菴先生疏。
時群兇構尤翁益急。告廟之論。旣停復發。禍將不測。尹公倡率同志七百餘人。將上疏辨之。尹進士以健屬先生草疏。袖往疏廳。李洗馬橝亦持一草來。方欲繕寫。任參判弘望,趙佐郞根見先生所構。156_296c皆大驚稱歎。遂寫呈之。趙公曰栗谷以後得疏章之體者。只見此文。文章之外。義理見識。極爲明透。近年以來所無之文字也。○先是內兄李進士永敷欲伸救尤翁。請疏於先生。先生草副之。金公錫胄見之。大加稱歎曰此南雲路以上手段也。
戊午。先生三十三歲。
著太極圖陰陽左右位次辨。
玄翁常謂先生曰河圖洛書。皆北下南上。左東右西。今太極圖依此排置看。則左邊陽動。移在右邊。右邊陰靜。移在左邊。位次與圖書不同何也。先生156_296d曰太極圖。與圖書不同。只當各因本圖。以太極圖立看。圖書臥看。則左右位次。三圖皆同矣。厥後又著辨說以進之。玄翁曰此說是也。
十一月第三子生。
己未。先生三十四歲。
二月丁考判書公憂。
判書公自昨秋有重患。涉冬沈痼。先生左右扶將。頃刻不離。自藥餌飮啖。以至便旋轉仄之際。必躬親護持。一不使人代勞。適房堗之溫涼。秤柴而手爇焉。察粥飮之加減。計匙而憂喜焉。及其委頓之156_297a久。則輪其床而旋轉之。以宣其鬱。澌綴之極則繩其衾而稍擧之。以紓其重。以至禱天嘗糞。靡不用極。判書公臨終。執先生手曰爾恩吾無以報也。先生閱歲侍湯。晝宵煎泣。眞元大脫。及遭巨創。水漿不入口。號隕痛絶。哭不絶聲。枕苫屢日。終不易處。以致外風乘虛。猝患歷節風。症極危厲。先生夢判書公謂曰有醫崔昌漢者。迎來治之則可愈。執義公入京遍求而無其人。歸路歷入靑坡趙知縣邦徵家語及之。趙驚曰江華人崔昌漢者。略知鍼法。豈此人耶。卽使人探問其素所主者。則果於其昨156_297b來矣。遂邀來試鍼。痛勢頓減。連試六七日。病遂愈。人皆驚異。
四月行判書公禮於沙川先山南麓卜竹洞。
著小學箚記。
答李公君輔 世弼 書。論大學正心說。
答李士秀 挺英 書。論小學疑義。
庚申。先生三十五歲。
正月上玄石先生書。質家禮疑義。
此後屢書質經禮疑義。多不盡錄。
著大學箚記。
156_297c哭第三子。
子生三歲。容姿俊異。穎悟絶人。先生甚愛之。至是患紅疹不救。方病谻。朴夫人以俗忌請暫停朝夕饋奠。先生毅然終不一廢。
著孟子箚記。
辛酉。先生三十六歲。
五月服闋。
著論語箚記。
拜尤菴先生於黃澗冷泉。
先生嘗受曾祖參議公行狀及高祖執義公碣銘156_297d於玄翁。至是又請參議公碣銘及書執義公碣銘於尤翁。仍留數十日。講論經禮疑義而歸。
著厚銘。
先生以厚之一字。爲持身接物之要。著銘以自警省。學者仍稱以厚齋先生。
壬戌。先生三十七歲。
著中庸箚記。
拙修趙公聖期慕向先生。因閔知縣以升致願見之意。先生曰彼欲見我。何不來訪。閔公曰彼抱病杜門。未嘗尋訪。只以意向致人。故林德涵,金仲和156_298a亦樂與從遊而不嫌之。兄往無妨也。先生曰不然。德涵,仲和。俱是時彥名流。其從遊不害爲下士之美。吾與成卿。同是藏修之士。吾固前此偶然往見則好矣。如聞彼之意向而去。則無乃太自輕而勞於恭乎。趙公聞之。悔其失言云。
癸亥。先生三十八歲。
春拜尤菴先生於京邸。
十一月拜玄石先生於東郊。
玄翁會尤翁于高陽香洞。議太祖大王追上諡號事不合。尤翁孫宋公疇錫記其問答。而語頗失156_298b實。輾轉傳播。辭說紛紜。先生見宋公責其記事之誤。宋公引伏。至以書謝于玄翁焉。後尤翁貽書玄翁。有尊兄一從門人之論之語。玄翁以其書示先生。先生曰所謂門人指誰也。玄翁笑曰似指君輩也。蓋於追諡事。先生之見與師門相合故也。
著童蒙學規。
甲子。先生三十九歲。
著居鄕戒辭。
六月拜玄石先生於楊州。論處尼尹之義。
尹宣擧之子拯。尤翁門人也。嘗以尤翁所撰其父156_298c碣文之不滿意。怨懟譏切。至斥其心術本原。至是乘老少分爭之機。遂與少輩一隊。合勢攻尤翁甚力。先生以爲彼出入尤門四十年。其情義何如。而今乃爲此倒戈。誠極無狀。稟於師門。欲斥絶之。玄翁曰君異於尤翁門人。不相見過矣。至於講論義理則不可。其後先生之宰湖邑也。拯爲高官。因公事屢見之。而不但已知其所存鹵莽。且遵師旨。終不與之講討焉。
乙丑。先生四十歲。
十月拜玄石先生於楊州。
156_298d丙寅。先生四十一歲。
六月。拜玄石先生於楊州。
辨閔彥暉 以升 太極圖妙合而凝圈說。
丁卯。先生四十二歲。
五月。行子泰魯婚禮。
九月。哭外舅朴公。
有祭文。後又撰行狀。
戊辰。先生四十三歲。
正月。與鄭士仰 齊斗 書問陽明學所得。
先生聞鄭公專用力於王學。以書扣問。欲待其答156_299a而辨論之。卒無答。
五月拜玄石先生於玄江。
先是玄翁以冢宰赴召。欲以袖箚論事。而其中正家之道。親親之義。深觸時諱。子弟輩以爲難。並請删去。先生與儉齋公力贊之。玄翁遂於入對時袖進。上震怒。嚴敎荐下。領相南九萬,右相呂聖齊請對論救。至被栫棘之典。玄翁狼狽出城。先生進拜於江上曰。先生此行。雖狼狽。所進袖箚。足以俟百世不惑。質前聖無疑。小子回慰作賀。願勿以此少有自沮之心。玄翁欣然笑曰君言是也。雖坐156_299b此以死。吾無憾矣。
己巳。先生四十四歲。
四月聞坤殿巽處私第。先生痛悒不自勝。居處衣服。貶損常時。寢處於外者六年。○觀性公宿患自前冬添重。綿歷時月。轉益危谻。藥餌食物。非先生所進。輒不近口。先生左右扶將。晝夜焦遑。使執義公邀醫接客。而自守病側。足不踰閾。
六月。哭尤菴先生。服素帶三月。
尤翁先已栫棘濟州。至是被拿。至井邑受後命。先生聞之爲편001哭。仍行素帶三月之制。而以觀性156_299c公疾篤。跬步不離。未幾丁憂。終不得一哭萬義墓下。以伸至意。爲終身恨焉。
庚午。先生四十五歲。
十一月丁本生考觀性齋公憂。
哀戚之節。葬祭之禮。一如前喪。饋奠之暇。日討經籍及禮書。以爲體行之地。玄翁數以經禮疑義。往復商難。親友禮節有疑者。皆稟于先生而行之。
辛未。先生四十六歲。
正月行觀性公窆禮于沙川基洞。
遷祖考參判公祖妣貞夫人金氏墓于卜竹洞。
156_299d與判書公墓同麓稍右。
著深衣考證。
先生病世之裁深衣者。不知楊氏說反屈及肘之非及深衣長衣之別。人自爲制。詭異不經。博考諸書而證正之。
十二月孫致垕生。
壬申。先生四十七歲。
春尤菴先生語錄成。
先生雖專意玄門。而於尤翁尊尙甚至。嘗曰尤齋先生學問淵深。氣像宏嚴。眞間氣所鍾也。
156_300a六月哭子泰魯。
先生心制未闋。又喪長子。喪禍洊酷。疾病侵尋。玄翁致書勉之曰。世衰道微。斯學之不絶如線。如吾直卿者。勤篤之工。探賾之精。庶幾任異日不貲之責。而今因憂戚。或有一毫少懈。則烏在其平日倚恃之望云。
癸酉。先生四十八歲。
二月心制闋。
拜玄石先生於廣灘。
四月答金叔涵 載海 書。論太極圖疑義。
156_300b著思齊錄。
彙錄古人存養力行安貧樂道敦睦同爨之說。名之以思齊。要以觀覽警省焉。
甲戌。先生四十九歲。
閏五月。拜玄石先生於延曙。
四月天心大悟。坤殿復位。玄翁拜左揆赴召。先生進拜于延曙。玄翁謂先生曰國有大慶。如吾空疏。首被登庸。何以則可以上當天意。下服人心。而得義理之衷耶。先生曰天日重明。聖心悔悟。此政更新庶政。措世太平之一大機會也。庚申156_300c之南人。猶可參用。己巳之南人。罪不可貰。懲討之典。不容少緩。南九萬以首相。陰爲日後之計。以降號爲慼之語。敢陳於疏中。其悖理無狀如此。不可不明論顯斥。以扶倫常。敦府會議之諸宰。動於九萬之邪論。使莫重復位之慶。遷就屢日。此亦不可不論罪。且曰此係世道汚隆之機。願先生勿撓於高門諸議。蓋玄翁族姪泰尙,泰淳輩皆附九萬之論故也。玄翁笑曰義理極爲明正。令人胸中豁然。第說時易做時難。君處局外觀之。吾在局內當之。異日事爲之一一允合。何可必也。南疏誠甚驚駭。156_300d然朝著草刱。彼又首相。自我先爲攻斥。亦似難矣。其後玄翁入朝。請鞫希載。論罪徐文重等。以明義理。疏箚建白之際。多采先生之議焉。
十二月。除典設司別檢。
先生前此屢登薦剡。至是除是職。辭不就。
乙亥。先生五十歲。
三月奔玄石先生喪於坡州廣灘。加麻三月。申心喪三年。
玄翁疾革。問先生來到者三。先生初聞疾篤。急馳往赴。中路承訃。遂奔哭成服而歸。
156_301a四月赴玄石先生窆禮于長湍招賢山。
有祭文。卒哭乃歸。
八月行女李氏婦婚禮。
十二月哭子師魯。
丙子。先生五十一歲。
六月哭朴祖能 泰殷
玄翁長子也。後撰墓誌。
十月除世子侍講院諮議。
十一月上疏辭不許。
因柳重茂疏。再疏辭得遞。
156_301b甲戌。玄翁之當朝也。先生之言。十從八九。泰淳輩深忌之。嘗語先生曰吾叔本少論領袖。今忽爲峻老門人中。誰執其咎。先生正色曰師門平日。惟義理是衷。何嘗有彼此之偏耶。且公過矣。以師門一家子侄。不能贊大中至正之道。而反以黨論題目加於長者何耶。泰淳怒目而去。至是嗾臺官柳重茂。以未允物論爲言。吏曹參判李公徵明上疏盛稱先生學問操履。而斥重茂妄言。先生再疏辭得遞。
與金叔涵書。辨未發說。
156_301c金公以大學心不在。爲昏昧之病。又以昏昧爲體上之病。又曰性者理也。理無善惡。心者氣也。氣有不齊。故當其未發也。性雖粹然無疵。以心言之。豈無聖衆之別。先生條釋而痛辨之。略曰心之未發而靜謂之體。旣發而動謂之用。則惟此未發而靜之外。豈更有別般心體者哉。當其未發也。其體中而不偏。一而不雜。純善而無惡。於斯時也。豈復有所謂病也。及至旣發而動。此心之用。或失其正。則凡所謂病。皆從此生。卽周子所謂幾善惡者也。其病雖多端。要其大槩。若非昏昧沈汩。則必是膠擾156_301d奔馳。苟能驗之於吾心。可以知也。今以昏昧奔馳。分屬於體用動靜。而遂把昏昧爲體上病痛。果如是者。是當未發之時。其體已有偏。豈可謂之中也。已有雜。豈可謂之一也。已有惡。豈可謂之純善也。所謂性卽理心卽氣者。固是矣。然心與性。本渾融無間。相離不得。故靜則俱靜。動則俱動。未有心動而性獨靜。亦未有心昏而性獨明。今如來說則是衆人之心。雖當寂然不動之時。皆昏昧汩濁。而惟其心中所具之理。獨淸明洞澈也。此必無之理也。
丁丑。先生五十二歲。
156_302a正月復除諮議。上疏辭不許。
題閔彥暉中庸圖後。
其圖位置倒錯。次序紊亂。粗略疏闕處甚多。故先生略辨之。
四月題農巖金公仲和 昌協 與閔彥暉往復智知說後。
金公以胡雲峯智字訓釋。謂不明於心性之辨。又曰智者五性之一。知者一心之用。不可渾而一之。又曰智卽理也。而謂之妙衆理則是以理妙理。先生辨之略曰智者五性之一。而以其所主者言之。卽主乎知。智之主知。猶仁之主乎愛。義之主乎宜156_302b也。若以智謂不管於知。則孟子何以曰是非之心智之端。朱子又何以曰知是非者智也。而所謂知覺智之事者。尤爲分明。就心上總言則所謂智者。統屬乎心。就性上分言則所謂智者。專主乎知。隨其所主。自不相礙。何可以其統屬者。疑其專主者。而曰不明於心性之辨乎。孟子曰智之實。知斯二者。張子曰仁不得智則不知。以智知仁義。有似於以理知理。而終古聖賢。皆如此說者。蓋以智之爲性。本爲主知也。胡氏所謂妙衆理。又何病於以理妙理乎。又曰智者知之體。知者智之用。而心者卽156_302c統此體用者也。但智不能運用。而心能運用。故非心之運用則智不能自發。尋其脈絡則知本從智上出來。而從其運用處看則知便自心而發見。豈智之知外。別有心之知者哉。孟子曰是非之心。智之端。旣曰是非之心。則觀此一心字。可知其知者便是心之事也。其下繼曰智之端。觀此智之端三字。可知其知者。卽是智之發見也。孟子已合知與心以言智。朱子曰以智知者心也。以此觀之。則智知心知。果有分別乎。
著李君輔師服說辨。
156_302d玄石先生語錄成。
十二月除宗簿寺主簿。
辭不就。
戊寅先生五十三歲。
六月丁本生妣淑人韓氏憂。
先生衰年居憂。氣力綿綴。而執禮如一。哀隕動人。家人至親。終不敢以薑桂之味勸焉。
八月行窆禮。
合葬于觀性公墓。
答李君輔書。論愼妃復位事。
156_303a略曰自申疏以後。搢紳之間。士友之中。論議多岐。至於朝廷處分。又爲一復一否。不勝慨惋於心。而頃聞亦有主出母之說者。深恨世無許大識見。快斷其是非之所在。今見惠書。與鄙見편002合。覽之便覺大快人意。嚴正明快。可以一掃世上許多議論。雖未行之今日。亦足以使天下後世。知有如此正當義理。其有助於世敎。顧不大歟。蓋其時前縣監申奎疏請莊陵及愼妃復位。而朝家只復莊陵位號故云。
己卯。先生五十四歲。
156_303b答朴叔擧 自華 書。論忠恕說。
庚辰。先生五十五歲。
玄石先生年譜成。
九月心制闋。
除靑陽縣監。
以祿不及養。六呈辭狀得遞。
冬著禮記箚記。
只述曲禮。未卒業。
辛巳。先生五十六歲。
禮記類輯成。
156_303c先生嘗以爲禮記篇章散出。難於考覽。遂以家禮門目。逐類彙分。自居憂時始編次。至是書成。名曰禮記類輯。
答姜叔重 錫朋書。
玄翁季子泰晦坐科獄。編配耽羅。同門諸人皆棄置不問。先生以爲彼雖獲罪朝家。不齒士林。而師門之子。不可棄絶。獨爲存訊不廢故舊之誼。答姜公書。亦及此事。
八月除禮山縣監呈狀辭。
因大臣筵白有催促之命。遂赴任。
156_303d右相申公琓筵請催赴。少試絃誦之治。因有促命。黽勉赴任。至則曉儒生以孝悌忠信。勤學力行。諭下吏以奉公恪勤。當事勿欺。懇懇再三。出於至誠。士皆相勸。吏不忍欺。簿牒之暇。又與邑儒趁日講學。夜分乃罷。湖中章甫。聞風負笈者數十人。
建自菴金公書院。
金公名絿。卽己卯名賢而本縣人也。先生下車。首訪古之鄕先生有名德者。得金公遺蹟。爲之立祠妥侑。以爲瞻仰興起之地。人皆拭目焉。
壬午。先生五十七歲。
156_304a釐正鄕校兩廡位次。
有儀節及祝文。
七月棄官歸。
闔境士民。聞先生歸。攀轅涕泣。俾不得行。乃於夜深後開後門潛行。禮人如失父母。及遞立去思石。追思歌之不衰。
歷拜李忠武公 舜臣 墓於牙山。
哭朴述可 泰輿
玄翁第二子也。有祭文。
癸未。先生五十八歲。
156_304b答朴尙甫 弼周 書。論大學疑義。
甲申。先生五十九歲。
聞上築大報壇。祀皇明毅宗皇帝。感而賦詩。
哭族弟右相士肯。
公名構。坎止公長子也。有祭文。
乙酉。先生六十歲。
八月赴玄石先生緬禮于平山綿谷。
有祭文。
十月著雲溪書室學規。
從學諸人及傍近士子。立雲溪書室於先生所居156_304c之側。先生爲修學規三十餘條。揭示壁上。使來學者倣而行之。京外有志之士。聞風坌集。先生爲之答問訓迪。晝夜不倦。隨人淺深。敎各不同。而要以克己省身爲主焉。
丙戌。先生六十一歲。
九月答李君輔書。辨練時絞帶用葛說。
李公以賈疏練後絞帶變布之說爲不可從。絰與絞帶。當一體變葛。立說殆萬餘言。先生引經據義。段段辨破。
丁亥。先生六十二歲。
156_304d五月行孫致垕冠禮。
答李君輔書。
辨承重妾子母其所生母之非。
戊子。先生六十三歲。
答李君輔書。論大學格物說。
閏三月除宗親府典簿。
入京肅命。
先生以爲每除輒辭。分義未安。且在一行作吏之後。故黽勉一肅而還。
再呈狀遞。
156_305a八月除連山縣監。
四呈狀辭。
九月行孫致垕婚禮。
因特命催促。遂赴任。
連介兩湖之間。以難治名。先生爲政。一如禮山。而尤致意於興學敎士。縣有遯巖書院。卽沙溪先生妥侑之所。先生朔望。必躬往展拜。仍與章甫講經史。考課精勤。勸誨諄篤。一境興起。文風丕振。旁縣人士亦來參講。至今本院以先生造士之規爲式焉。
156_305b己丑。先生六十四歲。
四月與李君輔書。論崔錫鼎禮記類編事。
錫鼎毀禮記爲類編。至於掃去庸學章句。恣意分裂。鋟梓進御。先生聞之。貽書李公。力言其誣悖之狀。
答姜叔重書。論爲師門辨誣疏事。
崔錫鼎誣玄翁亦曾參論類編。列錄姓名於參證諸人中。以爲借重之計。姜公錫朋,梁公處濟,李公挺英及先生弟執義公。將上疏辨誣。書報先生。先生欲上京相議。適患重感。乃答書略曰先生之入156_305c於類編講確。實是意慮不到。豈勝痛駭。先生於庸學二書。用工尤深。一遵程朱成規。拳拳服膺。常力排驪尹之中庸說。則決不於今日類編。同爲講確。此可以質鬼神無疑矣。僉兄此擧。實出於爲師之誠。弟亦欲上去面議。而賤疾方谻。當俟少間卽發。及先生上來。諸公已推姜公爲首而呈疏。先生深以未參爲恨焉。
五月祭百濟將軍階伯。
階伯戰亡之地。在本縣黃山。故設壇于孤雲寺西岡。操文祭之。
156_305d祭丙子戰亡通引張士貞。
凡於勝國及本朝節義之人。遍訪遺迹。其有廟者增飾之。無廟者操文設祭。表章激勸之道。無所遺焉。
庚寅。先生六十五歲。
二月棄官歸。
士女攔道泣挽。以借寇之意。屢呈于巡營及籌司。
七月遞職。
庶弟楶自監屯還。有所得錢財。群盜謀欲劫之。夜聚於松林中。忽相謂曰聞其家在金連山籬外。必156_306a致驚動。財雖可貪。豈可使仁人不安哉。遂散去云。 未詳年月
辛卯先生六十六歲。
二月哭外甥李普溟。
有祭文。
壬辰。先生六十七歲。
六月哭季氏執義。
執義公見擠時輩。昨年冬左遷寧海。至是喪出任所。先生哀傷逾節。至期後對人語及。輒涕淚交頤。見者爲之感動。
156_306b八月迎季氏柩于忠州樓巖以歸。
執義公無後。先生經紀葬事。董察家務。又躬懇於族弟承旨公槔。得其第三子恒魯爲嗣。
十一月除世子翊衛司衛率不就。
哭姜叔重。
癸巳。先生六十八歲。
閏五月除司憲府持平。上疏辭不許。
先生每上辭疏。奉置床上。下庭拜送。批旨來到。亦拜迎。
七月再疏辭遞。
156_306c除司憲府掌令。
八月上疏辭不許。
十月再疏辭遞。
十一月答尹瑞膺 鳳九 書。論出處。
略曰士君子行藏進退。各適其宜而已。此不可以一槩論也。可就則就可去則去。一行一止。惟義所在者。是儒者出處之正法。此如冬裘夏葛。飢食渴飮。其爲道理。本自如此。其或吾學未成。虛名可愧。量分度才。堅守素履者。是又一道也。聖人開此一條路。使後之樂志安分者。有所受用。若其遯跡嵌156_306d巖。長往不顧。此乃物外高蹈之士也。凡此三者。皆有古人已行之跡。雖於其間。不無優劣得失之殊。然各有義理。各有所守。有非後生末學所可得以跂及者。某之不肖。濫蒙異數。自處甚難。憂窘惶惑。罔知攸爲。然欲就其庶幾勉強者從之。則惟所謂量分度才之說。稍可摸倣。而或免於罪過也。
甲午。先生六十九歲。
十一月。除掌令再疏辭不許。
十二月答申明允 書。辨韓德昭元震未發說。
略曰未發之前。已有惡之兆眹者。韓說大段做錯。156_307a其爲病必至於以氣爲理。認賊爲子。而終與荀卿性惡之說。同一關棙也。
乙未。先生七十歲。
正月遞職。
六月與申明允書。論坡山玄石先生影堂朔望焚香之規。
略曰江陵丘山書院安夫子畫像。不行春秋釋菜。惟設朔望焚香。卽栗谷先生所定齋規。此最有據。望與坡山同志。相議行之也。
七月書士直結布私議後。
156_307b丙申。先生七十一歲。
正月答申明允書。論尼尹事及師門遺旨。
略曰所謂辛酉擬書。可見師生之義已絶於此矣。仍記癸丑間。先師以閔禮事待命時。尼尹入城歷訪。謂先師曰吾於父師之間。遭此事。此後則只得自廢而已。今以擬書觀之。與當初自廢之意相反矣。尋常故舊。若非惡逆大故則不絶。況數十年父事之師。因墓文之不滿意而絶之耶。先師嘗謂余曰子仁於父師之間。多有不盡分處。又曰犯分冒義之誚。子仁烏得免哉。又以邢七在前。不可不156_307c戒之意。作書諭之。先師此意。吾同志之士。不可不知也。所謂湯武之說。其時出於彼邊。先師嘗謂余曰師有桀紂之惡。弟子有湯武之德。或可如此說。不爾則不可。又曰湯武之於桀紂。天命未絶則君臣也。一日天命絶則是匹夫。故有放伐之擧。今日師生事。異於是。天命之絶與未絶。何由知之。又曰師生之間。不能善處。先師之言。不啻丁寧。吾輩但守呂與叔規模可也。同門之士。亦有不識師門之意者。此眞所謂不待七十子喪而大義已乖。誠可慨也。
156_307d十一月除司憲府執義。
十二月上疏辭職不許。
答申明允書。
略曰景賚云云。果如所示。蓋先師自壬子以後。寄尹長書二十餘紙。爲陳師生間分義之重。極爲明白。而終不聽。至庚午間。又寄書曰不惟兄之不聽吾言。此後弟亦不能爲兄謀云云。自此先師之意。與前頓異。屢發於對門人酬酢之時。不啻丁寧。畢竟至疑尹之出處。此等事其時景賚年幼。未及聞知。稍長慣聽一邊人之言。其勢不得不如此也。今156_308a承梁友之言。與景賚同。則豈此友亦未聞先師後來之言耶。○景賚卽玄翁孫弼傅字。梁友卽梁公處濟。
丁酉。先生七十二歲。
三月上幸溫泉。祗送路左。上疏請未能陪扈之罪。仍陳養心治病之道。
略曰伏念殿下一疾沈淹。輕重無常。治療有年。了無寸效。側聞病源所在。心火爲祟。果爾則審症對藥。豈無其道。古人以養心爲養病之本。誠願聖上先就本原上用功。淸心神省思慮。愼喜怒節156_308b嗜慾。使一片靈臺。淸明純粹。寬平舒泰。有廓然大公之妙。無一毫滯吝之私。日用事物之間。酬酢萬變之際。莫不循理順應。無所偏係。則一動一靜。節宣有方。心和氣和。調養得宜。疾病自然消除。體候自然強健。昔程子答張思叔厚爲保生之言曰。吾以忘生徇欲爲深恥。朱子答黃子耕書曰。病中不宜思慮。專以存心養氣爲務。久自漸見功效。殿下於此。更加留神體驗焉。則其於將護聖躬之道。未必無少補也。批曰疏末陳戒。言甚切至。深用嘉尙。可不留意焉。
156_308c四月三疏辭職遞。
答李君輔書。辨遂菴權公 尙夏 人物之性說。
權公以爲五常之性。人物異稟。李公書中及此說。故先生略辨之。
五月三淵金公子益 昌翕來訪。
金公久仰先生聲名。至是來訪。見先生修己篤恭之實。自有睟盎而不可掩者。不覺心服。仍問讀何書。可以有補桑楡。先生勸讀禮記。則又渙然曰此吾平生所未染指者。盛敎可謂對症之藥。歸卽痛讀全帙。而因人傳告於先生云。
156_308d十月除世子侍講院進善。上書辭兼陳勉戒。
時景廟在東宮代理。故因辭書兼陳孝親之道。
除執義。
仍兼進善。
上書辭本兼職。仍辨師門被李世德誣引。
丙申上入覽尤翁所撰尹宣擧碣文及尹拯辛酉擬書。特下傳敎。明示邪正之分。至是尼徒李世德爲其師。擊鼓訟冤。多引玄翁甲子疏及簡牘中語。以爲證援。而斷章去取。有乖本旨。先生駭之。疏辨略曰今以本疏考之。其曰拯欲進長書則臣156_309a於相見時止之不啻再三。其曰先致大意於宋時烈則臣又惜其太涉輕率者。是規切之語也。其曰其長在於虛受人言。若能更相開益。俾臻義理之權衡。則必不至此者。是救惜之語也。至又引文敬公金宏弼及朴衡黃愼事以爲言者。蓋此三人於其師門。有所獻規。而皆以微辭婉語。奉質其疑。初非直斥其師也。故臣師於疏中引之曰。雖拯之意。固亦不出於此。蓋欲引此以爲救解。而又欲使拯效之也。至於書札。自癸丑至己巳殆至數十。裁以義理之衷。責以師生之分。縷縷數千百言。且以士156_309b論潰決。朝著紛紜。皆由於兄及百世下公議可畏之意。勤勤懇懇。期以感悟。其爲朋友忠告之志。可謂至矣。於時烈亦勉以先示悔吝之端。以爲終始保全之地。而輒引程子處邢七。朱子待楊子直路德章之事。勸令平心善處。則其奉勉於長者若是其切。臣師嘗答門人書曰。初欲使師友之間。調和善處。故疏辭書意。皆務委曲者謂此也。然己巳以後則事又有甚焉者。當先正之受後命也。臣師勸拯使之望哭服麻。少伸舊誼。又令別爲祭文。備陳衷曲。一哭於墓前。以釋幽明之憾。其周旋善導156_309c之意。眷眷不已。而終不見施。故臣師之意。與前日不同。其彼此扶抑之意。多見於知舊書札。門人問答。晩年所著師友考證。亦可見其意之所在也。惜乎使拯受用臣師之說於甲子之間。則必無士林崩潰之禍。受用於己巳之時。則又豈有晩後之無限狼狽哉。然則其竭誠調劑於怨怒未深之前。據義顯斥於猜隙已甚之後者。莫非臣師隨事權衡。各盡其衷。無一毫偏係之私者也。今世德全沒其意。就其中單取其有助於其師之說。有若全爲一邊而言者。使臣師公平正大之心。一倂䵝昧不明156_309d於今與後。其用意偏枯。遣辭無倫。掩蔽臣師之本意。昭然難逃矣。
戊戌。先生七十三歲。
正月上書辭職不許。
以年過七十。請依禮經致事。
二月聞端懿嬪喪。上書陳慰。仍辭職不許。
三月獻大殿春宮視事服色議。
答申命蓍書。
先生旣疏辨李世德供辭之後。李眞望輩誘申命蓍,朴弼傅等。抄取玄翁文集中中年說話。謂門弟156_310a子不識微意。必欲疏攻先生。適有止之者不果上。而申有書來說其疏意。故先生答之。略曰示意謹悉。第其間往往。與弟輩之聞於師門者大不同。先師晩年說話。豈兄未聞耶。今徒知前日調劑時語。而不識晩後大定之論。則此豈眞知先師之本旨耶。是疏一出則先師後來公心。掩蔽不明。其貽累於師門爲如何哉。
上書辭本兼職及挽辭製進之命不許。
四月製進端懿嬪挽辭。
上書辭職。兼辨師門被鄭宅河誣。
156_310b畿湖三道多士。請以尤菴,同春,玄石三先生幷從祀文廟。正言鄭宅河上書。顯斥玄翁。先生疏辨之。略曰先賢學問之高下。道德之純疵。造詣之淺深。苟非大力量大眼目。有難容易論斷。宅河以年少一後進。旣無平日學識。而乃敢橫生異議。力沮正論曰某人如此。某人如彼。妄以己意。輕加褒騭。從祀重典。肆然自斷。師心高低。略無顧忌。世道之變。斯文之厄。莫此爲甚矣。臣師資稟甚高。德業全備。眞知實踐。早悟道體。誠明兩至。表裏洞徹。規模氣像。和平灑落。出處言行。光明正大。實成德之君子。156_310c不世之眞儒。而至於一生用工。著書明道。有功斯文。嘉惠後學。則又近世儒賢所罕有也。是以文正公臣宋時烈忘年爲交。稱以尊兄。且以南軒屢勉於臣師。至其臨沒。托以世道之責。兩賢相許之深。據此可知。臣雖無狀。何敢爲阿好之言。上以欺邸下。下以誣亡師哉。噫三賢學問道德。俱爲淵深純粹。生爲一世之矜式。沒爲百代之師表。則同陞聖廡。幷享俎豆者。實是多士之公論。此豈後生淺識所可軒輊者哉。臣謂宜痛加辨斥。以明是非之所在也。
156_310d答朴一和書。
略曰兄書謂門人請其師從祀不可。故不可疏辨。此亦非昏愚所敢知也。今日所辨。專在於鄭疏誣辱而已。何必以從祀爲拘。雖以從祀言之。靜菴屢請寒暄從祀。白休菴三疏請靜菴從祀。頃年尤翁亦疏請沙溪從祀。門人之嫌。恐不須言也。
六月上書辭職。勉副憲職。以講官特召。
七月答尹瑞膺書。論從祀事。
略曰竊觀自古從祀。皆是有功斯文之人。今我老先生學問之淵深。道德之純粹。實不世出之眞儒。156_311a而著書數百卷。以嘉惠後學。況己巳以後。扶植已淪之倫紀。其功豈不光明耶。尤丈嘗語於某曰玄石學識。加於吾輩一等。又曰玄石文章學識。近世罕有。兩先生相與之深。又如何哉。而後生淺識。專不知此。乃敢有所侵貶。執事所謂不欲尊畏尤翁所嘗與之儒先者。眞知言哉。不幸鄭疏猝然劃發。遂致多少紛紜。執事所謂斯文福眇者。誠亦宜矣。權疏旣對鄭疏而發。則此出於多士奮激之論。豈以一人之私見。有所勸沮於其間哉。必是傳者之誤也。昔年兩賢從祀之論始發也。只擧栗谷先生。156_311b不及牛溪先生。其時吳楸灘諸公。以牛溪門人。極力周旋於士友間。遂爲之幷擧。今以先輩已行之事觀之。設如或者之言。似不爲大段嫌礙。況此則無是事耶。
承召到果川。上書陳病。辭職而歸。優答不許。
八月上書辭職。兼謝賜朱文抄選。仍陳所懷。
略曰是書所抄。總若干篇。而凡嘉謨至論。宏綱大維。無非可師可法者。其中精一之法。復雪之義。尤爲今日之要道急務。蓋此二事。自是我聖上傳授家法也。昔我孝宗大王運丁百六。心懷至慟。156_311c內講誠正之學。外圖尊攘之功。皇天不弔。弓劍遽遺。至今聞者。莫不痛泣。臣聞是選出於文正公臣宋時烈。而自上特命印出。俾講書筵。聖意所在。庶可仰揣。然則此後繼述之責。顧不在於我邸下乎。惟邸下深留睿念而勿忘焉。
九月除執義。
十月上書辭本兼職。
十一月獻端懿嬪喪大殿服制議。
嬪宮喪。上初服大功。因禮官追疏。改定期制。實與禮意不合。士論譁然。玉堂李重協疏言服制之156_311d非。請更議定。遂有問議大臣儒臣之擧。斯文諸公皆懲畏含默。而先生獨以大功爲對。士林翕然宗之。
答李君輔書。論朝家服制。
李公始亦主期年之論。見先生書。舍而從之。
與芝村李公同甫 喜朝 書。論朝家服制事。
十二月上書辭職不許。
哭李公君輔。
有祭文。
己亥。先生七十四歲。
156_312a正月上書辭職不許。
改定祭禮告家廟。
時祭饌品位置及忌祭。只設一位而不爲輪行。幷一從家禮。墓祭不用四名日。而遵程朱已行之禮。用寒食及十月朔。以此意爲文告廟。
二月上入耆社。覃恩陞通政大夫。除工曹參議。上書辭不許。
書略曰臣旣以年過七十。蒙恩超資。則又當以年七十依例致仕。
三月除承政院同副承旨。上書辭不許。
156_312b旋以耆宴時承旨不可不備員。變通遞。
哭儉齋士直。
有祭文。後撰墓誌。
庚子。先生七十五歲。
四月聞上候違豫。設侍藥廳。卽發行寓崇禮門外。承起居。
六月 丙申 癸卯肅宗大王昇遐。進詣闕下。參哭班成服。
己酉還歸沙川。
每朔望必曉起望哭。雖疾病未嘗或廢。
156_312c獻成服後廷臣朝夕哭。臨罷散官館學生朔望哭及朝臣授杖殯殿素祭當否議。
七月獻朝臣燕居服布帶議。
肅廟晩年。特定君臣服制。依古禮斬衰三年。至是始行之。芝村李公以朱子答余正甫書。有燕居白帶之語。遂用白布帶於燕居。士友多非之者。李公陳疏自列。命收議儒臣。先生獻議辨其失斬衰名色。上命依先生議施行。
答族姪仲禮 在魯 書。論國恤卒哭前私家二祥行否。
略曰曾子問大夫士有私喪可以除。註曰此謂適156_312d子主祭而居官。若庶子居官而行君服。適子在家。自依時行親喪之禮。按觀此可以除三字。則其指練祥而言可知也。蓋雖同是兄弟有官。而居君所則行君服。無官而在家則自依時行親喪之禮。禮意若是分明。故先師平日以此註說爲主。尤丈以爲仙寢未冷而行二祥。則是薄於君父也。以此其時或有行之者。或有廢之者。頃年國恤時。因黃江獻議。勿論官之有無。皆禁之。已成時王之制云。果爾則禮之是非姑勿論。只當遵行而已。
答李同甫書。
156_313a論燕居白布帶之非。
承命製進肅宗大王挽辭。
十月至高陽延曙。迎哭肅宗大王發引。進詣陵下。參下玄宮哭班。
仍卽還家。
除戶曹參議。
未幾因國葬都監有事遞。
辛丑景宗大王元年。先生七十六歲。
六月肅宗大王練祀。赴闕下參哭班。
承別諭。留疏歸。
156_313b筵臣李重協啓請別爲措辭下敎。深示求助之意。引見勉留。使之出入經筵。上遂下別諭。俾卽日入城。毋孤至望。先生以眩疾猝谻。舁疾還鄕之意。拜疏而歸。
獻國練時絞帶布練與不練議。
答李季章 世瑍 書。論玄石先生文集事。
時朝家有玄翁文集刊行之命。而李公自當校正之役。故先生答書。略曰文集修正。當十分審愼。先生己巳前後之見頓異。嘗撰師友考證曰。吾有感於近日事而作。此外晩年大定之見。聞者非156_313c一二。而某之所嘗親承者。又不啻丁寧。若不以此時發明師旨則其罪大矣。修正時就原集中可謄者謄之。可置者置之。使覽者昭然知是非之所在可也。如或不然。依違於取舍之際。糢糊於是非之間。則吾輩之得罪不須言。而師門之貽累誠可慮。一時之異議雖或避。而百世之公論。尤可畏也。○其後李公送示書牘十五冊。先生答書曰略看懷尼間文字。則於紅點處。似無大段裁量者。而於靑點無點兩處。其說甚多。想先師必預料日後而爲此標識也。先師寄林德涵書。有論此事處。而其後156_313d答林令書曰向來數書。多今世禁語。往往亦不無過誤處。勿令疏脫。以增鄙罪云云。先師於其時已有此戒。而吾輩反欲疏脫。以增先師之訾謗。是豈先師之意耶。己巳冬又答林令書曰。頃者最後論懷尼別幅。丙丁之切仰。覺有未愜處。夫是書在尤丈已受後命。而先師晩來所見大定之時也。豈不以前寄別紙說。與晩來之見。或有未愜處故耶。先師至欲丙丁。而今以裁量若干處爲難。則是可謂知先師之旨也耶。
答族姪仲禮書。
156_314a辨小祥正服用生布及絞帶不變之非。
七月答李季章書。
略曰欲與僉兄。從容商量使。外謗不到。師門益尊。此心炳然。可質神明。近見一書札。出於同門之友。其中語言。專不擇發。豈意吾輩爲師門憂慮之至誠。反遭此意外橫謗耶。頃見芝村書曰。日後凡百可憂。當何所不至。朴尙甫亦多有憂慮之言。以爲此後事無可言者。今僉兄獨不爲慮何也。師門禍厄。自此大矣。如弟朝夕垂死之人。或未及見。僉兄亦將身當而目覩。眞所謂參政他日之憂也。當其156_314b時想或追思吾言矣。
與李同甫書。
略曰先師文集。初欲與兄相議裁量矣。其奈李季章自當是役。而其意大相逕庭。朴景賚,兪立之,朴一和諸人。又從而主張大過。至以弟爲矯誣師旨。其他辱說。極爲狼藉。則何敢更爲與議於其間哉。明允居其間。亦遭大段狼狽。師門事無一順境。奈何。○立之兪岦字。
八月與孫致垕書。
景廟有疾無嗣。冊英宗爲王世弟。凶徒擧懷嫉156_314c怨。賊臣鳳輝汲汲投疏。語極凶慘。東宮至於三疏辭位。先生聞之。不勝痛駭。與書略曰自聞建儲之報。歡慶之極。殆於不寐。三百年宗社有託。環東土有血氣者。孰不蹈舞。而彼投疏於名位已定之後者。其心可謂路人所知也。
十二月與李同甫書。
時時事大變。群兇滿朝。賊鏡輩嗾逆虎上變。欲盡戮舊臣。上及於不敢言之地。定策大臣金公昌集,李公頤命,趙公泰采,李公健命及卿宰武將。下至蔭官儒生。騈首就戮。蔓延之禍。次第將及於林下。156_314d外議紛然。先生杜門掃跡。不出戶外。與李公書深致憂國傷時之意。旣又有尙儉,必貞謀害東宮之變。先生憂念憤痛。流涕却食。夜或達曙不寐。
壬寅。先生七十七歲。
答李同甫書。
略曰以兄之見怒時人。必不免一番遭辱。而似聞弟之祖孫亦將不免云。此政朱夫子所謂鉤連隅落如武侯營壘者也。至於宮闈間宦妾事。實是意外非常之變。聖朝三百年。曾有如此事否。關係宗社。憂慮無窮。搢紳之禍。猶在第二件也。
156_315a癸卯。先生七十八歲。
正月書問李同甫靈巖謫行。
略曰兄之此行。固知是早晩事。素患難行乎患難。是兄素所講者。想隨遇而安。如赴樂地也。弟八十病喘。奄奄待盡。近聞姓名屢發於時臺之口。一番踰嶺。朝暮以俟而已。惟是未死之前。再逢無期。病裏懷思。信覺悵黯云云。
三月以不參會盟祭。至城外待拿。會有分揀之命。遂還。
群兇鍛鍊。誣獄旣成。以逆虎策勳。遂行會盟祭。有156_315b不參諸人拿問之論。先生卽至城外待命。適自上有年七十以上分揀之敎。先生遂歸。而群吼日急。至有構成啓草。必欲甘心者。
十月卜地移寓於高山邑內。
先生以家居畿甸爲非便。遂倣伊川龍門故事。盡室南下。旣至愛其山水明麗。欲終老焉。近邑學子坌集。寓舍至不能容。
甲辰。先生七十九歲。
正月聞李同甫自靈巖。移配鐵山。寄書與詩。
聞李公之行當過傍縣。先生欲出路左。成蕭寺笑156_315c別。而李公便道已過。先生恨歎不已。遂作書與詩。追寄謫所。
四月哭芝村李公同甫。加麻三月。
有祭文。
八月 辛未 乙未。景宗大王昇遐。入縣庭擧哀成服。
156_315d厚齋先生年譜卷之一


 

 

 

厚齋先生年譜卷之二
확대원래대로축소
 [年譜]
厚齋先生年譜[二] a_156_316a
[UCI] G001+KR03-KC.121115.D0.kc_mm_a426_bx002_01_001:V1_0.S3.INULL.M01_XML   UCI복사   URL복사


乙巳。英宗大王元年。先生八十歲。
二月除工曹參議。別諭宣召。上疏辭。遣史官宣批不許。
上於更始之初。收用舊臣。首拜先生是職。別諭以斯速上來。出入經筵。先生疏。辭以學問空疏。老病已甚。不得趨命。批曰予以涼德。所恃者山林之士也。予雖誠淺。爾何固辭至此。國有元良。輔幼最緊。爾其體先朝簡拔之盛意。念予思想之至意。亟回桐江之心。幡然上來。贊予不逮。輔予胄子。
156_316b三月陞嘉善大夫。
以先生年八十命陞資。
拜世子侍講院贊善。上疏辭。
遣史官宣批敦召。
時朝野顒望。以爲非先生。不能成就聖德。玉堂申昉請竭誠招延。出入經筵胄筵。啓沃納誨。以補新化。上心亦虛佇。更遣史官宣批敦召。
拜司憲府大司憲。
仍兼贊善。
四月上疏辭本兼職。
156_316c五月遣史官宣批。許遞憲職。仍命偕來。
批曰古之隱逸之士。或布衣而入庭。或登陛而不拜。豈可以高官美爵。致其巖穴之士乎。此必卿引職名而尤辭也。曲循卿願。許遞風憲之職。以軍職召卿。一番上來。有何難便之端乎。予雖誠淺。欲致卿之心。亶出心腹。仍命遞付副司直。○右副承旨趙彥臣啓曰。金某養德山林。學問崇深。士林方有山斗之望矣。方今聖上勤學好問。勵精圖治之時。如此年高德邵之人。必致之於朝廷。則其爲資益。豈云少哉。金某本居廣州沙川。而辛丑以後156_316d凶黨肆毒。以所居近京爲嫌。流寓高山。其勢早晩必還故土。而第其固守東岡。已有年所。倘非聖上務積誠意。必致乃已。則難回其素心。上曰予於昨日疏批。罄竭誠意。而以予淺薄之誠。詎望其感回乎。然予方留念。欲必致乃已耳。
上疏辭召命。兼請召還史官不許。
疏略曰伏蒙聖明。俯察微忱。特遞臣憲長職名。溫綸十行。辭旨隆重。至引古之布衣不拜等事。施之於不當施之人。且命史官與之偕來。異數稠沓。迥出常格。依然若向來朝家禮遇賢士貌樣。臣156_317a不覺惶汗浹背。感涕交頤也。昔宋處士萬適輿疾赴召。數日而死。爲人笑囮。使臣不量筋力。忍疾強行。則委死道傍。決然無疑。其時笑萬適者。豈不復見於今日也。批曰卿若以布衣不拜。爲一不可承之端。則亦有一言。疏中前縣監。乃是職名。予雖誠淺。如是敦召。則豈不上來一見予面乎。今予望卿。不啻大旱之望雲霓。須體予意。安心勿辭。幡然上來。仍命偕來史官傳諭。
答申明允書論出處。
略曰意外異數。迥出常例。此豈庸陋衰病萬不156_317b近似者所可當哉。齒滿八十。病又膏肓。惟此一身。亦恐安頓不得。今乃責之以擔當世務。坐鎭流俗之事。此卽程朱不得行於當時者。且以尤玄兩先生立朝事業。望之於我。何言之易耶。以人則奚但霄壤。以時則其爲險巇。又加百倍。豈意平日知我者有此說耶。時事雖曰一番洗滌。而目今尙多可憂者。使知時識勢之君子當之。未知何以處之耶。士之出處。自有其道。如或蹉跌。則身名都喪。量分度才。自知甚審。此所以寧欲逃遁而不可得也。
六月上疏請召還史官。兼陳所懷。
156_317c疏略曰殿下卽阼以來。凡政令施措。皆從仁心中流出。仁聲所及。莫不欣聳。第竊惟念仁之未發而在中也。渾然純善。及其感物而發見也。直出則爲惻隱。橫出則爲苟且姑息。卽周濂溪所謂幾善惡也。若於分界處。未克精察而明辨。則未嘗不以苟且姑息。爲惻隱慈愛。而當剛不剛。事事委靡。遂至於賢邪不辨。賞罰不明。賢邪不辨則賢者未必用而邪者未必斥。賞罰不明則冤者未必伸而罪者或倖免。可不愼哉。臣遠伏窮鄕。得聞殿下近來所以處分者。其出於惻隱慈愛者固多。而出於156_317d苟且姑息者亦或有之。以殿下之聰明睿智。無微不燭。而猶未免有此者何也。臣恐殿下虛明應物之地。或有一毫未盡。以致臨事發用之時。眩於是非。迷於得失而然也。苟能於格致上煞用工夫。使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衆物之表裏精粗無不到。則其於邪正之別。功罪之分。如數一二辨黑白。當惻隱而惻隱。當慈愛而慈愛。剛決果斷。自無苟且姑息之弊矣。批曰疏末所陳。身在巖壑。辭嚴義正。深用感歎。可不留意焉。安心勿辭。待涼上來。補我不逮。仍命偕來史官傳諭。
156_318a八月癸酉發赴召行。
先生連以疏啓力辭召命。兼請召還史官。上旣命遞職。以安其心。而近侍屢朔相守。促召不已。前後諭批。聖眷益隆。先生不得已發行。
戊寅還到沙川舊居。因書啓請召還史官。仍遞職名。不許。更下別諭促召。
十三日藥房入診時。上問都承旨金取魯曰。昨見贊善偕來史官狀啓。以有意承召。前進爲言。何間作行。而方到何地。對曰觀其私書往復。則欲以近間來到廣州先壟下云矣。上仍口呼別諭。使156_318b都承旨書之曰。昨見書啓。聞卿上來。心甚忻悅。又聞卿之來到近畿。欲爲登對之語。不啻若大旱之得雲霓也。卿雖以老耄爲辭。漢南距京不遠。新涼漸生。數日作行。自可達京。卿旣言此必可見予。而予之倚毗之誠。於此尤切矣。體予至意。卽日上來。用副如渴之望。
壬午上疏申前請。遂召還史官。趣令入城。
批曰日者史官書啓之批。已諭予意。而指日待卿矣。疏本又至。巽讓冞篤。愕然且慙。而但疏語以職名固辭。庶有致卿之望。唐之李泌。唐肅雖不能以156_318c職加之。而運籌帷幄。終成中興之業。此亦唐朝之美事。然終使泌辭其相而未能盡其所蘊。是豈至誠求助之意乎。嘗切慨歎。而此予鑑古自勉處。初以顯職使之應命。亦非禮遇之道。故以疏中書職。使其登對。如此則職名有無。何關於卿。史官姑爲召還。安卿進詣之心。須體至意。卽日入城。
丙戌進到城西。遣史官別諭促對。仍命偕入。
先生以聖恩隆摰。不敢終孤。先王練祀又迫近。遂爲一瞻天顏。兼參哭班之計。進到城西門外。喉院以此意微稟。上遣史官別諭曰。今聞卿156_318d進到城外。哀疚之中。少慰予心。卿雖以本職爲辭。昔在丁酉。故權判府事雖帶重任。亦已承召於行在。則於卿少無不安之端。來在近地。而若不相見。則予之缺然。尤此益切。須體予如渴之意。卽日入來。
丁亥請召還史官。仍遞職名。回諭促對。
諭曰職名存否。若有妨於承召。則先正必不爲此。今以前職造朝。豈有一毫不安之端乎。勿復過辭。幡然入來。則當有面諭之言。
戊子復申前請。勉副職名。趣令入來。
156_319a啓曰溫諭荐降。敦召益切。臣不敢復以賤疾爲辭。而第伏聞權判府事之趨詣溫宮也。肅廟許遞本兼諸任。以軍銜入對云。如臣庸陋。雖不敢比擬於前賢。而惟是講院華銜。未蒙鐫遞。徊徨趑趄。罔知所措。伏乞聖明特賜矜諒。召還史官。兼遞職名。則臣謹當舁進闕下。祗候進退。批曰今覽書啓。卿猶以職名固辭。而亦有先朝已行之事。予豈不許施。以安卿心焉。本職今姑勉副。待卿入來。欲爲面諭。而史官卿若入城。其可自還。卿其體此至意。卽爲偕入。用副倚毗之誠。
156_319b復請召還史官允之。
啓曰曲被聖念。特解職名。感祝惶隕。宜卽趨承。而史官未還之前。終難冒進云云。卽命召還史官。
己丑入對時敏堂。進袖箚。
以軍銜入對。上曰屢次招延。久待上來。而或恐誠淺。莫回遐心矣。今不我棄。幡然入來。予心慰喜。曷有其極。先生對曰臣少時出入先正臣朴世采門下。實無所聞。到今衰朽已甚。無一可取。自上過聞虛名。屢勤禮招。自量不敢承當。而亦不敢一156_319c向逋慢。今此之來。只欲一瞻天顏。退死丘壑。伏願許臣乞骸。以卒生成之澤焉。上曰如予涼德。承祖宗艱大之業。日夜戒懼。惟冀召致山林養德之士。輔導左右。先朝溫幸時。有賜對先正之擧。今以軍銜見卿者。亦體先朝禮賢之意矣。古亦有兩先正出而仕之事。豈可徒守一節。邁邁若是乎。況新策元良。輔導是急。今日勉留。非是文具。勿以一時接待之言泛聽。必爲勉留。是所望也。先生曰儲位新正。睿質夙成。此實吾東方無疆之休。若得人而輔導之。則豈無所益。而臣則年旣八156_319d十。志業空疏。聖敎雖如是勤切。而決無堪當之望矣。上曰屢言而莫回。是予誠淺。愧恧之外。更何言哉。唐肅言于李泌曰旣着紫袍。不可無職名。予亦旣使卿至此。豈可虛帶軍銜乎。贊善之職還授。須勿過辭。先生曰禮有七十致事。蓋以筋力之難強也。況臣已過致事之年十載者乎。上曰七十致事。從仕者之界限。而非謂山林高蹈之士也。予則終不捨卿。卿勿過辭。先生曰臣有區區所懷。而語音不明。昏耗已甚。欲以數行文字仰陳矣。仍進袖箚七條。一曰講明聖學。古昔聖王之學。未156_320a有不以誠正格致爲先。然誠正之工。亦必以格致爲下手用力之端。今日窮一理。明日窮一理。窮而益窮。終至於豁然貫通之地。則以之誠意。以之正心修身。至於家之齊國之治天下之平。皆擧而措之耳。伏惟我殿下。有聰明睿智之性。天縱不世之姿。其於事物之理。殆無所不窮。而日接儒臣。頻御經筵。相與講討。其觀物窮理之工。亦云勤矣。第其所謂窮者。或窮四五分而未窮五六分。則其五六分未窮處。吾之知不到也。或窮六七分而未窮三四分。則其三四分未窮處。吾之知不到也。臣未156_320b知殿下於窮格之道。果皆十分無欠。而於政令之間。果皆一一當理耶。末引朱子封事第一奏以明之。二曰輔導春宮。引賈誼保傅傳。及先王朝擇賢輔導之事。及朱子經筵進講之說。以爲今日急務。無過於此。三曰昭揭大義。我國之於皇朝。外定君臣之義。內結父子之親。壬辰之亂。神宗皇帝擧天下之兵以捄之。此實東方萬世不可忘之恩也。迺者燕都陷沒。皇社爲屋。匪風下泉。志士感泣。而南漢以後。一向爲強暴所制。含羞忍辱。文恬武嬉。萬里梯航。玉帛相望。此豈爲我臣民156_320c者。得安於心哉。惟我孝宗大王。心懷至痛。志切薪膽。與文正公臣宋時烈。首揭大義。謀猷密勿。不幸昊天不弔。弓劍遽遺。足成千古之痛恨。逮我肅宗大王克紹前烈。一遵先志。與文純公臣朴世采。密講大義。將有所爲。顧以時勢尙艱。邦內多事。有所未及。而大報一壇。足以明聖考之心也。今我殿下。丕承兩聖之統。則此後繼述之責。顧不在於我殿下乎。且胡無百年之運。其刷恥之策。惟在自強之如何。伏願殿下以此爲第一義。必盡修攘之道。無忘一洒之心也。四曰敍正彝156_320d倫。向來群兇之犯上蔑君。實古今所未有之大變。正分嚴討之典。不可不急講者也。伏想殿下之明聖。其於彼輩之罪惡。豈有所一毫未燭。而尙不快賜處分。克正義理。豈不有累於聖上之明德耶。春秋之義。君讎未討。則擧國臣民。皆陷於無君之罪。況今日討罪。非殿下討之。是國人討之也。然則殿下於此。惟當一裁於大義。而無或以私心紐斷。一主於王章。而無或以己意低昂而已。苟爲不然則臣恐世道日壞。人心日晦。國是不明。民志靡定。終至於亂亡隨至而不可救正也。五曰156_321a繼述先志。恭惟我肅宗大王造端之化。正家之德。卓越千古。甲戌以後。倫紀復正。一國臣民。懽忭鼓舞。而其時一種異議者。以降號爲慼之語。倡而和之。人心靡然。太半陷溺。倘無文純公臣朴世采克明大義。力加排闢。則世道之禍。庸有極乎。廟庭配享。何等重大。而乃以此等得罪名義之人。混然幷陞於腏食之列。其猥雜屑越。可謂極矣。而殿下方且視若尋常。不加釐正。此可見繼述之未盡其道也。至若斯文事。丙申處分。極其嚴明。尊敬慕向之誠。可見書額之時。堅持勿撓之敎。至及156_321b貽謨之際。是非大定。百世不惑。頃者群奸當朝。忍以非先王本意之說。熒惑天聽。一反成憲。可勝痛哉。到今院享纔復。誣捏少伸。而曾所被罪於先朝之人。職秩自如。節惠依舊。義理之糢糊。施措之苟且。莫此爲甚。而殿下不思所以一遵肅廟之處分。乃反爲兩全俱存之計。此又繼述之未盡其道者也。六曰培養人才。歷引列聖朝委任師儒之長。作成人材。奬勸多士之事。又曰殿下自卽位以來。不惟作成之道。不及先朝。其於直節敢言之士。或罪罰之。或屈辱之。三百年培養之156_321c氣。摧折無餘。此豈所望於聖世者耶。況人材眇然。未有甚於此時。培養之道。尤所當急。望乞精選才學明備之人。畀以成均掌敎之官。久任其職。責其成效。殿下亦宜仰體中廟朝古規。招諸生至殿。橫經問難。其中或有通明文義。透悟性理者。特爲收用。以爲激勸之地。至於巖穴之士。亦皆廣搜。盡誠招致。咨以治道。則將見士習丕變。人材蔚興。必有大振作之效矣。七曰接下以誠。伏聞殿下更始之初。禮貌大臣。信而勿疑。優容臺閣。聽之如流。皆出誠心。少無虛僞。此實帝王之盛節。古今156_321d之所罕。第持之於始者。未必誠之於終。行之於外者。未必誠之於內。聰明太過而有自聖之病。英氣太露而有獨御之心。辭令不免於文具而終欠切實。事爲多涉於私意而不循公理。禮貌大臣之誠。或不如初。優容臺閣之誠。時或少怠。至於利祿而驅使之。威令而鉗制之。群心漸弛。國事日非。則殿下用人之誠。或有所未盡耶。旱澇相仍。災咎類應。則殿下應天之誠。或有所未至耶。蓋無少間斷者誠也。眞實無妄者誠也。伏乞殿下就誠意上做工。一言之出。一政之行。皆以誠實爲主。則一156_322a誠所在。萬事丕應。將見君臣無阻。官府一體之效矣。上曰此必格言。非倉卒泛看之文字。當從容省覽焉。又曰微奧之學。非一時可論。而必有喫緊底工夫。須以開陳。先生曰臣所見淺短。明問之下。不知所以仰對。而第以聖賢說觀之。誠意正心。最爲緊切。朱子亦以平生所學。惟此四字。眷眷陳戒於孝宗。今臣所達。亦不外於此也。上曰卽今國勢岌嶪。生民困悴。予以否德。莫知攸爲。丙枕不安。何以則國事可措。而民生可濟乎。先生曰臣聞先儒之言曰。人心和合於下。然後天意和合於上。156_322b若君臣上下。相與和合。而天意感應。則民生可蘇。而國事可措矣。上曰其言甚好。當各別服膺矣。仍握手勉留。縷縷下敎。又曰過練事後。卽當開筵。出入筵中。開釋文義。講論治務宜矣。先生以聖恩隆重。而衰朽如此。恐難久留之意。仰達而退。○先生出入時。上使兩小宦扶掖左右而迎送之。○左相閔公鎭遠來訪。取讀袖箚副本。歎曰所言皆藥石上躬。針砭時病。苟見聽用。何患不治。請其勉承聖敎。以副同朝之望云。
命開政。復授贊善。賜食物及柴炭。
156_322c上曰贊善之職。旣已還授。則待儒賢之道。異於常例。今日雖齋戒。政官牌招開政。以授贊善。而守令差出。雖已稟啓。過練事後爲之可也。初命承旨使擇公廨幽僻處以居之。旋聞有所主家。敎以公廨則似不無齟齬之患。仍留其家。備給柴炭可也。
庚寅景宗大王練祀。赴闕外散班。遣史官諭旨。令入參內班。
先生爲參國練。罷對後直詣宣仁門外。將參散班。夜深上問先生參于何處。承旨對以散班。156_322d上遣史官。口傳宣諭。使之入參內班。先生以復授職名。萬萬難安。不可冒入闕庭之意附奏。上又遣史官傳諭敦迫。不得已入參內班。
癸巳留疏告歸。出宿黑石里。
久於朝。旣非先生志。其間一開經筵。而亦無召參之命。遂陳疏告歸。渡露梁江。宿黎胡朴公弼周家。
夜遣史官。追傳疏批。仍命偕來。
批曰筵席暫對卿面。耿耿之心。何嘗少弛。留京幾日。尋章欲還。愕然之極。無以爲諭。日昨面諭。卿豈156_323a不念。而如是邁邁。且後日入侍。丁寧言之。則今不更見。遽尋鄕路。情志之不相孚。一至此哉。玆諭惓惓之意。而亦有面諭之事。須體至意。與之偕入。
甲午還沙川。
九月上疏待罪。申乞致仕。且請召還史官。不許。
批曰。日昨面諭。悉陳心腹。而只緣誠淺。莫回遐心。缺然之懷。何以爲喩。袖箚陳戒之言。句句切實。可不服膺。而其中數件事。卿若再登筵席。則欲諭予心而未果。尤增悵然。卿其體予至意。安心勿辭。亦勿俟罪。幡然上來。用副倚毗之望。仍命偕來史156_323b官傳諭。
京畿儒生李顯祚等上疏。請盡禮召還。
上疏辭講職。申請召還史官。優批不許。
未幾因史官有病。政院啓以他史官替送。上曰以向來疏意觀之。史官相守。有不安于心。殊非誠禮待遇之道。後當更遣史官。以爲別諭之地。偕來史官則姑先入來可也。
十月獻太廟修改時神位移安。或兩室一神輿。或稍退時刻。二次當否議。
獻故評事李穆合享陳東歐陽澈祠可否及此外可156_323c合人議。
因雷變遣史官別諭求言。
十二月應旨上封事。繳進玄石先生經筵故事。
疏陳一綱五目。一綱曰人主之一心是已。蓋心者一身之主而萬事之綱也。故人主之心一正。則天下之事無有不正。人主之心不正。則天下之事無一得正。殿下春秋鼎盛。聖學益篤。緝煕之功。無少間斷。其所以端本出治者。庶幾光明洞澈。俱得其正。而第執表以觀裏。由著以察微。則聰睿太過。或欠沈毅之量。英氣所發。時有務勝之病。抉摘細156_323d故。以爲明。優容大罪以爲寬。臣恐殿下正大之心。尙有所未至於精一執中之域也。伏願殿下勿以所已能者爲自足。而益自勉力於其所未能之地。窮理以致其知。居敬以立其本。躬行以踐其實。立大中之本而表準四方。淸應物之源而酬酢萬變。則正心之效。不但殿下自得。而所以正人之心者亦在是矣。五目。一曰去己私。自殿下先正其心。去其私意。如一刀斷。制不使一毫苗脈存諸胸中。然後必有上行下效。表端影直之效。苟或不然。所令反其所好。則下無法守。人必不從。此必156_324a然之理也。人心之渙散。朝議之橫決。殿下勿異焉。或者以爲今日之事。只當不分彼此。不問是非。惟以均一和平之道行之。庶有鎭定之望。其言似公而其實亦私也。干犯倫紀之罪。王法之所必討。國人之所共憤。非殿下所得以私者也。臣伏聞殿下於近日諸臣懲討之請。輒以意有所在爲敎。臣未知殿下此意。公耶私耶。苟公也則宜昭揭十行。明諭厥由。使一國臣民。曉然知大聖人至公之意。如靑天白日。而彼前後爭論者。亦宜自服其偏私之罪可也。今也不然。引而不發。似說不說。156_324b有若周遮掩護。而未免於䵝昧不明。此群下之所以抑鬱泄杳。不能無疑於殿下之意非公伊私也。私親誕育之恩。在殿下欲報之誠。宜無所不用其極。第臣側聞祠宇之營建也。功役浩大。崇奉過度。何其與牢拒大字之意。姑停石役之敎不同也。聖人制禮。貴於得中。禮或失中。則雖竭一國之力而爲之。反有乖於崇奉之道也。古人豐昵之戒。可不念哉。宮家折受之事。爲民間巨弊久矣。臣聞近來此事之新出者。漸至增加。其數過多。加以宮奴輩到處橫挐。遐方無告之民。怨咨日甚。爲156_324c守令方伯者。或恐聖上之惡聞。不敢違覆。間有一二仰聞者。率皆見格。殿下深居宮中。何以盡燭其狀耶。今殿下貴爲一國之君。何憂於子女之飢餓。而爲此招民怨之事也。至於頃日掖庭下人之犯夜。殿下處分。亦未知其得當也。夜行有禁。其法甚嚴。李廣以舊時將軍。猶爲藍田尉所辱。況此掖隷之微細耶。禁營之捕治。乃其職耳。殿下視爲私人。過爲容護。決棍重刑。再及邏校。臣恐自今以後。雖有奸人惡少乘夜橫行。畏約之餘。莫敢誰何。將至於國法廢而夜禁不行。臣竊爲殿156_324d下惜此擧措也。二曰嚴宮禁。齊家之道。莫先於嚴宮禁。宦寺開賄賂之門。權奸通幽陰之逕。內言出於外。外言入於內者。宮禁不嚴也。膚受之讒。行於左右。巧憯之計。售於隱密。蠱惑君心。沮敗國事者。宮禁不嚴也。自古中智以下之君。一爲所餌。莫之能悟。危亡之禍。隨而立至。李林甫之陰伺上意。王德用之潛獻殊色。至今言之。足爲寒心。大抵宦妾之輩。只備宮中使令之任而已。第以爲君暬御情意稔熟。故其中奸黠者。揣知君心。百計經營。以中其欲。爲人君者。喜其容悅。樂其順志。日相親狎。所156_325a言皆從。然後乃敢內恃君寵。外結權奸。彼權奸者倚以爲勢。務悅其心。金帛走於其門。珠玉輸於其人。潛相交通。陰授指嗾。致使其人之好惡。爲君之好惡。其人之喜怒。爲君之喜怒。於是吾之所嘗好惡者。能使君好惡之。吾之所嘗喜怒者。能使君喜怒之。惟意所欲。無所不至。考據往史。滔滔皆是。伏惟殿下遵守家法。宮闈甚嚴。始初處分。動合機宜。惡奸閹之附麗凶人則出付王獄。痛權奸之締結貂璫則誅一二巨魁。一號令之間。內外肅然。雖然宮闈之間。例致情常勝威。恩常掩義。謹之於156_325b始者。未必謹之於終。行之於暫者。未必行之於久。可不戒哉。伏願聖明先修其身。以正其家。使人心祗畏。家道整肅。則夫豈有一人恃恩私以亂典常。納賄賂以紊朝廷者乎。三曰開言路。殿下卽阼之初。政化維新。優納相臣之袖箚。克從臺閣之公論。冤者必伸。放者皆還。曾未幾何。䆮不如初。大小所言。多不聽納。群情疑阻。莫知上意之所在。以致首相先已遯荒。右相繼又出郊。纔聞左相辭單亦已上矣。其他如權,李縡,趙觀彬又皆次第歸去。殿下之朝廷。不幾於空虛乎。臣聞近有一156_325c臺臣疏。大忤聖旨。前後銓擬。一皆靳點。噫殿下何示人不廣也。使其言設有狂戇者。在殿下聽諫之道。惟當可用則用之。不可用則棄之而已。今若顯示疏外之色。厭薄之意。則誰復有犯雷威批龍鱗。而爲殿下獻言者哉。苟如是則雖今日下求言之敎。明日又下求言之敎。臣恐無補於實用。而徒歸於文具也。我國之有朋黨久矣。百餘年來。相傾相軋。一出一入。其禍至於年前殺戮之慘而極矣。四年設鞫。專事誅戮。獨柳之下。流血成川。刀鋸之餘。得脫無幾。其禍可謂烈矣。肆惟我殿156_325d下深以黨禍爲懲。以和平之道。行蕩平之政。今番柑題。亦可見聖意之所在也。雖然用舍之際。得中爲難。如或賢愚不分。薰蕕雜用。惟以相均爲平。相參爲意。則其弊鮮不以君子爲小人。而小人爲君子也。噫苟君子也。不患其黨之爲多。苟小人也。一小人亦可以亂人之朝廷。況於黨乎。苟其言是也則取之惟恐其不及。而不當憂其爲黨。其言之非也則斥之惟恐其不嚴。而不當憂其有偏。若不然而先將黨字。橫在胸中。聞一言見一事。輒疑其爲黨。則是將上下相阻。宮府異體。如此而可以爲156_326a國乎。四曰擇守令。臣伏聞成廟朝守令有不治者。上親御敦化門。撻之大路。以愧其心。仍使還任。責以後效。故其時爲守令者。無不畏威感恩。多有循良之稱。且聞自祖宗朝抄選廉吏。賜宴闕庭而褒嘉之。一與其選則後世子孫。亦皆錄用。其法盛於明宣兩朝。仁廟朝一番行之。更無聞焉。近來爲守令者。出宰之後。專事掊克。剝民膚髓。浚民膏血。廣占田宅。諂事權貴。哀我窮民。何以爲生。以至監司不得其人則一道受害。閫帥不得其人則三軍離心。怨聲通天。足傷和氣。今日之156_326b災異。安知不由於此乎。五曰崇節儉。臣聞道路所傳之言。自內命納軍門銀貨。地部細布。其數猥多。不識有諸。信有之則臣未知殿下用之於何處耶。我朝內需司之設。有乖於君無私財之道。然殿下於內間所需。取辦於此。則因循舊例。猶不至大異。今乃公然收軍門之儲。地部之藏。而終不免於濫費侈用之歸。則無怪乎中外之滋惑也。昔在宣廟朝。命納義盈庫黃蠟五百斤。先正臣李珥時在言地。屢次爭執。雖承未安之敎而不少沮撓。終得還下于該司。臣未知今日居言責者。156_326c果有如先正之爭執。而殿下亦能體宣廟還下否耶。臣嘗伏見肅廟朝若遇儉歲。必出內帑銀錢。以助賑資。且於禁苑親拾橡栗。下于賑廳。實惠之孚民。淪肥浹髓。故至今遺民。追思哽泣。今殿下縱不能出帑積以賑飢民。亦何可取公物以爲私用耶。當此大侵之時。雖撙節財用。而一意賑救減。削浮費而竭誠賙哺。猶患不能救近止之民命。況可以有司之財。反爲無名之費而莫之恤乎。近來閭巷之間。侈風大盛。象胥之家。皆衣錦繡。倡優之賤。盡服綾緞。一宴之需。多至百金。一婚之費。156_326d不下萬錢。以致財用竭而物價踊。朝貴之干請。守宰之貪婪。皆由於此也。此而不禁。其弊難防。爲人君者。可不思所以痛革之乎。雖然此必自上躬先儉約。以爲表率之地。然後下方有風行草偃之效矣。昔漢文帝惜百金之費而不作露臺。皇明太宗皇帝臨朝聽政。弊袖自龍衮中出見。我太祖大王在宮中。常御藜杖麻鞋。翁主賜第。不過數十餘間。而草蓋者過半。成宗大王茶褐紬衾。弊而不改。猗歟盛哉。在上之人。儉德如此。故當時敎化大行。民德歸厚。皆能措一世於太平。綿國祚於156_327a無疆。而爲後世法者也。伏願聖明遠法漢文帝皇明太宗。近體我太祖成宗。淸心神薄嗜慾。內有養性之效。外無傷財之患。則自然澤及於民而天感於上矣。噫人主以眇然之身。居九重之邃。其心之公私邪正。宜若不可得以窺者。而其符驗之著於外而不可掩者如此。可不懼哉。臣聞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伏願聖明奉此三無私。行之以至公之道。致之以中和之功。則將見廓然大公。物來順應。君正臣正而朝廷歸於正。形和氣和而天地之和應。至化旁達。災異自消矣。末156_327b又陳所懷曰臣師文純公朴世采曾在肅廟朝。彙錄程朱告君之說有關於君德治道者。又以己意。逐條推衍。名曰經筵故事。因辭疏呈進。其時肅廟大加稱賞。到今歲月已久。其書之尙在宮中。有未可知。故更寫一本。謹此封進。伏乞詳覽而體行焉。○時辛壬凶賊餘孼。潛結宮掖。暗市權寵之說。狼藉中外。先生以爲傳聞未必可信。而萬一近似。則其爲君德之累。無大於此者。疏中並及之。一家親舊皆危之。交請删去。而先生終不聽。○先生少嘗與族親兄弟。燕語論志。或有高占功名之意。156_327c或有與世浮沈之語。先生獨曰使我有官守則當秋毫無犯。使我有言責則當極言直諫。雖牽裾折檻。亦可爲之云。中歲作宰。旣堅氷蘖之操。至是又不避忌諱。盡言無隱。前日之言。無不實踐。
遣史官宣批。
批曰見卿之後。思想之心。奚嘗少弛于中。今見卿疏。怳如見卿。而疏陳一綱五目中。勉戒之言。誠甚切實。可不服膺而猛省。所進冊子。乃先賢故事。先正所撰。當與卿疏。置諸左右。以爲自警之銘焉。原疏留中不下。
156_327d丙午。先生八十一歲。
二月哭李士秀。
四月上疏辭職。兼進孟子箚記滕文公以上。遣史官宣批。
疏略曰臣伏聞殿下近講孟子書。日與筵臣講討義理。好學之誠。嗚呼盛矣。然讀是書者。必須先知七篇主意之所在。然後方可次第開釋。有所受用。遏人慾存天理六字是已。人慾遏則私意不萌。天理存則公道流行。伏願殿下將此六字。煞用工夫。不徒誦其言。而又能體之於身。不徒體於身。156_328a而又能推之於政令施爲之間。則凡日用擧措。必皆流出於天理之公。而自無一毫人慾之私矣。臣向讀是書。竊不自量。乃敢搜輯經史子集之說發明是書者。收錄於各條之下。或以淺見有所論辨則下按字以別之。名曰孟子箚記。今聞聖明方講是書。草草私錄。不合仰瀆睿鑑。而不勝獻芹之誠。敢此冒昧投進。第鄕家紙筆未易。先書滕文公以上三冊。自此以下。從當隨書隨進。難免煩瀆之懼矣。批曰雖處山林。眷眷匡輔之意。深用感歎。豈不思古人聞善則拜之事。服膺勿替焉。
156_328b六月拜大司憲。
遣史官別諭宣召。仍命偕來。
曰昨年一見卿之後。思想之心。益切于前。而只緣誠淺。未能置諸左右。長往之後。又未能感回桐江之心。中夜思之。只自愧恧。噫予雖涼德。今日思卿則實由腔子也。噫在昔聖祖聖考臨御之時。山林巖穴之士。彬彬於朝。予雖誠淺。所守者我祖宗傳授之邦。今卿所學。乃先輩相傳之道。則邦猶古道猶古。卿若念此必。幡然出世矣。玆遣史官。攄予心腹。須體至意。幡然登道。
156_328c上疏辭新舊職及召命。兼進孟子箚記離婁以下。
略曰臣治疏將上之際。伏蒙特遣史官。遠宣別諭。至曰予所守者祖宗傳授之邦。卿所學者先輩相傳之道。勸勉之意。可感神鬼。臣奉讀未竟。不覺惶汗浹背也。噫先王之時。山林宿德之士。遭遇聖君。出而行道。布列朝廷。助成治化。彬彬之盛。果如聖敎矣。今我殿下尊賢樂道之誠。可以追配於先王。而顧臣衰朽滅裂之賤。無能爲役於前人。苟以敷求之念。克盡招延之道。則巖穴之下。豈無應命而起者。乃反以不敢當之敎。被156_328d之於篤老將死之一庸夫。臣於是惶感愕眙。莫知所以致此之由也。無其實而濫叨聖諭。匪其人而謬荷殊恩。四方駭笑。將謂斯何。中心愧忸。若隕淵谷。臣之情勢。可謂悶蹙矣。兼陳繼進孟子箚記之意。
復下別諭趣召。
辭疏付縣道未及上。又下別諭曰。日昨別諭。已悉心腹。而待卿登道。及見狀啓。非予所料。愕然之極。不知所諭。卿年雖篤。筋力尙強。距京不日之程。登道何難。此非卿之疾篤。實予之誠淺。且慙且愧。156_329a深歎誠淺而未能感回也。予雖涼德。今日所望於卿者。實由於心腹。昨年見卿儀容之後。思卿之心。一倍于中矣。勿復過辭。幡然就道。○前疏批旨追後下來。略曰日昨所進冊子。常置座右。參互本傳矣。今又畢工以進。可見身雖在外。心猶眷眷。深用感歎。
七月重患頰腫。
遣御醫持藥物。不離看病。
是日召還偕來史官。
八月上疏陳謝。兼辭職。遣史官宣批不許。
156_329b景宗大王祥日。舁到果川縣庭望哭。以病未赴闕。上疏待罪。遣史官宣批。
十月景宗大王禫祀。病未赴。上疏待罪。遣史官宣批。
十二月上疏辭職。仍謝帳殿下諭。兼進小學箚記。
時孫致厚魁謁聖科。上聞其爲先生之孫。引見帳殿。敎以汝祖前歲入對後。卽爲歸去。思想甚切。而每以疾病爲辭。近則病勢如何。爾其諭予企望之意。勸其入來。先生聞而感涕曰吾祖孫不知死所矣。上疏辭謝。又以王世子將講小學。投進小156_329c學箚記。乞授之春宮。以資講讀焉。
遣史官宣批。
遣掖庭人賜柑。
自是夏賜節扇。冬賜橘柑及黃曆。復以酪粥及饌物。歲時勞問不絶。
丁未。先生八十二歲。
正月上疏辭職。遣史官宣批不許。
二月上疏辭職。遣史官宣批不許。
三月王世子入學。以病未參班。上疏辭職。遣史官宣批不許。
156_329d四月上疏辭職。兼陳所懷。遣史官宣批。
時國家爲仁祖辨誣彼中。新印史冊。追後將到。先生因辭疏陳所懷。略曰臣聞頃有一人。全昧列聖朝拱北之心。登諸疏章。請伸聖祖之誣。多齎厚幣。卑辭乞哀於聖祖之讎庭。及其得請而歸。則擧朝動色相賀。不以爲恥。臣未知聖祖在天之靈。其肯受而安之乎。況聞此事出於皇朝之野乘小說。則到今伸白。尤涉苟且。天道循環。無往不復。靜而俟之。豈無其時。臣記昔一宗戚之使燕也。始得此事而歸。其時亦有伸辨之論。而終不156_330a得行者。蓋以時義不可也。今則事已遂矣。不必追說。而第臣妄意。以爲此後事。不甚張大。少存羞恥。如頒慶八路。設行科擧等事。並皆寢而不行。使一脈大義。不至全晦焉。
五月上疏辭職。兼進中庸箚記。遣史官宣批。
聞上繼講中庸。因辭疏附進箚記。批略曰所進箚記。可見眷眷之誠。深用感歎。可不服膺焉。卿若上來。所辭本職。自可以解。須體勤懇之誠。勿以篤老爲辭。幡然登道。用副至望。
六月遣春坊官傳諭。令諺翻大學衍義齊家篇以156_330b進。
東宮將行嘉禮。文學李挺檏疏請令儒臣翻譯大學衍義齊家篇。待世子嬪入宮。與小學一體傳授。上命春坊官。往諭贊善。使之翻譯以進。先生回啓。以病甚神昏。不省人事。且於平日。未習諺書。此等大事。雖欲勉強而有不可得。傳曰玆事豈可過讓。翻譯以進事。更爲往諭。
上疏辭職。遣史官宣批。勉副本職。
先是左相洪公致中筵白曰。日昨伏見大司憲疏批。則以上來許遞爲敎。待儒賢之道。以職名召之。156_330c非禮待之道。若以本職爲難進之端。則勉副而使之上來宜矣。而見後許遞之敎。雖用於大臣。尙或不可。況於禮待之儒者乎。以外面觀之。恐有欠於禮待矣。上曰憲長之不可以爵祿縻之之義。予豈不知乎。今番之久不上來。非因本職而然。故久不許遞矣。此後如有辭疏上來。當留意處之矣。至是始許副。
七月以曾論南九萬等庭享事。上疏自劾。兼陳翻譯冊子不敢進之意。遣史官宣批不許。仍命付進冊子。
156_330d時事又大變。凶黨充斥。向日討復之論。一切翻案。竄逐相繼。首發南九萬尹趾完崔錫鼎廟庭請黜之人。亦被削黜。先生陳疏自列。以爲討復黜享二事。名義所關。故臣於頃年袖箚。敢有所及。今廷臣獲罪而臣獨倖免。揆以邦憲。決無此理。況所謂黜享首啓者繼臣而發。則論其所犯。臣實爲首。臣方席藁私次。恭俟斧鉞之誅。且臣伏承大學衍義齊家篇翻譯以進之命。忍死起草。正書纔訖。而負此重罪。玆不敢晏然投進。蓋三臣黜享之論。先生於榻前袖箚。首建是請。三司之啓。始發於其156_331a後。故疏辭如此。批曰朝家處分。本不關於山林之士。卿何過讓。所修冊子。尤不可辭。安心勿辭。亦勿引咎。而付進於今傳諭史官。先生回啓。略曰同罪之人。旣被重律。臣以首罪。獨爲幸免。非但臣心恥之。實有乖於邦憲。不避煩猥。復此仰陳。臣罪當死。衍義翻譯。卽承聖命。冒昧奉進於俟罪之中。益增惶悚。
戊申。先生八十三歲。
三月聞湖嶺逆變。舁疾奔問住西江。
自辛壬以來。凶黨久蓄無君之心。維賢,有翼,弼夢156_331b等。與南人廢族。締交同謀。做出不道之言。掛榜京外。人心洶撓。及是麟佐,希亮等稱兵作亂。先陷淸州。殺兵使李鳳祥,營將南延年。將犯闕。上徵兵宿衛。中外大震。時先生重患傷寒。聞此報。促令孫致厚卽先勤王。致厚以先生病重。不忍離舍欲留觀。一日先生怒責曰汝受國厚恩。主危如此。何敢言若是。致厚乃卽入城。則在外諸臣。無一入來者矣。居數日。先生遂曳疾作行。寓於西湖。
四月逆亂略平。陳疏告歸。遣史官宣批。
先生嘗於丁憂時。爲求宅兆。冒雪忍飢。登陟岡巒。156_331c遂得疝症。又喪執義公時。過哀得眩症。終身沈痼。觸寒輒重。是行久留旅次。寢處失宜。疝眩宿症。一倍加谻。神氣大脫。人皆勸還。而先生不應。及聞嶺南賊稍平。始疏陳病未久留之意而歸。批曰未知卿之來到城外。不卽召見。只自愧歎。當國家如此之時。今雖事定。旣來城外。不見予而徑歸乎。須體至意。安心入來。先生回啓。略曰臣雖昏頑。猶有一段秉彝。不至如木石之全無所覺。則當此艱虞之日。豈不欲舁進闕下。一瞻天顏。而顧臣望九之年。作一未冷之尸。兼且聞變以來。憂憤添156_331d疾。客寓失攝。疝眩交極。顴頰浮痛。此乃王人之所目覩也。以此病狀。雖欲冒進。其勢末由。聖恩隆重。孤負至此。不知所達。
八月特命陞嘉義大夫。
過會盟祭後。特命陞資。
九月疝症危重。
先生自奔問歸後。神氣大脫。疝病頓谻。至秋益危重。屢日遑遑。僅得少間。然自是以後。少欲動作。疝氣輒衝上。故常倚物而臥。不得起居。
十月遣史官問疾。御醫持藥物。不離看病。
156_332a遣掖庭人問疾。兼賜食物。
上疏陳謝。遣史官宣批。
十一月聞東宮患候危重。以病未參候班。上疏待罪。
孝章世子薨逝。望哭成服。上疏陳慰待罪。
先生聞世子患候之重。驚憂焦遑。日伻于京。承聞消息。及承訃失聲號慟曰。國其奈何。國其奈何。病未起動。不得奔哭。初喪及朔望。只擧哀於病次。以此尤切悲恨。遂陳章請譴。
遣史官宣批。
156_332b己酉。先生八十四歲。
正月著服制私議。
初世子喪。王大妃服從子服朞。大王大妃服孫服大功矣。因鄭參贊齊斗筵奏。改從子服爲孫服。改孫服爲曾孫服。先生聞甚駭之。著私議以辨其謬。略曰今上是景廟之弟也。自在貳極。稱以王世弟。未嘗稱以王世子也。踐阼後宗廟祝辭。以景廟爲皇兄。以肅廟爲皇考。則其不以繼體之故。而變其天屬之稱者可知也。世子是大王大妃之孫。不可謂之曾孫也。是156_332c王大妃之姪。不可謂之孫也。繼體雖重。稱屬自別。稱屬旣定。則服制亦隨以自定矣。竊觀繼體之君。雖以叔繼姪。以兄繼弟。傳受之際。皆有子道焉。然所謂有子道者。是謂有子之道。非眞以爲親子也。故繼體之君。於前王以其有子之道。只服其繼體之服而已。豈可因此推而上之。以考爲祖。以祖爲曾祖。又豈可因此推而下之。以姪爲孫。以孫爲曾孫乎。此於古今禮書所不見者也。今之服制。旣遵用國制。而自上服爲子不杖朞。則大王大妃當服爲孫大功。王大妃當服爲姪不杖朞也。今156_332d則王大妃變姪服而爲孫服。大王大妃降孫服而爲曾孫服。是姪與孫皆變。名與服俱舛矣。
孝章世子發引時。以病未赴。上疏待罪。遣史官宣批。
二月孝章世子葬後。上疏待罪。遣史官宣批。
三月答尹瑞膺書。論人物之性。
略曰以理之一原言之則人與物。初未嘗有異也。以墮在氣質者言之則人與物之性。有萬不同。隨其氣質。各自爲性。就此人與物性分上。致參贊位育之功。而使之各循其性。則此便是盡其性。所謂156_333a親親敬長之說。恐於此着不得。蓋人稟氣之正且通者。故於親親敬長之道。能知而能行焉。物則稟氣之偏且塞者。故於親親敬長之道。有所昏蔽而不知焉。人物之分。專在於此。今乃曰豈可以涉於有異者。而輒歸之氣質之性哉。此愚之所未曉也。至於所謂仁而在金則能爲義。義而在木則能爲仁者。尤似未安。蓋五行之木火金水。卽四性之仁義禮智也。仁屬於木。木不可爲金。義屬於金。金不可爲木。此實有不可毫髮移易者。今曰仁而在金則能爲義。義而在木則能爲仁。果爾則是木可使156_333b爲金。金可使爲木。而仁義亦隨而變也。此豈理也哉。
四月別諭宣召。上疏辭兼辭講職。遣史官宣批不許。
六月答申明允書。論羅整菴困知記人心道心說。
略曰整菴之說曰道心寂然不動者也。人心感而遂通者也。又曰道心性也人心情也。劈初頭大段謬誤如此。其下諸說。皆緣此推演說去。則實非如吾蒙學所敢知也。
十一月解講職。
156_333c孝章世子小祥後。春坊官員。盡爲減下。先生遞付副司直。
庚戌。先生八十五歲。
四月聞有逆宦妖婢之變。以病未奔問。上疏待罪。遣史官宣批。
時戊申餘醜。復煽凶圖。逆閹挾匕之變。妖婢埋凶之獄。相繼而發。連月設鞫。思孝,道隆,逆宗垓,圻等就戮。
六月宣懿王后昇遐。望哭成服。以病未奔哭。上疏待罪。遣史官宣批。
156_333d十月因雷電遣史官別諭宣召。且求言。
宣懿王后發引及下玄宮時。以病未赴哭班。上疏待罪。兼陳所懷。遣史官宣批。
疏略曰臣曩承別諭。以非時雷電之變。至有求言之擧。臣初欲俟神識之稍爽。以將死之言。爲畢忠之計矣。邇來累日。眩瞀轉甚。雖欲悉貢淺見。以裨聖化。其勢末如之何。但願聖上於窮格誠正之學。煞用工夫。而必以克已二字。爲終始第一務。凡念慮云爲之稍涉於智謀權數者。必猛省而痛斷之。使方寸之地。光明灑落。粹然一出於正大。156_334a涵養省察。內外交修。簡辭令以重威儀。存儆懼以戒宴安。無自廣以狹人。無矜己以傲物。崇儉去奢。節用愛民。發號施令則戒委靡偸惰之習。聽言用人則辨逆遜從違之際。一是不懈。擴充將去。則庶不歸以文之應。而旻天疾威之怒。或可底豫矣。
十二月擬疏辨栗谷,玄石兩先生被誣未果。
時宰趙文命等假托蕩平。汲引私黨。參用諸色。稱爲盛德事。且引栗谷,玄石兩先生事。以爲借重之說。先生深懷憤慨。擬以一疏辨誣。略曰臣尸居㱡㱡。精神消亡。雖不能一一條辨。而以大綱言之。亦156_334b知兩先正之道與今所謂蕩平大不同也。宣廟時士類皆乙巳斬伐之餘也。遭遇聖明。庶幾平治。而不幸有東西分黨之漸。故先正憂之深慮之遠。必欲調和而保合之。然至其言議漸激。是非漸形。則其所佑護倚重。常在於朴淳,鄭澈。而畢竟被應漑,謹元之慘誣。身幾不保。今若以先正所撰經筵日記觀之可知也。如使先正及見己丑之逆。則其不以汝立,潑洁,惟讓之徒。使列於高官顯秩而謂之蕩平也明矣。至於臣師本末。臣實詳焉。臣師之道卽文成公之道也。當甲乙之間。臣師之調劑156_334c彼此。果如文成公之於東西。及至己巳。先正臣文正公宋時烈臨命遺書。托以世道之責。逮于甲戌。臣師受先朝不世之遇。出當大任。尤嚴於討復。務以名義勵世。故當時大臣有庇護黯與希載之論。而臣師箚論筵奏。必明大義而後已。如李后定,李萬元能自立於廢母之論。則雖異色而必請收用。如覆逆承旨敦府會議之諸宰。所坐不至重大。而特以不卽奉承聖母復位之命。筵請勘罪。其嚴懲討植人紀之功。可謂明如日星。質聖無疑矣。此豈與今日之混淪忠逆而謂之蕩平者。可比156_334d並而論哉。蓋此兩先正當論議岐異之初。則至誠彌縫。冀其復合。至邪正已判之後則一裁以義理。扶陽抑陰。至於世道變而逆亂作。則義理之衷。與時權衡。忠國家者引之。背君親者罪之。能辨逆順者與之。干犯名義者斥之。使人心自正。天理克明。先正之道如斯而已。殿下試觀近歲之凶逆。比己巳又如何也。自有稱兵挾匕之變。人心日漸陷溺。義理日漸晦盲。國勢轉孤。災怪層生。舟中敵國之憂。轂下羌胡之患。猶不可謂斷無是慮。譬如潰癰之後。惟恐惡肉之不祛。新肌之不生。而今乃包156_335a蓄凶孼之餘黨。欲與尊君父衛宗社之人。倂列同朝。苟冀無事。而曰此乃皇極之義。先正之道。豈不亦大誤乎。事固有名同而實異者。執中豈非堯舜之極功。然以胡廣之中庸而曰此堯舜之道也。適足爲道之賊也。繼述豈非武王之達孝。然以章惇之紹述而曰此武王之道也。只見其亂之滋也。況兩先正之所論所行。不啻天淵於今日云爲。而乃反鉤引曲證。傅會文致。有若祖述傳授之統者然。豈不爲誣前賢而疑後世也。疏旣成。適有目下情勢未果上。先生深以爲懊恨焉。
156_335b辛亥。先生八十六歲。
正月陞資憲大夫。拜知中樞府事。上疏辭。
領相洪公致中以先生年八十六。請陞資。遂有是命。
二月拜工曹判書。上疏辭。遣史官宣批不許。
四月再疏辭。遣史官宣批。許副。
五月玄石先生行狀成。
答申明允書。論玄石先生文集及行狀事。
先生撰玄翁行狀。至懷尼公案。專以晩年定論爲主。是非扶抑之際。闡明遺旨。無復餘憾。至是送示156_335c本家。則弼傅輩大惡之。棄而不用。玄石集刊行之議。値辛壬停止矣。其後弼傅輩附托少流。爲其所啗誘。以文集全帙。納于李眞望趙文命輩。筵請刊行蒙允。是歲趙顯命爲嶺伯。始爲入梓。而擅以己意去取文字。全沒晩來定論。申公有書致慨。先生答曰先師遺集刊出後。左右必先得見。覓示一件也。如有私意去取。亂用手勢。有違於先師晩年之旨者。未死之前。不可不一言也。行狀卽今賤病已到十分地頭。實無更修之道。故脫稿送示矣。先師於甲戌冬間。整頓平日所著諸書曰。已遞之官。156_335d不修重記而何。鄙意亦如許矣。聞本家以爲不可用則置之奈何。
獻長陵遷奉當否議。
以長陵蛇變。遣禮官問遷奉當否。先生贊其決。
六月遣史官別諭宣召。
回啓附陳四載尸居。末由赴召之意。又曰聖學輯要。綱領備具。最關治道。苟講而行之。治天下此一部足矣。伏願聖上勿以句讀爲功。體驗而力行焉。
156_336a七月宣懿王后練祀。以病未赴。上疏待罪。遣史官宣批。
八月長陵遷奉時。以未赴哭班。上疏請譴。
遷陵後復上疏待罪。遣史官宣批。
壬子。先生八十七歲。
三月特賜食物。上疏辭。遣史官宣批。
疏辭以大荒之餘。殿屎盈路。惠鮮之政。不先鰥寡。而如臣孤恩無狀。反被大賚云云。批以意在尊賢敬老。卿何過讓。
四月因戶曹啓目。加賜食物。上疏辭。遣史官宣156_336b批。
閏五月拜議政府右參贊。
六月上疏辭職。遣史官宣批不許。
十一日疾勢添谻。
自是乍減乍谻。孫致厚時爲富平宰。聞卽歸侍。先生悶其久留。或命入城。預圖賑資。或命還官。以恤民事。且曰吾受三朝厚恩。至於當宁。尤蒙特達之遇。而今病將死。無所報效。前頭報國之道。汝其勉之。○屢歲床第。衾重壓身。轉動甚艱。孫致厚造紬衾以進。先生曰此吾平生所不服者。亟命156_336c撤之。
七月 乙酉 庚戌酉時。考終于正寢。
先一日家中婦女。問疾在座側。先生不令背北壁曰。君父京闕在北。不當背坐。是日昧爽。命鎖內間出入之門曰。此後勿令婦人出來也。飯時欲草遺疏。索紙筆。書臣受恩三朝。絲毫無報。今將死矣。伏願聖明十七字。其下又有所書。而手戰墨淡。殆不可識。仍謂傍人曰扶余正臥。仍瞑目。呼吸如平人。熟寐脈度不散。肌膚不熱不寒。侍側之人皆以爲就寢。久而未寤。呼而覺之。終無應答。初昏156_336d翛然而終。手中所握之筆。猶不舍焉。訃聞上震悼。特下備忘曰右參贊夙抱道學。蘊養山林。爲世矜式。頃年登對。猶若昨日。而遽聞此報。傷悼曷喩。喪需祭需。各別題給。擔持軍亦令本道量宜題給。以表予意。柩材亦令該司卽爲擇送。
遣禮官致弔祭。
九月 乙酉 甲午。行葬禮于白雲山先兆內負離之原。
門人知舊持服者七十餘人。四方赴葬者三百餘人。
湖西儒生辛大受等上疏請建書院于禮山。
156_337a丁巳二月。遷窆于南麓栗圃抱辛之原。
朴夫人祔左。
庚申五月。因筵臣陳白。命推恩先代。
同知經筵權䙗啓。故贊善金某。以聖朝禮遇之臣。致位正卿。而以未嘗膺命之故。尙不得推恩先代云。昔先正臣權尙夏亦不請推恩。而因筵臣陳達。特許追贈。今亦依此例許其推恩。恐宜矣。上允之。○贈考吏曹判書。祖考吏曹參判。妣皆贈貞夫人。曾祖考前已有贈職。故不更贈。
己巳。京畿湖西湖南三道儒生李顯臣等。上疏請建156_337b書院于沙川。
庚午春。特命致祭。
時相臣請招致林下儒臣。上敎曰欲正風俗。尊儒爲先。在世之人。其欲擢用。況已故之儒臣乎。追惟往年。愴懷一倍。仍命遣禮官致祭。
秋上幸溫泉。遣禮官致祭于墓所。
以輦路所經。特命致祭。
戊寅七月。特命不待諡狀議諡。令湖南刊進文集。
曾孫鍾正初除弘文館校理。夜對入侍。上問先生贈諡及遺集刊行與否。對以未及受諡狀。故姑156_337c不得請諡。遺稿卷帙頗多。未能入梓矣。上曰道德表著者。不待諡狀定諡。已多前例。且文集浩多則私力果難刊出矣。仍傳曰今見儒臣。追思乃祖。問其文集。尙未刊行云。噫其師先正文純公文集。旣命嶺營刊印。旣問之後。豈可默焉。其令湖南依嶺營例刊進。因此乃覺故朴贊成旣命不待諡狀議諡。金贊善以同是禮遇之儒賢。尙不贈諡。可謂欠典。其令弘文館不待諡狀。特爲議諡。
贈諡文敬公。
道德博聞曰文。夙夜儆戒曰敬。
156_337d特贈議政府領議政。親製祭文。命宣諡日。遣官致祭。
祭文曰。嗚呼惟卿。淸風大族。簪纓世閥。昔選遺逸。經歷兩朝。職至卿列。儒林所重。巖穴養德。學問造詣。其知已熟。秉心忠愨。小子亦識。齋名以厚。同春暗合。若問師受。先正玄石。予之欽歎。以公傳鉢。卿師賜祭。享兩正日。見卿便殿。今惟若昨。伊時袖箚。義理洞析。孝章嘉禮。乃進一冊。范氏格言。其目有六。卿孫登科。乃在嗣服。用莫究才。猶有嗟惜。其子鍾正。今登經幄。文義通透。可見家學。因此有156_338a問。知名不易。是乃欠典。何拘常節。不待其狀。議諡斯亟。亦援舊例。特贈相職。追惟往時。一倍悼衋。其雖欲致。九原難作。今倣文純。特刊卿集。亦豈偶然。予心冞切。爰命禮官。替奠泂酌。卿靈有知。庶幾欽格。
九月行延諡禮。
丙戌。文集成。
自湖南刊進。凡二十五卷。
庚戌。正宗大王十四年。遣禮官致祭于墓所。
上旣遷奉顯隆園。將行展拜。以輦路所經。156_338b特命致祭。祭文親撰曰。明陵之世。儒者輩出。卿遊其間。眞諦妙訣。刊去浮華。踏來樸實。沙川魚鳥。永矢薖軸。入境奠斝。以代戔帛。
辛未。當宁十一年年譜成。
厚齋先生年譜卷之二